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http://cie.nyist.edu.cn/1.院情简介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前身为1996年建立的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00年改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1年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于1993年设置计算机应用专业,2001年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1年新增信息安方向),2007年设置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在校生达到1100多人。
学院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有省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专业教学团队”。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实验中心,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工程、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移动与传输等九个实验室,共有1000台计算机和2000多台套通信实验设备。
学院现有教师5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5名、讲师33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51名。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核心期刊60余篇,完成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37项,横向项目15项,正式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校级精品课8门,校级优秀教材2部。
学院较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率先与九州通集团进行联合培养、师资培训、暑期企业实习、联合研发等合作。2007年,学校与九州通集团签订就业合作协议,2008年校企签订就业订单式培养协议,开设“九州通”班,2012年校企签订项目实施外包协议。
学院秉承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突出“五力”培养。目前,学院有九州通班、ACM实验室、智能车工作室、物联网工作室、TOPCODE俱乐部、科网工作室、移动互联网等12个专业创新实践平台。近年来毕业生高薪高质量就业是我院新一亮点,应届本科毕业生年薪最高18万,超过7万以上的占15%,毕业生年终平均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
学院在2011年获得第3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亚洲区域赛铜奖一枚,2012年获得第37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亚洲区域赛铜奖两枚;2011年,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第二名),2012年获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在河南省程序设计竞赛中,2011年获一金二银,2012年获四金二银。我院学生还获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全国正保杯就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等。
信息技术时代,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慢进则退,不进则亡。学院全体师生秉承“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和“不甘示弱”的南工精神,为建设全国同类一流应用型学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