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宗吧 关注:21贴子:258
  • 2回复贴,共1

过了40岁还见不到作皇帝的希望,一日便向父亲孝宗试探问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惇,过了40岁还见不到作皇帝的希望,一日便向父亲孝宗试探问道:“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敢用。”孝宗虽知太子的意思,却以“还须历练”为由,不肯放权。后来直到高宗赵构去世,年逾六旬的孝宗才逐渐放权,在公元1189年2月正式禅位给43岁的太子赵惇。被压抑了近20年的赵惇,成为皇帝后心里对父亲产生了莫名的怨愤之情,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必要装出“孝子”的模样来讨孝宗的欢心了。于是,他只在即位之初效仿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4次朝见重华宫,但没多久,他就以各种理由搪塞不愿去拜见老爹了。后来又因为立储的问题,父子意见再次不和,光宗甚至产生了父亲不仅会威胁到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更威胁到自己的错觉。加之别有用心的李皇后和宦官挑拨,光宗的神经越来越敏感了,终于导致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


1楼2015-06-05 14:55回复


    2楼2015-09-29 12:23
    回复
      苏辙在惠州附近的神水馆作诗,托人寄给苏轼(《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描绘此处景色为“苍莽平川绝四邻”。而后往南折返前往辽中京,途中经过木叶山。木叶山是契丹祖庙所在地,这里寸草不生,其实就是一个沙丘,一派荒芜之景。苏辙在此处写道:“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
      和唐朝的边塞诗不同,北宋的使辽诗大多充满着对北境荒凉的渲染、对失去国土的惋惜、对缴纳岁币感受到的屈辱,耻辱与无奈交织在一起,难免流露出对辽地的穷陋以及契丹人“野蛮”行径的鄙夷。然而同样是置身边塞,唐人的笔触就要张扬大气得多。例如高适《塞上》,描述唐与契丹的战事时,一派洒脱豪情跃然纸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盛唐气象,可以是“大漠孤烟直”,是“风萧萧兮夜漫漫”,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等情怀,却绝迹于北宋使臣笔下,除却失落、鄙夷、忧虑,他们还分外想家,在北国风雪之中殷殷怀念南方的烟雨濛濛,几乎都有些婆婆妈妈。不只是苏辙,还有苏颂、欧阳修……哪怕是最锐意进取的王安石,在嘉祐年间伴送辽使时所作《白沟行》一诗中写道:“蕃使常来射孤兔,汉兵不道传烽燧。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虽表露出忧虑,却隐去了锋芒。


      3楼2015-10-16 12: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