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击机吧 关注:1,863贴子:17,985

回复:及时,准确——冷战期间的北约战术侦察(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洛克希德的RF-80A及其配备的相机


17楼2015-07-09 10:52
回复
    1957年,USAFE开始装备性能更强大的RF-101“巫毒”。和退役的RF-84F一样,这也是一型装备了高低空侦察相机的无武装战术侦察机。36英寸镜头的KA-1长焦分幅垂直相机提供区域覆盖侦察功能;一台安装在垂直平台上的6英寸KA-2相机负责测绘和对目标精确拍照;同时,安装在左右侧侦察窗口和机鼻倾斜平台上的另外三部KA-2则负责低空作业。这样的配置是根据从20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战争里得来不易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调整后形成的。

    RF-101以及所装备的侦察相机


    18楼2015-07-09 10:53
    回复
      RF-101在越南表现出色,但“将军难免阵上亡”,它的损失也相当大。地面防空火力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因素。同一时代的华约战机也遇到相似的问题。归功于其结构强度,许多“巫毒”即便在遭遇敌方炮火攻击或者突发事故后还能幸存下来。RF-101的另一个优点是“长腿”。也就是说,它有可能奉命深入华约领空进行战术侦察。在那里,“巫毒”只能依靠打开加力后,高达1.85马赫的速度优势,躲闪逃逸。低空高速是它在敌方空域摆脱低级的两大法宝。

      美军RF-101侦察战术:跃起战术。在100~500英尺高,以500节速度飞至距目标5~6海里的位置,启动侦察相机,开加力以35~40度的倾角爬升至10000~12000英尺高空。在战机通过天底后,横滚180°,以最快速度返回到200~500英尺的低空。整个过程大约是两分40秒


      19楼2015-07-09 10:53
      回复

        RB-66 54-445,曾部署在英国Bruntingthorpe机场


        21楼2015-07-09 10:53
        回复
           帕特里奇先生在1958年到1962任美驻欧空军第10战术侦察联队第19战术侦察中队司令官。他说:“RB-66在执行电子侦察任务时,处于地面塔台的全程控制下。我们会向苏联国界线一直线飞去,以造成我方即将侵入苏联领空的假象。其实,我的导航员会在侦察机越过国境线前及时通知飞行员。另外,地面指挥中心也会及时发出警告,防止越境。……问题是,如果我们飞得不够近,苏军就会识破我们的战术。”
            在其他盟军单位里,荷兰和德国的RF-84F一直服役到两国空军换装RF-104“星战士”为止。加拿大的CF-104在60年代中期加入北约战术侦察航空兵的行列(加拿大的CF-104于60年代中期部署到欧洲大陆,最早有八个中队;1967年减少到6个中队,等到1970年,进一步建设到3个中队。加拿大439中队的CF-104,开创了北约老虎会全虎纹涂装的先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比利时空军第二联队第42中队在1968年装备了27架“幻影”5BR。编号为BR01-BR27。“幻影”5BR的机鼻内装备有5台英国“云顿”公司生产的360型侦察相机。德国人在冷战结束的时候,装备的是RF-4E;荷兰则装备了F-16A(R)。后者配有欧德•代尔夫特(Oude Delft)的“俄耳甫斯”(Orpheus)侦察吊舱。


          22楼2015-07-09 10:54
          回复

            幻影的机鼻照相舱


            23楼2015-07-09 10:54
            回复
              携手合作,相互竞争
                AFCENT的各战术侦察中队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各中队间有诸多互访、交换和国际比赛的项目。不同的国家,带来了不同战机和侦察装备,各国空军的作战思想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所长,有所短。这些项目为各国空军的相互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作战流程的标准化和通用化。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认为,某些比赛项目会对现实的作战训练产生不利的影响,它们占用了太多的训练精力,而且比赛结果有时会让人误入歧途。
                表面上,根据照片上的目标信息,专业人员可以评估照片的质量,情报官可以判断目视侦察报告和侦察照片的准确性,而目标本身则可以衡量一名飞行员的侦察战术。战术侦察比赛似乎为比较个体与个体、中队与中队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作战效能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平台。然而,比赛条件一直在变化,那么这些比赛对实战的贡献到底有多少?是否应该把它们作为一种工具来衡量作战单位在战争中可能发挥出来的效能?在整个冷战期间,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议都很大。从表面上看,比赛的确有助于激励参与者,赢家亦可从中获得盛誉。但,比赛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比赛方案的设定、对天气、高度、飞行速度的要求、在目标区采用的战术——以及,如何把这些规章执行下去。


