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12贴子:6,156,141

回复:【一枝淡伫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孟子》时,看到一句话,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方才知,原来福气是自己求来的。顺应天道者国运长久,而自求福者才会多福。孟子这人,清规戒律多得很,爱摆架子,却总能为自己摆架子找到很高尚的借口。自信满满,且自命不凡,以圣人之徒自居。但话说的,让人心悦诚服。
其实他很善辩,他擅长类比。他的类比总是很精巧,一下下把人带入陷阱,然后猛然钓人上钩。我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兵临城下,以此为要挟签订的盟约,可以不必遵守。人不能太死板,权,然后知轻重,才是君子之道。
几千年前有人在汉水边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那是何等的潇洒。随波逐流,与世俯仰,万千浮世不过是弹衣灰袖间的风流不羁。百姓安居,天下安定,圣人出世,教化世人。分明是良辰美景,在我口中,却一说成空。
如今这个世道,再也没有人把仁义当做毕生之事了。这种话题总是显得特别沉重。当清史编纂委员会在争论到底用白话还是文言撰史时,就变成了一种讽刺。百姓总是被蒙蔽的,特别是离我们所处的现世越近。有些人人称颂的伟人其实犯的错误要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暴君都要多。相比之下,焚书坑儒,都不算什么了。
又一个高大的形象在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毫不留情地垮塌。其实,他对父辈的冲击力,要比我们这一代厉害得多。呃,不要误会,其实我还是很爱国的。


98楼2015-06-19 22:51
收起回复
    前几天在图书馆看杂志时,无意中看到《国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它说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向死而生。大约汉朝时,有一批百姓迁徙到四川。他们认为:人死并不是消失,而是真正开始了生活;相反的,人生在世,才是一个小插曲。他们崇尚这种想法,并且倾尽毕生财富去修建墓室,雕刻浮雕,制作祭品等等。
    being-torwards-death.这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我在想,人是不是该具有某种信仰呢?
    就像西方人膜拜基督,阿拉伯人相信真主,而印度人则把释迦牟尼放到了遥不可及的地位。
    尽管他们都懂得科学真理,但是那只能让人不断地感到对未来的恐惧和自身的渺小。
    我们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唯物主义理论,越会感到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寂寞与恐怖。
    什么才促使我们活下去?
    是信仰。
    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让这个古老国度在自己的信仰中坚持了下来,直到今天。
    而今天的我们,却不断地丧失了自己的信仰。
    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要这样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什么在这条通向死亡的路上加速奔跑?
    我想很少会有国人了解吧。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向死而生”。
    以上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之一。虽然这个思考很没劲。
    我还想感叹一下图书馆真是一个好去处啊,桌子很大,靠椅很软,坐在一楼的落地窗前,可以看到窗边绿色的大株盆栽植物,以及窗外馥郁的粉色花朵。楼层很多,而且是免费无线上网,速度还不错。我喜欢在靠近落地窗的阳面呆着,在这里上网、看书、学习,气氛很好,安静的翻页声,细碎的脚步声,窗外的黑色柏油马路和绿色草坪,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让你忘记糟糕的事情,生活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说实话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搬张床来住在这里。


    103楼2015-06-20 15:15
    收起回复
      No.13《鹿鼎记》 ——金庸


      107楼2015-06-21 21:10
      收起回复
        PS:我觉得陈小春最有韦小宝的感觉,痞痞的,很喜欢。还有他那些心理活动,好好笑,喜欢~


        112楼2015-06-21 22:06
        收起回复
          No.14《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唐七公子


          140楼2015-06-30 21:07
          回复
            像是一个梦境。
            我屏着呼吸往前挪了两步,生怕动作一大,眼前的情景便一概不在了。
            他转过头来,风拂过,树上的烟霞起伏成一波红色的海浪。他微微一笑,仍是初见的模样,如画的眉眼,漆黑的发。红色的海浪中飘下几朵花瓣,天地间再没有其他的色彩,也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他伸手轻声道:“浅浅,过来。”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142楼2015-06-30 21:20
            回复
              “尘世牵挂,相守一生的代价, 轮回去寻他,相遇桃树下。”
              我向来不太喜欢选秀歌手,但是很破例的,我喜欢李宇春这首《花容瘦》。刚开始自己也不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直到某天某个被我推荐去看唐七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朋友推推我,说:“哎,难道你不觉得有首歌很适合唐七公子这篇文么?”我想破脑袋都没想出来,然后就看见她指着手机屏幕上的《花容瘦》才恍然大悟。有故事背景的歌总是对我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当然,我在这里说这些可能有点跑题了。不过看完桃花后,听这首歌的确引起很多共鸣。
              故事是个神仙的故事。初看开头,还以为会是洋溢着小资与悲情的仙凡恋或者后宫文。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宫斗的,哪怕是神仙也不好。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当然也并不算太曲折,当你搞清楚白浅的过去经历之后……原谅我的废话吧。
              白浅是一个难得的性格比较讨喜的主角,她自始至终都比较受读者们欢迎。相比之下,夜华就显得有点悲惨了,因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太不好,让人误以为他是个懦弱、没有担当而且忘恩负义的负心汉。然后,我们这可以知道其实作者的任务很明了了,就是如何把负心汉改造成新好男人而且让大家重新喜欢上这个男人,在此期间她的文笔还必须自然,不能露出刻意改造的痕迹,否则小说会显得很牵强。于是,故事就这样展开。
              私以为这番改造是比较成功的。夜华的台词并不算多,但是每一句,都让他的形象逐渐明朗、清晰、高大几分。直至最后,当他站在桃树下说最后一句台词时,尽管那句台词很普通很平常甚至我们天天说,但是因为这个人已经及其有魅力再加上之前的一堆铺垫,也让无数读者芳心大动,眼泪哗哗的。
              这句台词就是:“浅浅,过来。”


