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易经吧 关注:4贴子:28
  • 10回复贴,共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学说,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证明,那只能是一个假说。易经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活水源头,几千年来一直是一门显学,它指导各种社会实践亘古未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十分清晰明了,指导社会实践也是模糊不清,虽大方向明了但细节还是镜中月,水中花,让人难以确实把握。所以,澄清易经的理论基础,剔除以讹传讹的易经糟粕就是摆在易学爱好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在此,我愿将研易20余年的心得与同好共享,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民族文明发展。 我的成果和世面上的大宗之法不同,我会从阴阳说起,介绍易经的历史,阐述易道的根本原理和如何应用,来此的朋友定然有所弋获,欢迎交流,共同发展。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6-10 20:52回复
    传统易学向来有“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之说,所谓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从其传承来看,《周易》(包括经传)成书于多位圣人之手,渗透了多位圣人的心血。从典籍研究来看,伏羲画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盘古开天的传说就有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的阴阳说法,伏羲画卦无疑是整合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而得出的天地大道,易发展到文王,知识积累更大大多于古人,八卦从表达二维空间的平面时间或方位逐渐发展到八卦相重的六十四卦,时间和空间叠加,表达的就是立体的三维空间,至此,易经已经具有了预测具体事物发展到的功能,所以,文王卦爻辞有卜筮的迹象也就不足为奇。可以想象,具有预测功能的易经在统治阶级眼中的价值,皇家专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经过几百年,民间传承的凋零也是可以理解,至此,夏商几代民皆知天文的时代终结。周朝垄断易经几百年,到春秋时期,后人除卦爻辞外对易的理解甚少,传承已近没落,多亏孔老夫子研易韦编三绝而作的易传才使后人对易经的理解没偏离正统。 自孔夫子以后,易经的正统研究一直在易传的范畴之内,所谓成也易传,败也易传,易经研究在不偏离正统的前提下徘徊了2000年,这个以后在谈,下面摘录四库全书的一段文字对春秋后易经总结: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於风谣,《礼》寓於节文,《尚书》、《春秋》寓於史,而《易》则寓於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战国时期是预测易学的爆发时期,各个易经预测体系大都在此时期成熟)。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宋代又是一个易经发展高峰,阴阳鱼八卦图据说就在此时出现),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八卦易经的历史传承大概如此,明清时期,作为算命的易经一脉传承最为强大,人才辈出,卦测,命理,六壬奇门各有著作传世,到1949年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易经研究传承戛然而止,直达上世纪80年代邵伟华才又是世人重新认识了易经的实用价值,再加上世界科学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可,易经才又焕发了青春。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6-10 20:54
    回复
      古人把易经看作终极的学问,正如四库全书论述,上至天文地理,文教卫生,下至算命炉火,易经皆可提供合理的治学模式,提供现成的运作模式,在各行各业显示其金科玉律的逻辑模式,就连现在,在一切领域易经依旧展示其不凡魔力,国外学者在外文版说,我们现在得到的科学定律往往是短命的,只有中国的易经,历经几千年,亘古常新,在今天量子力学中依然可以找到它的哲学思想........自孔圣以后,历代学士效法圣人韦编三绝,皓首穷经著述易经讲义达到三千余种……   在我们重新认识易经的珍贵以后,我们义无反顾的踏入易经研究的沼泽,很多人在精研易经典籍后回头想想,易经到底是什么?似乎怎么说也对,仔细想想,又都不对,我们象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盲人,只是抓住了易经的某一部分,却以为自己已窥全豹,贻笑大方。易经易经,最容易的经典,各种引经据典的著述好比研易的迷魂阵,智慧出,有大伪,我就被经典误导了数年,后来,在抛开经典,以自然为师的前提下重新思考阴阳八卦,才对易经有了基础的认识,易,就是天道啊,是大自然最基本的运行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日出日落,寒来暑往而已,简单吧?我们地球万物,都是大自然运动的结果,我们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运动,这样才可以永继发展,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就是循天道,顺天者生。