              24楼2015-07-09 10:54
              回复
                 前英国皇家空军上校、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奈杰尔•沃波尔先生曾在英国皇家空军“猎人”防空中队和“褐雨燕”战术侦察中队服役。1959年~1961年,他前往美国交流学习,又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第20战术侦察中队和第4414战斗训练中队(CCTS:Combat Crew Training Squadron)飞过RF-101“巫毒”战斗侦察机。返回英国后,他先后担任“猎人”战斗/攻击机中队、“猎人”战斗/侦察机中队和“掠夺者”攻击机中队的指挥官。沃波尔先生最后的职位是第2战术航空队司令部助理参谋长。退役时,他所驾驶的是“美洲虎”攻击机。
                  他回忆到:“1958年我和搭档迪克•格林在2ATAF飞‘褐雨燕’侦察机。我们在德国的斯潘达勒姆空军基地参加了‘皇家同花顺’AFCENT第三届战术侦察大赛。参赛部队为2ATAF代表队(英国皇家空军、荷兰皇家空军和比利时空军)和4ATAF代表队(美国空军和法国空军)。这届大赛为两者间的比较提供了不错的基准:第一,所有的出击架次都全程计时——从任务的发布开始,到最后上交侦察报告和侦察照片为止;第二,侦察目标和参照物都相同;第三,所有参赛部队的气象‘窗口’都一致。虽然‘褐雨燕’的空战性能不怎么样,但是它的低空性能很好,飞得很稳。它是唯一一架能够在低云条件下穿过藻厄兰山区蜿蜒山谷的战机。本组比赛设定的目标正是隐蔽在这个山谷里的一支德军车队。而和它一组的另外两名参赛者,美军RF-84F和当时的新式侦察机RF-101则明智地退出了比赛。在夜间远距侦察这个项目的比赛里,皇家空军的‘堪培拉’击败美国空军的RB-66。2ATAF拿了一个大满贯,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巩特尔’奖杯。而在1960年那一届的“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中,美军第10战术侦察联队的RB-66成功击败英军“堪培拉”赢得夜间侦察项目的冠军。美军用RB-66上装备的雷达获得了目标的雷达影像,而英军的“堪培拉”由于没有装备雷达,不出意外地输了。

                1967年赢得皇家同花顺大赛的美驻欧空军第17战术侦察中队,注意背景是一架RF-101


                25楼2015-07-09 10:54
                回复
                  下面列出部分“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冠军名单:
                    1956:首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4ATAF;
                    1957:第二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2ATAF;
                    1958:第三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2ATAF;
                    1959:第四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2ATAF;
                    1960:第五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4ATAF;
                    1961:第六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2ATAF;
                    1962:第七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4ATAF;
                    1963:第八届“皇家同花顺”战术侦察大赛,4ATAF。
                    当时盟军飞行员对比赛主要的批评是,僧多粥少。为期三天的比赛,只有少数人可以代表团队出战。要知道,2ATAF和4ATAF里面的每一个飞行员、每一个机组都有能力在各自的航空队里夺得一席之地。


                  26楼2015-07-09 10:55
                  回复
                     然而,有些东西,‘皇家同花顺’这类型的比赛是没办法对其进行考验的,比如参谋部门的任务规划能力是否出色、后勤支援是否到位以及各作战单位在巨大的战场压力下是否依然可以正常发挥等等。所以,接下去的几届比赛就试验了不少新的规则,试图解决其在设立之初就有的一些问题。有些国家对计时赛的安全飞行提示表示关切;有些国家关心的是IFR在实战级别的低空侦察里有什么样的通过标准;有些则认为,比赛时规定的战机飞行高度和速度不符合本国训练标准;还有的觉得比赛里的飞行气象条件超过了条例的限制等等。”
                      结果就是比赛的实战色彩渐渐“淡化”。各国提出一堆的赛事设计,没有哪种可以同时满足“奖杯专业户”和现实主义者的要求。很多战术侦察飞行员把大量的训练时间浪费在这种非实战型的比赛上。这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更糟糕的是,在奖杯和名誉面前,有些飞行员迷失了自我。他们抵挡不住“逃避比赛规则限制”这一毒药的诱惑,或者说,他们情不自禁地动用了某些不道德的手段。这些东西,对发扬竞赛精神、提高实战水平毫无用处。唯一的用处就是造成参赛队员间的反目成仇。


                    27楼2015-07-09 10:55
                    回复
                      在对目标侦察过程中,侦察机一旦得到准确的目标坐标,就会立即传给跟在后面的“堪培拉”机群。机组成员标出关键目标的节点,轰炸领队据此明确轰炸区域,完成轰炸任务。如果顺利的话,轰炸机群可以在目标隐蔽之前完成任务——也许前方的侦察机会就此发出预警。在轰炸机攻击地面目标时,侦察机将暂时离开攻击区域。等到轰炸区域尘烟散去,它们要对目标的轰炸毁伤效果进行评估。要是目标已摧毁,飞行员还得在“在航报告(IFR)”里汇报目视评估结果。
                        虽然这只是一次目视/IFR侦察行动,但是作战条例规定,两名飞行员必须将飞机上的三台斜照侦察相机全部启动。这么做是希望能够在底片上拍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接下来,“猎人”双机必须把底片送回基地,必要的话,还会转场到另一个更合适的基地。侦察相机的暗盒被卸下后,就立即送往情报部门处理。这还不是飞行员放松下来的时候,他们要马上前往简报室向陆空联络官、照片判读员和情报官员汇报侦察结果。这样,在飞行员的协助下,上述人员就可以赶在判读员判读出目标前,完成相关报告。最好的几张照片会被挑出来打印成9英寸x9英寸的硬拷贝。


