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御所吧 关注:918贴子:48,690

夏日炎炎不好眠——赵盾那个男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定时更,且由于时间、身体问题,写到哪算到哪。
参考文献主要为《春秋》及其三传、《国语》、《史记》、《说苑》等等,文中所引原典除《左传》外一般会予以标明。
不当之处,望诸君海涵,敬请指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6-04 19:18回复
    【人物档案】
    人物名:赵盾
    姓:嬴
    氏:赵
    字:孟
    谥号:宣
    别称:赵宣子、赵孟、赵宣孟,等等
    父:赵衰(赵成子)
    母:叔隗(据《左传》)
    兄弟:赵括、赵同、赵婴
    族子:赵穿
    职业:晋国中军将(执政)
    执政期:公元前621年至前601年(晋襄公七年至晋成公六年)
    主要成就:晋国步入春秋时期后的第一位大权臣,执政期间树立起卿族尤其是赵氏家族的权威,严重削弱了君权与公族,并且使得晋国文、襄时期的霸业与威信明显下滑,秦、齐、鲁、宋、郑等国对晋或阳奉阴违或公然对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6-04 19:31
    回复
      2025-05-22 08:08:03
      广告
      那♂个♂男♂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6-05 00:14
      回复
        公元前622年的冬天,堪称晋国栋梁的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四人先后去世了。
        当时这四个人在晋国军中担任的职务如下:
        赵衰,新上军将兼中军佐;
        栾枝,下军将;
        先且居,中军将;
        胥臣,下军佐。
        在这里,简单提及一下曲沃代翼至晋襄公末期晋国军制的演变历程——
        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三十七年),曲沃武公灭晋侯闵,以宝献周,周僖王使虢公丑命曲沃武公以一军为晋侯,列为诸侯(《左传》系此事于僖王四年即公元前678年,兹从《史记》),按周礼,当时晋国在王室的眼里,大约还是一个小国;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建立上、下二军,灭霍、耿与魏,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晋国在实力上已经是大国,但在表面上还是维持了一个中等国家的军事编制;
        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六年),春秋时期著名的白眼狼之一晋惠公被秦国俘虏,晋人作州兵,扩大了兵源范围,大大增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四年),晋文公将部队扩编为三军。三军各设将、佐一人,三军中,中军地位最高,上军次之,下军又次。晋文公搜于被庐,以郤縠为中军将,次年,郤縠卒,晋文公以下军佐先轸为中军将、胥臣为下军佐;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城濮战后,晋于三军之外,又立三行以御狄,此为当时各国中最强大之军事编制(荀林父将中行,因氏焉);
        前629年(晋文公八年),晋举行大搜礼于清原,改编军队为五军,即上、中、下、新上、新下五军。


        6楼2015-06-07 21:57
        回复
          据《左传》记载:“阳子,成季(赵衰)之属也,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能,曰:使能,国之利也。”这里说阳处父是赵衰的“属”,这个“属”似乎更象“党羽”的意思。至於说他“党于赵氏”,这个“党”应该是“朋党比周 ”的“党”,而不宜理解为“偏袒” 。而据《说苑》中引用师旷对晋平公所说过的一番话——当年阳处父想当官,投靠于狐偃门下,三年没有结果;转而投向赵衰,三天就成了,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赵衰,就没有阳处父的今天。所以,阳处父力主赵盾当中军将,有报恩于赵衰、 报怨于狐偃之嫌。
          没过多久,晋襄公再一次召集军队,在董地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赵盾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中军将,而狐射姑被降级任命为中军佐。
          很多年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演绎了“三家分晋”的故事。但是,赵家干预晋国国政,是从赵盾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的。仅从晋国官制变化方面来看,自晋文公以来,中军将先后有郤谷、先轸、先且居,执政大臣先后是狐偃、赵衰,军、政大权一直是分而治之的,这样不至于大臣权势过重,危及国君的权权威。到了现在,赵盾不仅担任了中军将,而且还继承了其父执政大臣的地位——“宣子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由上面的执政纲领看,赵盾的确是个努力工作、善于思考(不然系统措施不可能很快完成)、能力突出的人,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赵盾执政后,晋国国君不断丧失君主的权力和威信,只能在各大家族的平衡中寻求自己的权利空间了。再加上赵盾本人在接下来的表现中充分体现了其对于自己家族权势的看重,在他以私(家)为主、以公(国)为次的“指导思想”下,晋国加快了这一进程。


          8楼2015-06-07 22:11
          回复
            此坑好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6-08 07:51
            回复
              讲史文,或是人物传记?
              资料很详略,而且对于人物的介绍也很用心。
              尽管登场人物繁杂,但是却不会过于混乱。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小说坑


