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形制类型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4.1“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深衣根据衣裾是否绕襟而分为直裾与曲裾。属曲裾的深衣则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经过背后再绕至身前,然后在腰部用大带约束,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4.1.1
曲裾实际是深衣的一种。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显得较为庄重合礼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
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汉末至魏晋时期,女子深衣也慢慢消退了,襦裙时兴起来之后,曲裾深衣自然便几乎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