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加入中国作协,看得见的影响是增加了“新鲜血液”,使作协相对年轻化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学气息;而对其他“80后”和那些游弋在体制之外、寄身于网络之中的青年作者,会传达给他们一个确定的信息,那就是包括中国作协在内的现有体制其实都是向他们敞开着的,是关注着他们的。
纵观2007年的文坛,有关媒体时代文学现状的考察,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的丰盛,乃至文学评奖、作家排行等的得失,都有不少可说的话题,但给我印象深刻的,当是“80后”的成长与青年文学工作的加强。比较而言,这一现象的出现因为不易,因为重要,更其难能,也更具意义。
近几年来,在图书销售市场曾经有着骄人成绩的“80后”写作,除去几位偶像型写手因“粉丝”较多拥有稳定的学生读者群之外,一直存在着新的作者难以显露出来,新的作品难以造成影响,乃至整个青春文学没有真正走出校园的圈子,不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晓的诸多问题。但这样的一个状况,在2006年间到2007年初开始有所改变,一些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属于“80后”群体的一些实力作者和新锐作者的小说新作,而这些“名家”力作和新人新作也以其新的探求和新的气息,在文坛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在2006年间,“80后”中的实力派作者周嘉宁、蒋峰和张悦然,分别拿出了他们的长篇新作《往南方岁月去》(春风文艺出版社)《淡蓝时光》(中信出版社)、《誓鸟》(光明日报出版社),几部作品各以新颖的意趣和对自己以往写作的突破,预示了一些喜人的动向。2007年间,又有属于“80后”群体的几位文学新人携带小说新作向人们走来,如七堇年的《大地之灯》(长江文艺出版社),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长江文艺出版社),鲍尔金娜的《紫茗红菱》(春风文艺出版社),孙睿的《我是你儿子》(长江文艺出版社)等。
读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让我有两个意外的感受:一是没有想到他那种清新引人的文字,不仅没有丝毫的减退成色,而且含带了不少散文的韵致和诗的气度,使得作品的文学品味更为浓郁;二是没有想到作品里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无告,在直面学生生态现状的淋漓叙事中,一种叫做责任感的东西扑面而来。从这部小说新作里,可以读到郭敬明为学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态,也可以读到他对于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诸种不谐之音的捕捉、揭示与批判,这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了一种浓重的“审父”(或“审母”)意识。我觉得,这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孙睿过去给我的印象,是在貌似自述中纪实,语言自然随意,作品没有匠气。而他的《我是你儿子》则明显加强了故事的营构与人物的塑造,作品在杨树林与扬帆父子一直很不和谐的相互关系的讲述中,既以亲情说事,又以细节取胜。无论是前半段的为父之难,还是后半段的养子成人,父子关系在种种转换之中,都既击打着亲情,又考验着亲情。临了父亲得了肾衰竭后,儿子喊出“我是你儿子”为父亲捐肾,让人真切领略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国版的“父子情深”。作品文字潇洒,京味十足,显示了孙睿在文学创作上的趋于成熟。
还有一些在中短篇小说领域里认真耕耘的“80后”作者,在2007年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的王莹,在《青年文学》发表中短篇小说的葛虹、沈璎璎、马笑泉、马牛等。如果说2006年,我们已经由一些“80后”作者的作品,看到了“青春文学”悄然变异的某些信息的话,那么,2007间的这些在长篇、中短篇领域全面亮相的“80后”作者的作品,则以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题旨等方面的厚度扩伸与力度增强,大大地超越了青春文学的已有范式。这一切都向人们表明,随着“80后”一代在人生中的成长和艺术中的历练,在他们中间还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才俊,而已经破土而出的知名作者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创作的转型与进取,而这必将使整体的“80后”写作和青春文学发生令人欣喜的进步与变异,使这个写作群体最终完成由自在性写作向自觉性创作的艰难过渡。
正因为这种变化之可喜和重要,一直是各种媒体的热点的“80后”,在今年开始成为了文坛之中的一个热点。这种关注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来自主流文坛的走近与研讨又有新的动向,一种是因为其中一些作者申请加入中国作协,敏感的媒体进行了跟踪性的报道,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作协今年公布的新会员名单中,有属于“80后”群体中的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傻傻等人。几位“80后”作者,在作协会员专家咨询组的讨论中顺利通过,又经过作协书记处的最后批准,既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国作协会员的必备条件,也体现了主流文坛对于“80后”的关注与提携。我一直认为新生代作家应该与主流作家加强联系,互相交流,而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相当不够。因为只有相互走近,才能彼此了解,相互影响。这种走近与交流,是互相有益的。“80后”加入中国作协,看得见的影响是增加了“新鲜血液”,使作协相对年轻化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学气息,使作协可能通过他们取得与年轻作者的联系;而对其他“80后”和那些游弋在体制之外、寄身于网络之中的青年作者,会传达给他们一个确定的信息,那就是包括中国作协在内的现有体制其实都是向他们敞开着的,是关注着他们的,而他们除去在网坛上、市场上打拼之外,也可加入作协这样的组织,在体制内获得生存与发展。这会使他们的文学之路更加宽阔和宽广。