不循天道,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逆天者亡,不信?那么你先不呼吸试试?呼吸是人的基本代谢需求,是天道。你违背它,就是死路一条。 现在,许多人还在苦苦寻觅易道的真谛,如果你想学有所成,那么须先避开几个误区,一,是经典的误区,浩如烟海的易学典籍琳琅满目,学习者在其中拨沙寻金很有难度,想想,几千本,不要说研究,粗粗的看一遍就得几年,也难怪很多爱好者看了几本书不知所云后知难而退,不学了,还有的记忆好,能囫囵吞枣的装到大脑里,别人问起时,引经据典,自己也不知说明白没有,充门面唬人,让不知者膜拜,自误误人,还有的直接走捷径,不学典籍,学江湖算命,看几本书就可以以大师自居,满嘴阴阳五行,招摇撞骗,这是最多研易者的形象,须知,不明易理,预测算命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断难长久,不过这样学易,如果当作游戏消遣,聊天话题的话也还可以。二是名师的误区,这也是走捷径者的长入的一个误区,自己懒惰,喜欢人云亦云,拿名人的话当金科玉律,不分析取舍,迷信权威,研易数年,没有自己的东西,张口某某老师,闭口某某老师,忠实的传声筒,浪费精力,因为没有感性认识,根本谈不上在日常应用,实在可惜,再说,名师大部分不是明师,书袋之流,师傅不明徒弟拙。其实对于不愿在自然中感悟易道的易经爱好者,道德经和老夫子的易传是最好的选择,这两个不会让你步入歧途,是两个圣人对易经的不同解读,后世研易著述,都无出其左。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6-10 20:55
      回复
        善于质疑和探索是一切科学的必由之路,易经被誉为国学源头,大道之源,它是大自然基本规律的缩写,本源无疑是科学的,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再加上命运多舛,其间有几次断代,易经传承现状不十分乐观,它让研究者掌握不住,好似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现代的易经传承各个行业是相互割裂的,比如研究义理的不懂中医,不懂卦测命理,研究实际预测应用的不懂易理,中医学者不懂易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就是说,现在的易学研究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就是说寻找统一的理论指导是现在易经学者的首要任务,没有理论指导的技术虽然在某一方面不妨碍应用,但这些技术的获得充满了偶然性,得到这些实用技术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事倍功半,远不如有理论指导的技术系统,全面。 现在学院易经研究还在考古和爻辞上努力,考察卦,爻辞的出处,可以断言,这样的研究即使再有几百年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因为易经不是考古。我们现在研读周易最好的典籍是老夫子的易传,它给出了读易经的基本思路,但是,它对易经的领悟仅仅停留在了阴阳阶段,对四象,八卦涉及几乎没有,但是仅仅这些就够了,了解天道阴阳的人已足以傲视群雄,如果你领悟阴阳,再读古人作品,无论孔孟,老庄,墨子,兵法,医家,方外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作品都是从不同方面解读易经,虽各倚芳枝,但天道不变,前人说易是国学源头,信矣。 各种易经预测术虽说以易经为根本,但偏离源头远矣,基本的阴阳论述就不是天道,所谓基础不对努力白费,沙地造塔难见其成,只是可怜无数多情种子还在苦苦探寻,迷茫,泥古不化。以致光阴虚度,误人误己,市面上的预测书籍基本一个理论口径,作为游戏或可搏一笑,如果当做一门学问那就难免贻笑大方。所以,追溯根源修正预测术的理论偏差无疑也是一件善事。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6-10 20:57
        回复
          前面对易经的传承和现在易经研究问题简单说了一下,以后我将把我的易经体系公开一些,我的原则是别人懂得不说,别人知道的不谈,没经过实践检验的不说,力求改变易经研究死水一潭的现状。我的易经体系很多是 秘传技艺,可以让人明白易经是什么,现在无偿说出来,喜欢的人可以按图索骥,进入天道秘境。想学习的同好需遵循以下几条,一,学者有传播正能量的义务,传播国学,尊师重道,勿将技术用于私利,据为己能,损人利己。二,勿浅尝辄止,需格物致知,发展学说。三,提携后学,教学相长,予人玫瑰。同意者可以继续阅读帖子,如学习者不循天道,当遭天谴,不能遵循者勿进,以免误己。


          IP属地:山东6楼2015-06-11 10:02
          回复
            阴阳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元素,它的组成看似简单,但内涵博大精深。要学习易经,必须仔细体悟阴阳的内涵外延,因为,以后的四象八卦都是从阴阳变化而出,阴阳是衡量四象八卦概念正确与否的试金石,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古人很多东西就是在这里出现偏差,眼高手低,走进怪圈。白天为阳,阳气表达明亮,表达清,柔,温暖,热,得益于现代科学的认识,我们知道阳的来源是太阳,于是,我们知道阳的内涵还包括给予,在人事上来说,爱,慈善,教育,施舍,也是阳,总结一下,凡是给予的都是属于阳,就是现在说的正能量的东西都是阳。一切可见的,热烈的,温度高的,运动的,白昼,文明,生长,。。。都属于阳的范畴。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万物阳的总根源在太阳。地球万物的能量来源在于太阳,不论处于食物链的哪一级,都直接,间接依靠太阳生存。阳的特性是给予,无私的给予,宇宙中与太阳相同的恒星以及白洞和具有给予特性的事物都是阳性物质,他们是能量无私的给予者。


