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吧 关注:16,381贴子:78,945

【秦建山河】15-06-07极简版秦朝穿越指南(张不叁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原作者为:张不叁


IP属地:广东1楼2015-06-07 20:13回复
    (穿越旅途正式开始)
    黔首,请出示身份证
    穿越到秦朝之后,你遇到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答案是被抓。
    这不是耸人听闻,在秦朝,“穿越者”完全就是“偷渡客”的同义词。你是不可能像大侠那样,在秦朝满大街乱逛的,任何一个黔首(秦朝民众的称谓)看到你在乡野中无所事事地闲逛,都会警觉地来盘问你;假如你没有秦朝的证件——“验”、“传”、“符”等,他们一定会把你扭送到官府,换几个赏钱花花。
    即使你运气足够好,没有第一时间被抓,也没有住处可以落脚,因为秦朝所有的“逆旅”(旅馆)都不会收留一个交不出“验”、来路不明的可疑人等,这一规定是当年秦国变法时商鞅推出的,他还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了这项制度的牢不可破:有一次他本人夜晚投宿客栈,因出来得太匆忙而忘了带“验”,旅馆老板因此拒绝他住宿,从此留下了“作法自毙”的成语。有鉴于此,你只能避人耳目,长期露宿荒郊野岭,过着秦朝版白毛女的生活。
    你说那也值了,谁叫你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大不了一头扎进桃花源,成为庄子那样的隐士?有骨气,看看《韩非子》中的故事吧:齐国两位隐士兄弟狂矞、华士,因为不肯出仕而被君王姜太公杀掉,理由是他们无法为自己所用,又可能引发臣民效法,那时候还有谁为国家耕田打仗?史料上虽没有秦朝杀隐士的记载,但《韩非子》可是被皇帝陛下奉为圭臬,这一理论难保不对他的胃口。
    所以还是老实点,乖乖去到官府自投罗网,让他们给你上上户口吧,在秦朝,黑户寸步难行。
    【为什么叫黔首】
    秦国普通人的标准形象是:上身穿麻布织成、有着窄衣袖和短下摆的裋(shù)褐,下身里面穿着内裤——“裈(kūn)衣”,双腿各套上裤腿——“绔”,也叫“胫衣”;脚穿草鞋,头发用发簪绾上,再包上一块用来擦汗的黑布,这就是“黔首”一词的由来——“黔”是黑的意思,“首”是头的意思。


    IP属地:广东3楼2015-06-07 20:16
    回复
      普法教育要抓紧
      《秦律》规定得这么复杂详尽,黔首们当然有了解法律的迫切需求,好在官府极为重视普法工作,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两千年,很少有其他朝代能像秦朝那样重视这点。你只要经常进行法律咨询,终究能慢慢适应这个时代的生活。
      秦朝历史上第一次普法活动,应该是“徙木立信”:当时商鞅准备开始变法,为了宣示“以法治国”的决心,他在集市上立了一根木头,宣称只要有人能把它搬到南门,就可以得一笔巨额赏金,后来有一位民众将信将疑地照办,果然得到了钱。这个生动直观的故事使秦国民众受到了深深的教育,秦法的威严从此开始树立起来。
      具体从事普法工作的,是各基层设置的“法官”,他们负责法条的保管与核对,这是因为当时的法条都是人力传抄,难免会有内容的错讹和遗漏,使法律效力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定期核对;此外,如果有法律问题,你可以找他们去咨询,为了防备“法官”故意曲解法条,他们还得把问题和解答都记在竹简上、一分两半,一半留给你作为凭证,另一半留下来以供上级检查。
      为了督促“法官”们拼命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官府甚至规定,他们在提供咨询时如果忘了相关法条的内容,就得按那一条所涉及的罪名接受相应处罚。


