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未愈,亦未传变,尤发热恶寒,表证仍在,阳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相持于肌表不去,病虽八九日之久而不解。正邪相争不下,寒热往来不止,有如疟状,实与疟不同。疟则有一日发、间日发、三日发之不同,每发印定时刻,此则一日发作二三度,与疟不同。不呕,二便自可,里和无病。热多寒少,正胜邪衰也(一解:风多寒少,故热多寒少)。若脉微缓,乃正气来复之象,可期之自愈可也。若脉微,为里之阴阳不足;恶寒,为表之阳气不足。值此阴阳不足之人,则不可妄行汗、吐、下法,以免更伤人之阳气,变生坏病。观其人面现红赤之色,知为阳气被邪拂郁于表而做热色,必为正气为邪阻遏于腠理之间,元真不能交会通畅,热郁而生身庠之证,皆因阳阻而不得微汗透发之故。此邪犹未得解,解之法,宜微汗发表,调和内外。发表无如麻黄汤,调和表里无如桂枝汤,故取二方各三分之一为汤,名曰各半汤,微微发表、兼和解内外之意。
按:小柴胡汤证,亦有往来寒热,与此证的区别是:小柴胡汤证有欲呕、胸胁痛、口苦等里证;此则纯为一派表证,毫无里证。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未愈,亦未传变,尤发热恶寒,表证仍在,阳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相持于肌表不去,病虽八九日之久而不解。正邪相争不下,寒热往来不止,有如疟状,实与疟不同。疟则有一日发、间日发、三日发之不同,每发印定时刻,此则一日发作二三度,与疟不同。不呕,二便自可,里和无病。热多寒少,正胜邪衰也(一解:风多寒少,故热多寒少)。若脉微缓,乃正气来复之象,可期之自愈可也。若脉微,为里之阴阳不足;恶寒,为表之阳气不足。值此阴阳不足之人,则不可妄行汗、吐、下法,以免更伤人之阳气,变生坏病。观其人面现红赤之色,知为阳气被邪拂郁于表而做热色,必为正气为邪阻遏于腠理之间,元真不能交会通畅,热郁而生身庠之证,皆因阳阻而不得微汗透发之故。此邪犹未得解,解之法,宜微汗发表,调和内外。发表无如麻黄汤,调和表里无如桂枝汤,故取二方各三分之一为汤,名曰各半汤,微微发表、兼和解内外之意。
按:小柴胡汤证,亦有往来寒热,与此证的区别是:小柴胡汤证有欲呕、胸胁痛、口苦等里证;此则纯为一派表证,毫无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