            IP属地:山东8楼2015-06-11 10:03
            回复
              黑夜为阴。一切不可见得,隐伏的,卑微的,温度低的,静止的,重浊的,僵硬的,索取,管理,金钱,动物性,下级,被动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地球阴的本源是地球本身的宇宙温度,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温度是极低的,甚至比冥王星还要低,以致冰会比钢铁还硬,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地球的阴只有在和太阳的阳共同作用而适应生物产生的适宜温度才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有生命的星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生物是太阳给予的,然而,阴的属性是地球本身的自然属性,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这么说,阴是地球本身具有的阴阳惰性,如果没有太阳的能量和地球大气层的保护,地温还会降低,而且,太阳照射角的不同在地球表面上温度表现明显差异,大家可以从地球热带,温带,寒带的不同见到太阳能量的威力,在漫漫极夜中,地球的阴寒也能见其一斑。以矛盾论的观点,地球阴的属性是阴阳矛盾的主要矛盾,阳是次要矛盾,阳是通过作用于阴而起作用的。阴的特性是吸收能量,贪得无厌的索取。宇宙中的黑洞可以说是阴性物质的代表,在它巨大的引力范围内,一切难逃,就连光线也不例外。生物是在地球上产生的,他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吸取宇宙能量的索取者,他们的本性也和地球一样属于阴性物质。


              IP属地:山东9楼2015-06-11 10:04
              回复
                前面说的是阴阳的概念,是阴阳的理想模式,在地球上,人类能感知的阴阳只是阴阳的一部分,窥一斑而见全豹,就这一部分,丝毫也不影响人们对宇宙基本运动规律的把握,那就是,宇宙是由阴阳两种能量运动模式组成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运动的阴阳是水乳交融,相互依存在一起的,阴阳不是对立敌对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统一关系,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阴阳论述有扶阳抑阴的倾向,这在人文社会学上是一个进步,但对作为自然科学的易经来讲那个论述是不对的,不利于我们对阴阳平衡易经的把握。抛开宇宙阴阳不讲,只把我们所在环境的阴阳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以为这个阴阳我们有感性认识。作为地球生物来说,我们幸运地处在了宇宙阴阳平衡的最佳点上,在生物学上我们知道,微生物的最佳生存温度是16至30摄氏度,低于10度,高于43度微生物就不会存在,见微知著,从微生物的生存温度可以推测,摄氏10到43度是宇宙产生生命的温度,没有这个温度就没有生命,因为,没有低等的微生物存在,高等的智能生命绝对不会产生,宇宙中到处都是有水,但生命的产生必须有宇宙阴阳平衡时的温度,现在许多国家研究地外文明,有五花八门的设想,到处投放探测器,这种漫天撒网的科研投入收效甚微,如果按易经观物类项的方法探测,我想 ,结果一定是乐观的。呵,扯远了,再回来说阴阳,地球阴阳现状是地球的阴和太阳的阳共同作用的结果,白天,太阳把能量投向大地,地温上升,万物竟天,晚上,太阳落山,地球慢慢冷却,万物偃伏。按矛盾论来讲,地球阴阳的主要矛盾是地球的阴寒,太阳的阳是影响地球阴阳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而起作用,太阳通过地温的升高体现阳的作用,我们的祖先也是通过地温的变化来调节农事,作为当时日照时间的记录,八卦产生了,后来发展到六十四卦,地温是八卦阴阳的产生基础,不然,古人画卦为何从下到上,周易卦爻也是从下到上,初至上位。这个,历代典籍并未提到,我们可以自己体悟推敲。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6-13 12:27
                回复
                  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古人受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观察,研究的虽然只是宇宙阴阳运动的几个方面,但是古人观物类项的研究思想还是让古人把握住了宇宙阴阳运动的脉搏,形象的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知道天地阴阳运动寻求的是冥冥中的平衡状态,好比钟摆,永远拥有趋向于静止点的运动趋势,阴极返阳,阳盛回阴,好像人的两只脚,交替前进,从而组成时间的延续。