      IP属地:广东6楼2015-06-07 20:18
      回复
        秦朝刑罚真的残酷吗?
        虽然努力学习《秦律》,但有一天你还是一不小心违法了,吓得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你知道史书上秦朝有着各种蔚为大观的酷刑,担心自己也会尝到这一滋味。
        其实没那么可怕。《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了200多个秦代真实案件,真正判处死刑的只有5起,也是犯罪性质确实严重的案子;至于你熟悉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几乎没有,原因是当时秦国经常打仗和修建工程,迫切需要劳动力,当然不会允许违法者蹲监狱,因为这意味着你将白吃白住不干活。
        也正因此,当时的刑罚基本以不削弱罪犯的劳动能力为前提,最常见的处罚有三种:
        一是经济处罚,也就是缴纳罚金,不过你交的不是钱,而是盾牌或甲胄,毕竟在战争时期,这些装备比货币实用得多;
        二是劳动改造,违法者往往要被罚做“城旦”、“隶臣”等各种苦役,这也是秦朝进行各项大工程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三是肉刑:“黥”(脸上刺字)、“耏”(刮胡子)、“髡”(剃秃头)、“劓”(割鼻子)、“斩趾”(砍脚)等。古人认为自己身体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为表示对他们的崇敬,一定要保持身体完好,连胡须和头发都不能剃,剪下的指甲也要小心收藏起来。所以这些肉刑还不仅是为了让违法者肉体上痛苦,同时也是一种耻辱标记,随时提醒他们的前科。
        死刑倒是也有,但没那么花样繁多,最主要的是“斩”(斩首),2.0版本是“枭首”(砍下头后挂起来示众),其他几个升级版本为“弃市”(暴尸街头以供围观)、“戮”(对尸体进行羞辱)、“坑杀”(杀死后随意掩埋,不许安葬)等。
        当然,真正残酷的刑罚也是存在的,秦朝历史上两位丞相——商鞅和李斯,就先后遭受了车裂与五刑,前者是俗称的“五马分尸”,后者相当于把前述的各种肉刑和死刑串烧到了一起。


        IP属地:广东7楼2015-06-07 20:19
        回复
          “黄历”教你辟邪秘诀:洗狗屎浴
          一天到晚耕田未免单调,你是不是渴望一些精神食粮,比如看书之类?这可不是容易事,尤其在朝廷下达“焚书令”之后。不过有些类别的书能逃过此劫,猜得到吗?
          答案在《秦始皇本纪》里:“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你也许会费解,属于“封建迷信”的算卦书为什么和实用性书籍并列,还得到了官方保护?原因在于,卜筮的确与秦朝黔首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几乎干什么事都要占卜问凶吉,以至于当时有一批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日者”。
          一部名为《日书》的占卜手册就屡屡出现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从湖北的云梦睡虎地到甘肃的天水放马滩都有出土,而且内容大同小异,足以证明流传之广,堪称当时第一畅销书。日常生活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它都会列出吉凶时日,可谓秦朝版“黄历”。譬如它认为“甲寅”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可当公务员;“丁酉”日出生会嗜酒;“庚寅”日出生,女孩可以经商,男孩会喜爱华丽衣着、过上富贵生活。
          各种禁忌也令人大开眼界,足见魔鬼藏在秦朝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已巳”日出生的孩子不利父母,不要让他活下来;“庚辰”日娶老婆必定离婚;“戊申”日娶的老婆会逃跑;某些时日用大牲畜作祭品为凶,用小牲畜祭祀就吉,联系起当时的家庭普遍不富裕,这一说法很有些“吃不上肉就说吃素有利健康”的感觉;连夫妻生活都要有时有晌:“凡且有……夫妻同衣(壹),毋以正月上旬午……”
          最惊悚的是,《日书》还告诫你,在一些凶日不要收留寄宿者,否则对方会夺取你的家产,而且这一警告还多次出现,或可证明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普遍。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日书》也会教你一些保命秘诀。比如需要驱鬼,就可以用“狗矢”来洗澡,《诘咎篇》中记载,一位妇女“撞了鬼”,于是“自浴以犬矢,系以苇,则死矣。”
          一个更奇葩的故事记载在《韩非子》中:一位燕国人的妻子红杏出墙,刚好丈夫回来,情急之下,那位情夫索性赤裸身体,旁若无人地从屋中走出。丈夫见状大吃一惊,他的妻子和早被买通的仆人们则一口咬定:什么人也没有,是他自己“见了鬼”,吓得这位被戴绿帽的丈夫赶紧洗了个“狗矢浴”。


