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徽瑜吧 关注:105贴子:4,926
  • 7回复贴,共1

泰山羊氏经学与书法(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泰山羊氏的文化氛围膜拜,以及羊祜在《诫子书》里提到,自己的风采修学不如先君,那么羊衜包括其他羊家人该是怎样的风采啊( ⊙ o ⊙ )


IP属地:安徽1楼2015-07-01 23:37回复
    经学
    汉魏经学多以家族为重心。早在西汉初期,齐鲁一带便出现世代习经的家族,他们抱守一经,“世世相传”(《汉书·儒林传》),逐渐形成家学。许多家族还通过研习经学,赢得社会声誉,进而获取政治地位,并子孙袭业,仕宦不绝,发展成当地名族。泰山羊氏便是此时出现的传经世家。
    羊氏家族的经学渊源见四库文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羊五著《人表》,春秋战国羊容问子思之好学。《矛中书》记载着秦始皇时期羊氏为史馆中书,其先代世居史臣有功。秦代羊子(羊千),《汉书·艺文志》“子部儒家类”著录《羊子》一书,凡百章,可见其人是一著述甚富的名儒。
    羊氏移居泰山,对其家族儒学传统的形成,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泰山在齐鲁封内,这里原本是先秦时期儒家策源之地,到了汉初儒学获得恢复和发展,齐鲁地区更取得了非凡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五经七家八位传经大师,其中泰山人居其二,“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可见泰山一地已是举国儒学重镇之一。泰山两大经师之中,高堂生与羊氏同居平阳(新泰),其礼学思想自对羊族有所濡染,羊氏数世“太常典礼”(《羊烈墓志》语),或与高堂之学相关;而胡毋生一派,更是羊氏经学思想的渊源之一。


    IP属地:安徽2楼2015-07-01 23:41
    回复
      胡毋氏与羊氏为姻家(见夏侯湛《羊太常辛夫人传》),东汉末期的羊弼便是一位师承胡毋公羊之学的名儒。羊弼入仕为博士,精研《公羊》,卓然一家。任城人何休师从羊弼,成为其入室弟子。后何休更将羊弼之学发扬光大,《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载:“(何休)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东汉今文博士)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羊族中除羊弼以经学显声,在此前后的羊侵、羊陟、羊续等人亦均以“学行”被征辟入仕,历任要职。羊氏由经学世家逐渐获得高位,演变为门阀士族。


      IP属地:安徽3楼2015-07-01 23:42
      回复
        羊氏与其他几个经学世家世为姻娅,关系密切。汉末曲阜孔族中的孔融与陈留蔡族中的蔡邕先后将女儿嫁于羊衜。蔡邕为“熹平石经”的写定者,曾长期寄寓羊氏,对羊族经学研习大有裨益。羊氏族人在幼年开始,便接受极其严格的经学教育,羊祜在《诫子书》回忆其早年的受学经历:“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因之羊祜在经学上颇有造诣,早岁便已知名,时人有“当世颜子”的美誉。羊祜居官后虽在戎马倥偬之中,仍时时以教化为念,其镇守荆襄之时,“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即使弥留之中,仍念念不忘敦请晋武帝“混一六合,以兴文教”。故晋人孙楚在《故太傅羊祜碑》(据《山左碑目》,是碑立于新泰)中称颂羊祜兴学之功:“(祜)虽研精军政,用思灭敌,然兼立学校,阐扬典训,是以缙绅之士,鳞集仰化,云翔衡门,虽《泮宫》之咏鲁侯,《菁莪》之美育才,无以过也。”可见羊祜对晋代文教的重振实有肇始启端的作用。另外羊祜在处世、从政、治军上所表现出来的谦逊、公廉、恭慎、尚节的美德风范,都与羊氏家学修养密不可分。而他坚定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反对分裂,更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集中体现。
        羊氏家学不仅传之男嗣,连女性成员亦深受濡染。羊祜堂姊羊姬便是一位经学教育家,羊门妇女传经成为晋儒学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羊姬为羊耽之女,其母辛宪英,为魏晋间颇具政治远见的一代女杰。羊姬及笄后,嫁与兖州刺史夏侯威之子夏侯庄,生子夏侯湛。后湛在《昆弟诰》中回忆其母:“厥乃我龀齿,则受厥教于书学,不遑惟宁。敦《诗》、《书》、《礼》、《乐》,孳孳弗倦。……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冠带,实母氏是凭。”(《全晋文》卷六十八)羊姬向其子女亲授《诗》、《书》,说明她有着很高的经学修养。魏晋时期,女子深通经学者并不多见,从这点正可看出羊氏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族人所具的文化素养。在羊姬的辛勤教诲之下,夏侯湛成为一代著名学者。


