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贴吧 关注:158,864贴子:693,802

那些大师们在民国高考的往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高考顺利吗


1楼2015-06-08 11:26回复
    1921年,民国东南大学招生考试中,收到了一份令老师们惊诧赞叹的国文卷子,一番吟咏赏玩后,老师们给这张卷子打了满分。这考生名叫卢冀野,一位年仅16岁的金陵才子:10岁就能做成人之文,“年十二三始好韵语”,十四五岁时,就有一些气象清新开阔的上佳诗作,如《江上听雨》:“掌中几醉白云杯,得月楼台打扫开;一夜鹃声花落后,隔帘烟雨渡江来。”


    2楼2015-06-08 11:28
    收起回复
      但卢冀野竟没被录取,原因是数学零分。更有趣的是,第二年卢冀野“卷土重来”,却以“特别生”被破格录取。


      4楼2015-06-08 11:30
      收起回复
        入学后,他也确实没让老师们失望:结交文武人才、一手创办学校最早的学生刊物,同年,他还成了词曲大师吴梅的得意门生。


        5楼2015-06-08 11:30
        收起回复
          “若问江南卢冀野,而今消瘦似梅花”。后人评价称,卢冀野若非在46岁之壮年早逝,他的成就应该更高——他的同班同学,唐圭璋、任半塘,后来成了中国当代词学大师,王季思则是戏曲大师。


          6楼2015-06-08 11:31
          收起回复
            众所周知,民国类似卢冀野这样的偏科大才,被破格录取的相当不少。著名的如钱钟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进了清华;钱伟长,中文、历史满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加起来25分进了清华;吴晗则是货真价实的数学零分,也进了清华。


            7楼2015-06-08 11:31
            收起回复
              特别有趣的是,1929年拍板破格录取钱钟书的清华校长罗家伦,自己在1917年报考北大文科时,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但校委们一看罗家伦的成绩单,数学成绩却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


              8楼2015-06-08 11:31
              收起回复
                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罗家伦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他的手笔。


                9楼2015-06-08 11:31
                收起回复
                  二、学非仕,招考标准无需一刀切
                  这些偏科天才们之所以能被破格录取,首先是因为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即实行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政策。因此,各校招生考试连科目都不尽相同,如北大招生考试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为文、法、商三科招生,别的不考,必考中文和英文;第二类为理、工科招生,则要考数学。


                  10楼2015-06-08 11:32
                  收起回复
                    到1929年,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则仅考国文、外文(英文、德文和法文选其一)、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化学五门。而且国文考试只有一道作文题,考生写篇作文就行了。


                    11楼2015-06-08 11:34
                    收起回复
                      但武汉大学文科,就要考国文、党义、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没有英语;理科则为国文、党义、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生物。


                      12楼2015-06-08 11:34
                      收起回复
                        教育学者们分析民国初期实施自主招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起步之初,发展速度快但不平衡,各高校性质、层次和规模差异显著,很难用同一标准招考学生;


                        13楼2015-06-08 11:34
                        收起回复
                          其次,这也是清末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自然延续,因在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之初,中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足,高校只有从办学实际出发,多途并举,才能招到足够的学生。


                          14楼2015-06-08 11:35
                          收起回复
                            并且,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定,中央政府权威有限,没有、也不可能公布一个全国统一的学生入学考试规程。而当时的高校数量也少,于是,由学校自主招生,便成了最简便易行的选择。


                            15楼2015-06-08 11:35
                            收起回复
                              更重要的是,民国时期主政者的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认为选官考试和教育考试应当分离的观念非常强烈,大学的目标在培养人才而非官僚,无需统一标准一刀切。因此,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选拔,另有一套与高校招生考试并行、互不相干的独立体系,并有专门的考试与人事管理机构。


                              16楼2015-06-08 11: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