          IP属地:广东9楼2015-06-07 20:21
          回复
            女权主义者该高兴了:在秦朝,打老婆犯法
            在秦朝定居下来之后,你开始思春了。经过一番寻觅,好消息是你总算娶到了老婆,坏消息是:“她长得那个漂亮啊:大高个,大脸盘子,浓眉大眼,粘上胡子跟张飞似的”(郭德纲语)。
            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你的悍妻天天骂你,这天你一时冲动打了她,撕伤了她的耳朵,她粗声哭喊着“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夺门而出,每一步都使你的房子震颤不已,紧接着你就被“求盗”(当时的警察)抓走,官府毫不犹豫判了你耏刑(刮胡子),这使你大感冤枉。
            你不知道的是,秦朝十分注重保护妇女权益,严厉打击家庭暴力,这一点甚至连如今的中国都没能做到;同时,就算你想和自己的悍妻离婚,也必须前往官府登记,而不能自行分居,否则你们夫妻双方都要被“罚二甲”。
            不过相对夫妻,对于父子、主仆等其他家庭关系来说,法律明显偏向地位高的一方。秦朝专门把民间诉讼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家庭纠纷属“非公室告”,假如你被自己的秦朝父亲痛打致残乃至致死,官府也不予受理;甚至如果你生下来时有生理缺陷,出于优生的考虑,父母都有权杀死孩子而不会因此获罪。最坑爹的是法律还规定,父亲偷儿子的东西不算盗窃——也不知是不是真有这种逗比的爸爸。
            好在官府还注重区分刑事犯罪的年龄。假如你是未成年人,连偷牛这样的重罪也不会受处理。特殊的是,这时是按身高来判定年龄的:男子身高够六尺六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就算成年。


            IP属地:广东10楼2015-06-07 20:21
            回复
              2000年前最早的军衔
              身为男人,又穿越到秦朝,怎么能不从军,战场上一显身手?带着这样的想法,你成为了虎狼秦军中的一员,与“同袍”们高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赶赴军营。
              秦军编制以“什伍制”为基础:五人一“伍”,两“伍”一“什”,五“什”一“屯”……各设伍长、什长、屯长等,直至一万人组成一个基本战斗单元,由一将统领。连坐制自然更被贯彻到了军中,你们每个人都要签保证书:如果伍内有一个人触犯禁令,其他四人必须揭发,否则全体都要受罚。
              你在军中认识了两位同袍,他们是兄弟,哥哥叫黑夫,弟弟叫惊,两人都在因没有夏天的衣服发愁,于是各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乡的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这两封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家信或许表明,秦军的军服是自己筹备的。
              在当了一年预备役,也就是更卒之后,你成为了正规军——戍卒,终于迎来了浴血厮杀。你也许习惯了电视上常见的那种战争场面:武将骑着马、挥舞着兵器单挑,士兵们杂乱无章地蜂拥前冲,千万不要试图效法,否则等待你的必定是第一时间就慷慨捐躯。
              古代战争其实更像是大规模的团体操表演:将军们并不亲自上阵,而是站在高处以便看清战局,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不同声响和频率的金鼓发出号令,譬如《墨子》就记载了不同旗帜的含义:需要调集敢死队时就打出苍鹰旗,需要精锐部队就要挂出虎旗,请求多余士兵支援时挂双兔旗,等等。你们则事先在训练中熟记这些信号,到时候根据指令排列成不同的战斗队形:常规阵形的方阵,用于防御的圆阵,用于进攻的锥形阵等,紧密有序地与战车、骑兵等各兵种协同作战。
              战斗胜利了,你和同袍们将斩获的敌军人头血淋淋地排列在空地上,军吏们捏着鼻子赶着苍蝇逐一进行鉴定,评比结束后你换回了“公士”的爵位。商鞅变法时推出了军功爵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军衔制,它分为从“公士”到“彻侯”的二十级,级别越高,地位和待遇就越高,有爵位的人有更多机会当官、为吏;一旦犯法,爵位还可以用来赎罪和减刑,就连不同爵位的伙食都不一样;即使你战死沙场,爵位以及与爵位挂钩的各种待遇,也可以由家人继承。
              也正因此,斩首换爵的渴望深深渗入了每一个秦军士卒的血液,它也成为激励秦军士气的最有效手段。有纵横家描述,战场上的秦人不穿铠甲,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疯狂追逐着丢盔弃甲的败军。


              IP属地:广东12楼2015-06-07 20:22
              回复
                【兵马俑二三事】
                ◆兵马俑真不是活人糊上泥烧成的,请不要相信《古今大战秦俑情》,谢谢。
                ◆尽管影视剧里的秦军常常黑袍黑甲,显得很神气,但考古显示,兵马俑原本是五彩缤纷的:红、蓝、绿、粉、紫,各种颜色都有,鲜艳得甚至有些艳俗,不久前临潼兵马俑博物馆还有彩绘秦俑的展览。
                ◆你们的主要兵器有矛、戈、弩、剑等,它们都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打造出来的,成千上万件兵器都有着相同的式样和尺寸,不同弩机的精细配件甚至可以任意互换,体现出极为超前的工艺。
                ◆兵马俑以装束和发型来区分爵位。最普通的“公士”爵不穿铠甲,只穿战袍;第三级的“簪袅”爵往往是战车的车长,披挂甲胄;爵位更高的将军不仅穿甲胄,铠甲上还会绾有各种花结。
                ◆兵马俑未必是秦军的全貌,俑坑中出土的兵器都是青铜的,但这些更可能只是随葬品,当时已经出现了质量更好的铁兵器;关于兵马俑们不戴头盔的固有认知,也被俑坑新出土的石胄所颠覆。所以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的有些说法有待商榷。