        IP属地:安徽4楼2015-07-01 23:43
        回复
          书法
          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时期,而推动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重大发展的,又缘于多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群体。此点正如王汝涛先生所指出:“远在东汉时,便有代代相继的传经世家出现。……书法本是儒者必修的六艺之一,魏晋两代便有不少代代以书法名家的世家或称世族出现。……这些世家,由于精习书法,往往有长期悟出的书诀、笔法、书势等辅助书艺进步的著作,传之子孙。传衍过程中,有改革,有突破,有青出于蓝;书法的变迁便由发生、萌芽、定体以至于成熟。”(《翰墨书圣王羲之世家·序言》)书法本是一门重传统、重继承的艺术,其在家族之中父子相传,兄弟争胜,有利于一种风格流派的形成。这使书法在门阀制度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当时涌现的书法世家,除了众所周知的王、谢、郗、卫等大族,泰山羊氏也是引人瞩目的一个群体。


          IP属地:安徽6楼2015-07-01 23:45
          回复
            继羊祜之后,羊祜从子羊忱,也以书法独步江左。羊忱幼年便以异才受到羊祜激赏,及长“性能草书,亦善行隶”,其书挥洒自若,连绵回旋,气势磅礴。与他同时的羊固“善草行,著名一时”(《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明帝东宫僚属名》),《书品》称其书“遗迹见珍,余芳可折,诚以驱驰并驾,不逮前锋,而中权后殿,各尽其美”。至此羊氏书法基本形成以行草见长的艺术风格。后羊忱之孙羊孚及同时之羊真,亦均以书艺知名(分别见《古事苑》、《式古堂书画汇考》)。史称自羊忱之后,“诸羊后多知书”,临池含毫渐成羊族文化传统。
            书法至东晋,出现了一代书圣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羊王两族不仅关系亲密而有姻眷之谊:羊祜为王衍从舅,羊鉴是王敦之舅,羊辅为王氏之甥。王羲之书帖中多处提及的“羊参军”,乃羊曼之弟羊聃;又羲之兰亭修禊,与会者有“行将军羊模”(据刘茂辰等《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又羊欣之女,嫁与王弘之之子王罗云。羊欣本人更是王氏笔法的嫡系传人,早年亲炙于王献之(献之为羊欣从舅),得其家法。《宋书》本传记载:“(欣父)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宋人米芾将这段故事绘为《练裙图》,元人王廓有《题羊欣练裙图》诗云:“棐几霜明麝墨辉,练裙冰缟笔尤奇。不知梦近天门否,却怪龙蛇绕足飞。”(《元诗选癸集》)


            IP属地:安徽8楼2015-07-01 23:53
            回复
              梁人沈约称:“敬元(羊欣)尤善于隶书(今楷),子敬(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张怀瓘《书断》)之说,意思是求购王献之的书迹未成,而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不会令人失望。同时他在行、草上也成就较高,更对章草的发展起过重要推动。当代书家高二适所书章草钤印有“江东羊薄”之文,可见其对羊欣章草的推崇。只是羊欣虽深得王体精髓,却继承有余,创新无多,即昔人所谓“学其奇而不变”(明·项穆《书法雅言》),是其书法之不足。羊欣的王体书法,在元嘉一朝,“世共宗之”(《南齐书·刘休传》),范晔、萧思话等皆师法羊欣,为传承王氏书艺作出贡献。羊欣书帖,今传有《暮春帖》、《闲旷帖》、《移屋帖》等,保存在《淳化阁帖》等典册中,受到后人珍视。另外《曹娥碑》也相传出自羊欣手笔。


              IP属地:安徽9楼2015-07-01 23:53
              回复
                南北朝时期,南朝之羊玄保(羊欣之弟)以挥鋩闻于宋;与其同时之羊谘,也以草书擅名一时,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曾对其人有所论列。北朝之羊规之、羊祉、羊深、羊侃诸人虽无书名,但诸人皆“雅喜文史”,自当留意毫翰。出土于新泰的诸羊墓志,楷隶质朴刚健,内中《羊祉妻墓志》一方可知出自羊允之手外,其他志石虽无书者之名,但其笔法都应是羊氏所尚书风的体现。迨至李唐,羊氏习书之风未息,著名者有羊朝、羊士谔等。
                羊欣家族世代习书的风气,还带动了泰山一带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这一时期在泰山涌现出了不少书法名作。正如今人所论:“泰山周围出现的泰山经石峪、徂徕山摩崖、邹县铁山摩崖等佛经石刻,皆以羊家书擅长的隶书为主,气韵兼资真草,波磔而流畅,雄朴却媚婉,其中透出的与羊家书的渊源关系,更是明显可见。这种看似巧合的历史现象,却恰恰表现了书法发展传承嬗递的必然联系。”


                IP属地:安徽10楼2015-07-01 2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