              143楼2015-06-30 21:36
              回复
                No.15《全世爱》——苏小懒


                148楼2015-07-01 18:10
                回复
                  所以,现在想想,缘分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突然一天就降临在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身上。前二十年的孤单,换来了余生的共度,或许在喜怒无常的平凡中,一切才会格外美丽吧。希望在几十年后,彼此也都能够依然站在幸福的最光亮处。
                  爱便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全世爱》


                  150楼2015-07-01 18:20
                  回复
                    全世爱。全世界的爱。送给你全世界的爱。
                    这个标题有种难言的美好与感动,一瞬间唤醒了许多友善的记忆。于是当我听说郭敬明最开始是打算把这个题目放在他那本血腥又残酷更加可笑的《小时代》里时,我很诧异。毫不夸张地说,当初我冒着遭人鄙视的危险很难为情地去买《最小说》就是为了看全世爱,苏小懒的连载。
                    这篇文章算是《最小说》这本不知所云的不良青少年故事大全里独树一帜的风格还稍显清新一点的故事。虽然,它很不正式,甚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或者散文,但足以让人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当你因为现实而烦闷的时候。
                    你会因为文中小懒和木木的各种生活琐事而发笑。
                    你会看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场景突然动容——当你也曾经或是正在拥有某个人的爱,你可曾了解它的美好与珍贵?那也许是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幸福记忆。
                    你会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爱——我们都只是这个巨大世界中平凡的60亿分之一,哪有人总是像小说中那样轰轰烈烈?普通人各自相守着自己的爱情,于万家灯火中找到自己那扇明亮着的格子窗户,这才是最踏实也最有价值的。
                    但是只有爱,每个人的爱不同。爱让我们卓尔不群。


                    151楼2015-07-01 18:36
                    回复
                      作者的笔触很轻松,点滴中透露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乐观地、尽情地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记得曾有位老师告诉我,我很喜欢你的文字,你的文字有一种“magic power”。
                      我问,为什么呢?
                      老师告诉我,因为读你的文章很舒服,它有一种积极的魅力,就像阳光一样温暖。
                      如同阳光一般温暖的文字。而这正是我想评价这本书的特点。
                      充满阳光的文字总是对人很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时候它并不算高深,然而人生的道理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你会感动,是因为你看到了希望。爱这个世界的希望。
                      毕竟,在这个寄居石头森林的年代里,我们都在渴求阳光。
                      We are so in love.


                      152楼2015-07-01 19:10
                      收起回复
                        No.16《倾城之恋》 ——张爱玲


                        161楼2015-07-07 20:00
                        回复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倾城之恋》


                          162楼2015-07-07 20:18
                          回复
                            回家,我写了第一封信给张爱玲,竟写成了像“五四时代”的新诗,一般幼稚可笑,张爱玲也诧异,我还自己以为好。而是张爱玲之故,使我后来想起就要觉得难为情。但我信里说她谦逊,却道着了她,她回信说我“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这样写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向来用词颇准,一句话八个字,千言万语,相知相爱,尽在其中。她的文字向来苍凉,可唯独这句话让人十分释怀。这句话原本只是说爱情,但我觉得并不限于爱情。因为懂得,可以放下,可以理解,可以释怀,可以不再为此神伤,甚至可以以慈悲之心相待。
                            难怪胡兰成曾感慨,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爱玲的,遍皆成为好。
                            如此时人,如此时月,却为何爱玲啊,恁使我意气感激。


                            165楼2015-07-07 21:40
                            收起回复
                              一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友情,直到看到梁实秋在《送行》里的一句话。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风大雨大,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朋友,不需要客套,只需要这句足矣。


                              184楼2015-07-17 19: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