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直都这样么?
以下是链接http://chuangshi.qq.com/bk/ls/350111-81ff80b0ba35fff25ba095456335d5.html
然后是我原本打算的回复
既然你素质这么差(典型的见到意见不和就发火或语无伦次类型,还以为和书里主角的性格差不多呢),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你还是去看看Fritz X的实战视频吧。。
其次,无线电制导炸弹都自带陀螺仪,来防止翻滚或者与输入信号对比来协调各个操纵面,来避免出现翻滚,这些都是用来简化操作
然后,导弹使用计算机是21世纪的事情了。大部分导弹的控制系统不过一个巴掌大小。占空间的是探测器和陀螺仪之类的传感器。弹载计算机是Aim120C一类最近新出的中距弹才有的,可以上传下载数据给导弹,或者共享导弹雷达的数据,或者更改目标。。
还有,越战糟糕的导弹性能并不属实。糟糕的是AIM47Falcon,Aim9还是相当可靠的(别忘了Aim9的瞄准范围只有半径15度)。
Aim47性能不好是因为冷却剂太少,而且开始释放冷却剂后还不能终止(导弹的冷却剂是用来给红外探测器降温,没有了冷却
探测器基本上就是摆设)。所以发射时冷却剂基本上都快用光了或者早没了。导致导引头失效。。
其次,早期导弹攻击包线也是限制之一。
还有我挺好奇作者这种心态怎么写出这么好的书的,不过目前越往后读感觉越不如以前,难道是因为这个心态问题?
话说登录出了问题,费了好大劲才发出来>>
根据二战遗留的文件,KG40使用FritzX命中率为33%,KG100使用FritzX时命中率为55%。故障率分别为28%和25%。我实际上也不知道作者那些资料哪里来的,我手中的文件没一个提到作者说的22枚用来攻击意大利舰队。。都是出击6架总共6枚。厌战的则没有详细出击数据,但结果是命中一枚,近失一枚。至于4000米以下投放的战例我目前还没找到,我会继续找的(ps:训练和测试中倒是有不少4000米以下投放的记录)
以下是链接http://chuangshi.qq.com/bk/ls/350111-81ff80b0ba35fff25ba095456335d5.html
然后是我原本打算的回复
既然你素质这么差(典型的见到意见不和就发火或语无伦次类型,还以为和书里主角的性格差不多呢),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你还是去看看Fritz X的实战视频吧。。
其次,无线电制导炸弹都自带陀螺仪,来防止翻滚或者与输入信号对比来协调各个操纵面,来避免出现翻滚,这些都是用来简化操作
然后,导弹使用计算机是21世纪的事情了。大部分导弹的控制系统不过一个巴掌大小。占空间的是探测器和陀螺仪之类的传感器。弹载计算机是Aim120C一类最近新出的中距弹才有的,可以上传下载数据给导弹,或者共享导弹雷达的数据,或者更改目标。。
还有,越战糟糕的导弹性能并不属实。糟糕的是AIM47Falcon,Aim9还是相当可靠的(别忘了Aim9的瞄准范围只有半径15度)。
Aim47性能不好是因为冷却剂太少,而且开始释放冷却剂后还不能终止(导弹的冷却剂是用来给红外探测器降温,没有了冷却
探测器基本上就是摆设)。所以发射时冷却剂基本上都快用光了或者早没了。导致导引头失效。。
其次,早期导弹攻击包线也是限制之一。
还有我挺好奇作者这种心态怎么写出这么好的书的,不过目前越往后读感觉越不如以前,难道是因为这个心态问题?
话说登录出了问题,费了好大劲才发出来>>
根据二战遗留的文件,KG40使用FritzX命中率为33%,KG100使用FritzX时命中率为55%。故障率分别为28%和25%。我实际上也不知道作者那些资料哪里来的,我手中的文件没一个提到作者说的22枚用来攻击意大利舰队。。都是出击6架总共6枚。厌战的则没有详细出击数据,但结果是命中一枚,近失一枚。至于4000米以下投放的战例我目前还没找到,我会继续找的(ps:训练和测试中倒是有不少4000米以下投放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