药大历史协会吧 关注:21贴子:540
  • 7回复贴,共1

【转载】蒙元征服大理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 中国历史吧——蒙古征服大理战争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不同,尽管大理国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很尖锐,但它的迅速灭亡却还主要不是由于自身毁灭因素的滋长,而是外来因素。大理国灭亡之后,蒙元政府没有对段氏彻底斩草除根,反以大理总管之职授以段氏而直至元亡,这又是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的结局大相径庭。
公元13世纪中叶,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国经过不断西征南攻,把战场直接推到了南宋沿边乃至腹地。由于在忽必烈即位以前蒙古帝国的灭宋战略主要是想打通川东,然后沿江东下,故不惜在四川战场调集精兵强将,实行重点突破。在连续数番进攻均不能达到目的之后,蒙统治者决定采取史无前例的迂回战略,先从四川西部的吐蕃地区以达大理,再从大理对南宋腹地发动进攻,以置南宋于死地,是即所谓“斡腹之谋”①。
自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开始,南宋四川制置司不断得到蒙古打算由川西吐蕃地区远征大理的情报。(2)这样,一直僻地自守的大理国便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宋蒙战争之中。


1楼2015-07-24 21:16回复
    道隆十三年(公元121年),段祥兴死,子段兴智立。次年九月,蒙统治者以忽必烈为主帅,“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臼组成一支数目达十万之众的精锐之师固,开始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偷袭。行前,幕僚姚枢、刘秉忠、张文谦等劝忽必烈先行招抚吐蕃诸部。
    天定三年(公元1253年)四月,忽必烈大军进驻六盘山,遣使往凉州(今甘肃武威)召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留任藩府,以便偷袭大军能够较为顺利地通过川西吐蕃地区。八月,师至临洮(今甘肃临洮),忽必烈遣使玉律术、王君候、王鉴先行前往大理招降,因道阻而未能成行。 九月,师至忒刺(一作塔拉,今甘肃迭部与四川若尔盖之间的达拉沟),忽必烈把偷袭大军分为三路,分别由自己、兀良合台和抄合、也只烈率领。


    4楼2015-07-24 21:18
    回复
      2025-05-21 01:51:51
      广告
      忽必烈所率中路大军于九月二十九日至满陀城(今四川泸定),留下辎重,次日轻装渡大渡河。中路大军行进十分艰难,“下西蕃诸城,抵雪山,山径盘屈,舍骑徒步”,以致忽必烈常由部将背负而行。 渡大渡河后,“人不毛瘴喘沮泽之乡,深林盲壑,绝崖狭蹊,马相縻以颠死”。田迫近大理边面,“稠林夹路 ”,蒙古军队只能“彪骑单行”,而且还得“小心防暗箭” ,行进更是艰难。
      忽必烈中路大军“经行山谷二千余里”⑤,始至大理成纪镇境的楼头赋(又名答蓝,今云南宁蒗永宁),么些蛮首领部众出降。⑦蒙古军队由是顺利抵金沙江,自卞头“乘革囊及截以渡” ,经罗邦至罗寺(均在今丽江),进围大匮(今云南丽江大具),迫降其么些酋长,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①军次三赕(今云南丽江),么些蛮首领麦良归附。 至谋统府,复又招降其众。 与此同时,善巨郡守高俊、牛贼(今云南永胜顺州)顺蛮首领自瞳也相继归附蒙古。
      于是,忽必烈中路大军一路顺风,直下遥贼(今云南洱源邓川)。至打郭寨,“其主将出降”;次三甸,“白蛮送款”, 蒙古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逼近大理都城。


      5楼2015-07-24 21:18
      回复
        剩下的明天再更


        6楼2015-07-24 21:19
        收起回复
          抄合、也只烈(人名)诸王所率东路大军沿川西平原的边缘南下,进人大理国境,在会川(今四川会理)一带遭到了大理国军队的殊死抵抗。《故大师白氏墓碑铭》记载:。至天定三年癸丑(公元1253年),天军南下,高通庐于会川, (白长善)师保忠义,与高通同艰苦。”
          高通为高氏子弟,时为姚州、会川二府守将,屯兵会川。双方接战的情况《故大师白氏墓碑铭》没有记载,《元史·地理志》称:“及段氏兴,高氏专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会川。元宪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逃去。”似会川未战而弃,然《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复称:“至丙辰岁(公元1256年),高通复归姚州,以师为姚州僧长。”大理国亡后高通始还姚州,说明他一直驻守会川。那么,如果蒙古军队果真在会川与大理国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当然就应该是败北或者战而无功。《元史·地理志》所载显系讳言。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三称东路大军“路由白蛮,即今姚安”。姚安即姚州,后为忽必烈大军攻破。由此推断,抄合、也只烈所率东路大军在会川接战不利之后,绕过会川,直逼姚州,却又被姚州大理守军所咀,不能动弹,直至中路与西路大军会于城下。程钜夫《元世祖平云南碑》虽然称忽必烈进攻大理都城之时“东西道兵亦至”,而事实上东路大军没有到达,是即《元史·世祖纪》仅称“西道兵亦至”而不言及东路大军的缘由。


          8楼2015-07-25 22:32
          回复
            阳苴咩城既下,十二月十七日,忽必烈挥军南下龙尾关(今云南大理下关),大理国守军一触即溃。 军次赵贼(今云南大理凤仪),驻兵于后山白王城,田当亦与大理国守军交战。十九日,兵至姚州。高泰祥自阳苴咩城遁走,即至姚州,意欲募兵于滇东三十七部以抗蒙古。三十七部未至,而蒙古军队已直逼姚州,与抄合、也只烈所率东路大军南北策应。大理守军拒战不利,城破。高泰样被俘,为蒙古军队押回阳苴咩城,斩于五华楼下,临死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④姚州城破,蒙古军队“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善阐诸城未附。天定四年(公元1254年)春,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继续平定大理未附各地,自己则率军由原路北返,于同年八月回到金莲川大本营。
            兀良合台受命继续攻取滇东地区,破合刺章水城(今云南禄劝云龙),“屠之”。 进次罗部(今云南禄丰碧城),大理国守将高升集诸部兵力拒战,与蒙古军队大战于夷可浪山下,不胜,收合余部退保善阐。善阐“城际滇池,三面环水,既险且坚”,⑦易守难攻。兀良合合选骁勇以炮摧其北门,又放火焚城,均不能克。无奈,兀良合台采取疲劳战术,“大震钲鼓,进而作,作而止”,使善阐大理国守军不知所为,如是七日,“酣困气靡”。蒙古军队趁夜潜师跃入城中,乱斫乱砍,大理国守军由是大溃。段兴智逃匿昆泽,被兀良合台所擒。


            10楼2015-07-25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