                IP属地:广东13楼2015-06-07 20:23
                回复
                  学校不教《三字经》
                  假如你家境还不错,能进“学室”接受教育,则不啻为另一条出人头地的光明大道。
                  尽管很多人诟病秦朝实行愚民政策,但事实却是秦国在各郡县都设立了“学室”,推行“壹教”(统一教化)的基本国策,它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各种基层工作的公务员——法吏,以实用性为主,所以你不要指望能像某雷剧里那样(为保护隐私,这里隐去了《楚汉传奇》的名字),在秦朝就学到宋代才会出现的“人之初,性本善”;《诗经》这种文艺小清新气质的读物也不会有。
                  负责教学工作的是经验丰富的法吏,正式称呼是“令史”,《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人“喜”,就是这样一位“令史”。他们首先会教你认识小篆,这是秦国统一后推行天下的文字;对各种律条的熟悉当然也是应有之义,有时你还需要跟着“令史”去办案,这相当于实习;司法文书写作同样是学习重点,它们包括法医验尸报告、现场勘查记录、案件判决书等,统称为“爰书”。优秀的司法文书写作者被称为“文无害”,意思是行文逻辑严谨,不会出现瑕疵导致冤假错案发生,“无所枉害”,萧何年轻当法吏时,就荣膺了这一赞誉。
                  【两千年前的厕纸】
                  ◆秦朝还没有发明纸张,如果你看到秦题材的影视剧中有人拿着本线装书装模作样地读,赶紧上去打个招呼吧:“兄弟,从哪个次元穿过来的?”
                  ◆一些有钱人用布帛当书写材料,这种材料轻便又结实,但最大问题就是贵。
                  ◆所以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片或木片,写之前先要用被称为“削”、“书刀”的小刻刀削好,再在上面写字;写错字也可以用小刻刀把错字削去,正是因为刻刀的重要性不亚于笔,所以文职吏员素有“刀笔吏”之称。
                  ◆如果是写很多文字,就把这些竹简木牍的上下两头打上小孔,再用绳子或熟牛皮绳穿起来,这就是书籍的最早形态。
                  ◆这绳子和熟牛皮绳叫“韦”,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看书很勤奋,把竹简翻得连“韦”都断了好多次,相当于现在把书“翻烂了”的说法。
                  ◆由于竹木所占体积比较大,所以一卷书其实没多少字,有人统计,《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一枚竹简,通常只有30字左右,以此推断,一篇5000字的文章就要60枚竹简,足以构成一卷书。
                  ◆成语“学富五车”最早是形容名家大师惠子,说他的藏书多到能装满五辆车,但如果按前述标准来衡量,这些竹简的总字数也算不上惊人,任何一部三流穿越小说,都可以在字数上超越它。
                  ◆有些竹简的最后归宿是——当厕纸。前边说了,那时没有纸,如厕时又不能不擦,于是当时人们用树枝、竹条来刮啊刮的,有条件的就用外表平滑的“厕筹”,于是有些不用的竹简,就像如今写满字的废报纸一样,肩负起这一任务。
                  ◆它们出土后又成为文物,天知道考古工作者面对这些两千年前的厕纸,究竟是什么心情。