由于阴阳是地球能量运动的基本模式,所以,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合体的完美结合,比如,地球磁场有南北两极,能量运动呈互补状态,电流有正负,动物有雌雄,人有男女,就连现代科技,人们也形象地比喻为双刃剑,有利 也有弊,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任何单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地球生物在这样一个阴阳环境中诞生,无疑,他们的生物体也编织着地球阴阳的运转模式基因,那就是,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兼具阴阳的物种,而且随距离阴阳平衡点远近呈低级到高级分布,距离平衡点近的生物智能高级,远的进化粗糙,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大于动物,哺乳动物自身具有恒温身体,进化相比别的动物成熟,其中,人类身体进化更趋近于黄金点,于是,人类进化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人类的智能现在已经足以影响地球环境,如何运用人类的智能现在已经是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这个,几千年前的易经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古人说,天地之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虽然具有支配自然的力量,但还是处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后面,人的力量只有遵循天地运行规律才能给人类自己带来更好的生存环境,顺天昌,逆天亡。 人类只有认识阴阳规律,知道自己处在阴阳变化的哪个地方,防微杜渐,趋吉避凶,才能更好的改造自然,融洽社会,这就是易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6-13 12:28
                  回复
                    凡事皆分阴阳,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没有阳就没有阴,阳张阴驰,阳舎阴得,阳软阴硬,作为实用主义的人类来说,知晓阴阳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一,有助于养生,有助于身体健康。人体和自然生物一样是阴阳完美结合的产物,呼吸分阴阳,一呼一吸,一阴一阳,男女分阴阳,饮食排泄分阴阳,饮食吸收为阴,排泄产热运动为阳,生长为阴,吸收外界能量,死亡为阳,化为尘土,能量尽散,天人合一是中医实践验证出的医疗科学,人顺应自然就可以和自然和睦相处,取其所取,弃其所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雨雪不出,秋冬养阴,春夏养阳,顺应天时,虽不能达到圣人,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境界,也可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同地球阴阳一样,人类的身体阴是主要矛盾,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所以古人提倡运动,节食养生,在开源的同时,古人还讲究节流,努力使机体不偏离阴阳平衡点,戒怒戒欲,飘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和风细雨才是永继发展的王道,怒,气血鼓荡,毛发皆张,人体就像国家进入战备,一切为战争准备,荷尔蒙加速分泌,即使不对外界造成妨害,对机体的应激损害也是毋庸置疑的,生气后,人体处理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垃圾也需要损害各大器官,国外就有人用人生气时的血清注射小白鼠,实验结果是以小白鼠的死亡告终,好比国家解除战备后的恢复正常发展,很短时间的战备准备,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消化。运动,古人也不提倡现代竞技体育,讲究徐缓,讲究气机顺畅,太极拳,五禽戏就是古人运动的最好模式,另外古人在运动时间和环境上也十分讲究,日落不动,顺应天时。人类阴性的属性决定人类的贪婪,在饮食上,追求膏粱厚味,贪图口腹之欲,而且不知节制,不顺天时,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病从口入。现代所谓的富贵病和癌症,和生活习惯的关系极大,古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病重于治病,这些都是阴阳的智慧。


                    IP属地:山东13楼2015-06-15 16:23
                    回复
                      代科学研究,帮助别人时,身体会产生一种酶,可以让人获得幸福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让人人格高贵的同时还收获了幸福,利人利己,善心生阳,行善至乐,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阴盛则死,阴气是致病致死的宇宙能量,私心让人得到的是不知足,贪求使人患得患失,身心紧张,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圣人言,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激起人们的贪欲,贪婪可以使人间变成地狱,人们可以对照现在的社会环境检验圣贤言论的正确与否,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人们用私欲制造的苦果只能自己享受,损人不利己,否极泰来,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倡导圣贤之学,做利人利己之事,这也是我追溯国学源头的初衷,相信星火可以燎原,人人尽责,共同营造我们的天堂。


                      IP属地:山东14楼2015-06-15 1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