                      32楼2015-07-09 10:56
                      回复
                          对于整个侦察流程,按照英军飞行员的说法是,“我们可以这么假设,如果基地里的侦察/攻击机全部待命,飞完一个侦察波次后,所有这些报告和侦察照片能够在‘引擎关闭’后的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内全部做好,整个任务可以在接到命令后两个小时内全部完成。”不过,这只是理想情况,现实里还需要考虑到气象,目标规模和距离等因素。总的来说,整个战术侦察系统就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能够把情报迅速地搜集,处理,最后分发到相关部队。
                          “然而,有关部队是否能够有效及时地利用这些背后藏着汗水甚至血水的情报,依旧是个迷。”一名前英军侦察机飞行员说到。有一个很好玩的段子,当时有个调皮的小组做了个小测试。他们在演习里,用电影《桂河大桥》里的那座桥的照片,替换了威悉河上另一座非常重要的桥,结果没有一个北约作战部门对此提出意见的。据说在那张照片上,竹子的细节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要知道,德国是没有野生竹子生长的。


                        33楼2015-07-09 10:57
                        回复
                          按照装备武器与否这个标准来划分,战术侦察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武装型多任务(multi-mission)战术飞机,例如“鹞”式GR.Mk1/3;另一种则是无武装型专用战术侦察机,比如RF-4C/E“鬼怪Ⅱ”。自从二战以来,要是需要一种新式战术侦察机,工厂一般都是对当时的现役战斗机和教练机进行修改,使之可以携带大容量胶片相机和相关电子设备。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要把战术侦察设备整合进原本已经相当紧凑的飞机框架里;其次还要在修改飞机设计的同时保持作战性能没有变化。结果,工程师们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之间做出取舍:或者限制侦察设备;或者移除那些在战术侦察任务里不需要的武器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当然,最后不管怎么样,选择的结果都必须满足新型战术侦察机的战技术指标。
                            在欧洲,人们可以接受的战机改装方案或者说标准,一般侧重于多任务。结果就是,在冷战期间,大部分欧洲的战术侦察机都保留有一定的武器装备。和欧洲人不同,美国空军在1950年早些时候所做出的一项决议明确规定,美军只会装备非武装型战术侦察机。根据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经验,美国空军认为飞行员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如若有机会,更喜欢用枪炮“侦察”目标,而不是老老实实地进行照相侦察。基于这样的认识,美空军组建了专业化的战术侦察中队(TRS)和战术侦察联队(TRW),专门负责战术侦察的目标搜索、处理、分析等等。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在冷战早期大量装备美式战术侦察机,许多西欧国家也组建了美式的战术侦察单位。


                          35楼2015-07-09 12:53
                          回复
                            随着技术的发展,到冷战的后半场,工程师们已经有能力做出更小、更轻、功能更强大的侦察仪器和电子系统。这引发了一场吊舱式侦察系统的革命。有些侦察吊舱是从已有的翼下吊舱改进而来,比方说外挂副油箱;还有的,则是专门设计的,可以挂载在机腹或者机翼挂架上的专用侦察吊舱。和以往相比,改装战术侦察机所需的作业时间和成本因此明显减少。而且,吊舱的发明允许工厂在改装时,保留战机原来的武器系统。

                            F-14的TARPS战术侦察吊舱


                            36楼2015-07-09 12:54
                            回复
                              另外,有几个国家装备了能够遂行战术侦察任务的战机,但他们并没有将其用在侦察方面。比如,希腊空军装备的美制RF-5A“自由战士”,葡萄牙装备的意大利菲亚特G-91R。这些国家将其用于对地攻击。
                                下面列出一部分不常见的冷战战术侦察机型号:美国RA-26“侵略者”(注:即道格拉斯的A-26“入侵者”(Invader)攻击机,1948年新独立的美国空军实施新的型号命名规则,去掉了代表攻击机的“A”字母,于是A-26变成了B-26。不是马丁公司二战期间生产的B-26“劫掠者”(Marauder)。)、RT-33“射星”;瑞典萨伯S-29C“圆桶”(是瑞典语侦察“Spaning”的第一个字母,这样的规则和美军的RF-xx很类似。下文的SF是瑞典语照相侦察“Spaning Foto”的缩写。)、S-32C“长矛”、S-35E“龙”、Sk-60C双座攻击/侦察机及其奥地利版Sk-105Ö;SF-37“雷”;以及意大利菲亚特G-91R/Y。

                              S-29C的照相机


                              37楼2015-07-09 1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