                  IP属地:广东14楼2015-06-07 20:23
                  回复
                    元芳,你怎么看?
                    从“学室”毕业后,你经过见习期——“试吏”,正式成为秦朝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也将有不小几率接触到各种刑事案件,完全有化身为秦朝版“卷福”的可能。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一批竹简叫《封诊式》,它包括许多验尸报告、现场勘查记录,足以表明秦朝已在法医学、司法鉴定与侦查等方面取得了不小成果。
                    譬如这篇“爰书”,就详细描述了死者的状况:该男尸体在某一房屋的南面,仰面躺卧;头上左额角有刃伤一处,背部有刃伤两处,都是纵向的,长各四寸,互相沾渍,宽各一寸,伤口都是中间陷下,像斧砍的痕迹;头部、额角和眼眶下都出血,污染了头部、背部和地面,都不能量出长宽……
                    另一篇记录吊死者的“爰书”,则总结了一些判断是否自缢的经验:看绳结的方式,是否有绳套,舌头是否吐出来,头、脚离束绳和地面的距离,有没有流出排泄物。解开绳索以后,口鼻是否有气排出,身体是否有淤血。要实验一下看死者的头能否从绳套中脱出,如果能,就要剥光死者衣服,彻底检查全身,尤其是头发和私处。如果都是否定答案,就不能判定为自缢。
                    再比如你得了麻风病,又犯了罪,会有医生对你的外貌进行医学鉴定,并据此写鉴定书:无眉,艮本绝,鼻腔坏;刺其鼻,不嚏(没有眉毛、鼻梁断绝、鼻腔已坏,探刺鼻孔,不打喷嚏)。他再让你没病走两步,如果你拖着脚走步的身姿跟《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一样,他就会记:两足下踦(两脚不能正常行走)……鉴定完毕,你都符合条件了,才会确认犯罪的你是“疠者”,可以“定杀”。
                    不懂什么是定杀?来,教教你:两位从事官府勤杂工作的“牢隶臣”把你拖到河边,荡秋千一样悠了几下,“扑通”一声就把你丢进河里,激起冲天的水花。
                    现在明白啥叫“定杀”了吧。


                    IP属地:广东15楼2015-06-07 20:24
                    回复
                      审案没有杀威棒和狗头铡
                      连破了几个大案,你有资格参与断案了,于是意气风发地升堂。两旁衙役手持水火棍,齐声喊“威武”;堂下三口铡刀一字排开,头戴乌纱帽、黑脸上一弯白月牙的你“啪”地一拍惊堂木:把人犯带上来,先打他三百杀威棒!……
                      对不起,别说秦朝,就是真正的包公也不这么断案。
                      和古装剧里演的不同,秦朝的县令一般是不直接断案的,司法工作主要由他的副手——县丞来负责。审判程序与如今很像,当事人需要陈述案情,证人需要出庭作证;作为审案者的你要从各方不同的陈述中进行判断,找出中间的矛盾之处。法律规定你要“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辞”(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并加以详细记录);“虽知其訑,勿庸辄诘。其辞已尽书而无解,乃以诘者诘之”——就算知道对方是在说谎,也不要马上盘问,直到他该说的都说完,再进行询问。
                      当然,古装剧中“杀威棒”式的刑讯,在秦朝也有,但受到严格限制。《封诊式》规定:审理案件不用拷打而破案是最好的,施行拷打不可取,更不能恐吓犯人,但如果犯人有回答问题不实或狡辩、多次欺骗或改变口供、拒不认罪等情况,那就可以用刑;审讯者必须做出书面报告,以备审查。
                      审讯过程全部终结后,你需要公布判决,它分为“鞫”、“论”两部分,前者是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后者是对被告人做出有罪无罪、如何适用刑罚的判决;如果被告人不服,还可在判决生效后提出上诉,这叫“乞鞫”或“覆讯”。《奏谳书》就记录了一个案子:一位乐师“讲”被诬陷参与盗牛,初审时他因受到刑讯逼供而被迫承认;通过“乞鞫”而得以平反昭雪,初审刑讯他的几位令史也因此受到处罚。


                      IP属地:广东16楼2015-06-07 20:24
                      回复
                        尾声
                        已知你穿越者身份的皇帝问你接下来的打算:是打算回到未来,还是留下来和他一起为实现秦国梦而努力奋斗。你纠结不已,既对这个时代的种种独特之处好奇不已,又觉得在秦朝不如在21世纪幸福,最终还是想走。皇帝见你去意已决,叫来一名内侍,把你送出咸阳宫,送上时光机。
                        你扭头向内侍告别,随口问了他一句怎么称呼,对方报出赵高的名字,你听了差点从时光机上摔下来,有那么一刻,想折回去告诉皇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回来后你坐在书桌前,翻着《过秦论》、《盐铁论》、《汉书·刑法志》等史料中关于“暴秦”的连篇累牍的描述,越发觉得与自己见到的情况截然不同,也越发觉得自己该为那个时代做点什么,最终下定决心,轻轻拉开书桌的抽屉,跳了进去。
                        也许自己真能改变历史呢?时光机缓缓启动的同时,你如是想着。
                        (完)


                        IP属地:广东20楼2015-06-07 20:26
                        回复
                          楼主辛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6-08 14:41
                          回复
                            楼主大气!佩服,佩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6-08 16:37
                            回复
                              小耐你什麽时候写个完整版的。


                              23楼2015-06-09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