“80后”创作出现新变化,“80后”加入中国作协,连同鲁迅文学院举办青年作家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的召开,2007年好像成为了又一个“80后年”,这无疑是很值得欣忻的。
纵观2007年的文坛,有关媒体时代文学现状的考察,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的丰盛,乃至文学评奖、作家排行等的得失,都有不少可说的话题,但给我印象深刻的,当是“80后”的成长与青年文学工作的加强。比较而言,这一现象的出现因为不易,因为重要,更其难能,也更具意义。
近几年来,在图书销售市场曾经有着骄人成绩的“80后”写作,除去几位偶像型写手因“粉丝”较多拥有稳定的学生读者群之外,一直存在着新的作者难以显露出来,新的作品难以造成影响,乃至整个青春文学没有真正走出校园的圈子,不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晓的诸多问题。但这样的一个状况,在2006年间到2007年初开始有所改变,一些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属于“80后”群体的一些实力作者和新锐作者的小说新作,而这些“名家”力作和新人新作也以其新的探求和新的气息,在文坛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在2006年间,“80后”中的实力派作者周嘉宁、蒋峰和张悦然,分别拿出了他们的长篇新作《往南方岁月去》(春风文艺出版社)《淡蓝时光》(中信出版社)、《誓鸟》(光明日报出版社),几部作品各以新颖的意趣和对自己以往写作的突破,预示了一些喜人的动向。2007年间,又有属于“80后”群体的几位文学新人携带小说新作向人们走来,如七堇年的《大地之灯》(长江文艺出版社),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长江文艺出版社),鲍尔金娜的《紫茗红菱》(春风文艺出版社),孙睿的《我是你儿子》(长江文艺出版社)等。
读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让我有两个意外的感受:一是没有想到他那种清新引人的文字,不仅没有丝毫的减退成色,而且含带了不少散文的韵致和诗的气度,使得作品的文学品味更为浓郁;二是没有想到作品里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无告,在直面学生生态现状的淋漓叙事中,一种叫做责任感的东西扑面而来。从这部小说新作里,可以读到郭敬明为学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态,也可以读到他对于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诸种不谐之音的捕捉、揭示与批判,这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了一种浓重的“审父”(或“审母”)意识。我觉得,这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孙睿过去给我的印象,是在貌似自述中纪实,语言自然随意,作品没有匠气。而他的《我是你儿子》则明显加强了故事的营构与人物的塑造,作品在杨树林与扬帆父子一直很不和谐的相互关系的讲述中,既以亲情说事,又以细节取胜。无论是前半段的为父之难,还是后半段的养子成人,父子关系在种种转换之中,都既击打着亲情,又考验着亲情。临了父亲得了肾衰竭后,儿子喊出“我是你儿子”为父亲捐肾,让人真切领略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国版的“父子情深”。作品文字潇洒,京味十足,显示了孙睿在文学创作上的趋于成熟。
还有一些在中短篇小说领域里认真耕耘的“80后”作者,在2007年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的王莹,在《青年文学》发表中短篇小说的葛虹、沈璎璎、马笑泉、马牛等。如果说2006年,我们已经由一些“80后”作者的作品,看到了“青春文学”悄然变异的某些信息的话,那么,2007间的这些在长篇、中短篇领域全面亮相的“80后”作者的作品,则以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题旨等方面的厚度扩伸与力度增强,大大地超越了青春文学的已有范式。这一切都向人们表明,随着“80后”一代在人生中的成长和艺术中的历练,在他们中间还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才俊,而已经破土而出的知名作者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创作的转型与进取,而这必将使整体的“80后”写作和青春文学发生令人欣喜的进步与变异,使这个写作群体最终完成由自在性写作向自觉性创作的艰难过渡。
正因为这种变化之可喜和重要,一直是各种媒体的热点的“80后”,在今年开始成为了文坛之中的一个热点。这种关注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来自主流文坛的走近与研讨又有新的动向,一种是因为其中一些作者申请加入中国作协,敏感的媒体进行了跟踪性的报道,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作协今年公布的新会员名单中,有属于“80后”群体中的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傻傻等人。几位“80后”作者,在作协会员专家咨询组的讨论中顺利通过,又经过作协书记处的最后批准,既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国作协会员的必备条件,也体现了主流文坛对于“80后”的关注与提携。我一直认为新生代作家应该与主流作家加强联系,互相交流,而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相当不够。因为只有相互走近,才能彼此了解,相互影响。这种走近与交流,是互相有益的。“80后”加入中国作协,看得见的影响是增加了“新鲜血液”,使作协相对年轻化了,同时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学气息,使作协可能通过他们取得与年轻作者的联系;而对其他“80后”和那些游弋在体制之外、寄身于网络之中的青年作者,会传达给他们一个确定的信息,那就是包括中国作协在内的现有体制其实都是向他们敞开着的,是关注着他们的,而他们除去在网坛上、市场上打拼之外,也可加入作协这样的组织,在体制内获得生存与发展。这会使他们的文学之路更加宽阔和宽广。
“80后”创作出现新变化,“80后”加入中国作协,连同鲁迅文学院举办青年作家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的召开,2007年好像成为了又一个“80后年”,这无疑是很值得欣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