              IP属地:天津11楼2015-06-08 10:42
              收起回复
                公元前612年(晋灵公九年)春天,鲁文公派季孙行父出使晋国,请求晋国做主,为王室和鲁国讨回一个公道,要求齐国尽快释放单伯和子叔姬。到了夏天,齐国迫于晋国的压力,终于释放了单伯,但是仍然囚禁着子叔姬。阴魂不散的子叔姬已经成为齐懿公的一块心病,而鲁国人不厌其烦地要求子叔姬回国,更使得他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这一年秋天,齐懿公终于按捺不住,派兵入侵鲁国的西部边境,企图通过军事压力来打消鲁国人的念头。
                鲁文公派季孙行父再一次到晋国告急。
                此时的晋国,刚刚以郤缺为统帅,带领上下二军讨伐蔡国,为的就是教训教训蔡国竟然有胆子不参加去年的新城会盟。蔡国人几乎没有抵抗,就走到了谈判桌前,与郤缺签订了城下之盟,宣告脱离楚国的控制,投入晋国的怀抱。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612年十一月,晋、宋、卫、蔡、陈、郑、许、曹等国诸侯在扈地会盟,重温新城会盟的精神,商议共同讨伐齐国的大事。不过,这次会盟和新城会盟一样,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齐懿公听到消息,连夜派人赶到扈地,给晋灵公或者该说是给赵盾送了一份厚礼,要求晋国网开一面,放齐国一马。赵盾收了贿赂,讨伐齐国的事也就不提了,原本杀气腾腾的兵车之会变成了歌功颂德的衣裳之会。鲁文公对此十分不满,干脆连会盟都不来参加,以示抗议。
                事到如今,齐懿公也不好再囚禁子叔姬了,于是派人将子叔姬送回鲁国。《左传》对此特别加以解释,说齐国人这样做,是因为周天子的影响使然。这当然是不负责任的解释。客观地说,晋国人主导的扈地会盟虽然虎头蛇尾,而且存在收受贿赂的猫腻,在客观上却无疑导致了齐懿公释放子叔姬。因为感情上闹别扭,《左传》故意贬低扈地会盟的作用,硬要将子叔姬的回国归功于周天子,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再一次体现了鲁国人面对齐国人的弱势心理。
                扈地会盟虽然迫使齐懿公释放了子叔姬,但同时也给了他一个信号:所谓的天下霸主,原来也受不住金钱炮弹的进攻。扈地会盟过后不到一个月,摸透了晋国人秉性的齐懿公再一次铤而走险,悍然发动了对鲁国的军事进攻。齐国还公然破坏国际秩序,同时进攻了扈地会盟的成员国曹国,一直打到人家的都城门下。齐国进攻曹国的理由很简单:这一年夏天,曹文公到鲁国朝觐了鲁文公。
                事实上,曹文公朝觐鲁文公,乃是秉承古代的传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原本无可厚非,也不关齐国什么事。季孙行父对齐国的暴行评论说:“齐侯不得好死啊,自己无礼也就罢了,还要讨伐有礼之人,口口声声‘你为什么要行礼’。礼,是顺应天意而设的,礼就是天之道。自己违逆天理,还不让人顺应天意,实在是罪无可赦。”(齐侯侵我西鄙,谓诸侯不能也。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己则无礼,而讨於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诗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话虽如此,然大丈夫能屈能伸,公元前611年,季孙行父和公子遂先后来到齐国,与齐国人进行了谈判,委曲求全,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20楼2015-06-09 20:24
                回复
                  2025-05-22 08:02:03
                  广告
                  【危机四伏】
                  公元前610年,郑穆公前往绛都朝觐晋灵公。自四年前通过鲁文公从中斡旋,郑国又重新投靠于晋国门下,郑穆公就一直小心翼翼地服侍着这位过气的霸主,不但追随于晋国左右参加了几次会盟和出征,而且时不时到绛都朝觐晋灵公,以示臣服。
                  没想到,这次郑穆公吃了一个闭门羹,被晋国人拒之门外,理由是郑国近来又与楚国眉来眼去,暗中打得火热。
                  为此,郑国的公子归生派了一名“执讯”,带着国书前往绛都求见赵盾,对晋国人的怀疑进行正面回应。所谓“执讯”,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讯问之官,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危机公关。
                  郑国的国书上这样写道:
                  “寡君即位的第三年,陈、蔡二国皆臣服于楚国,是寡君给蔡侯做思想工作,要他一心一意服侍贵国。当年九月,蔡侯到敝国,准备与寡君一同前来绛都朝觐,不料当时敝国发生内乱,寡君因此不能与蔡侯同行。到了十一月,国内的事情尚未完全解决,寡君就跟随着蔡侯的脚步来到贵国,听命于阶下。寡君即位的第十二年,为了使陈国脱离楚国而臣服于贵国,敝国大夫公子归生辅佐大子夷来到绛都,朝见了贵国国君。寡君即位的第十四年,又因为完成了说服陈侯的工作,再一次亲自来到绛都朝觐,以示不辱使命。而作为此事的结果,第二年五月,陈侯经过敝国,前来朝觐贵国国君。去年正月,敝国大夫烛之武又辅佐大子夷前来贵国朝觐。八月,寡君再来朝觐。陈、蔡二国与楚国接壤,却不敢对贵国怀有异心,正是因为敝国不断从中斡旋的缘故啊。像敝国这样尽心尽力侍奉贵国,为什么还会受到责罚呢?寡君在位这些年,先朝觐了贵国先君襄公,继而又朝觐了现任君侯,大子夷与列位大夫也从来没有停止来往于绛都与新郑之间,郑国虽然弱小,在侍奉大国这件事上,没有别的国家能够超过。现在贵国又责备说,‘你们做得还不够令我们满意。’就算要敝国灭亡,恐怕也没办法做得更好了。古人说,畏首畏尾,只剩下身体还会不畏缩吗?又说,鹿死的时候,哪里还管得了自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小国侍奉大国,大国如果以仁德对待,小国就是人;不以仁德对待,小国就是鹿。铤而走险,是因为没有选择。大国的要求无穷无尽,我们也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所以,我们已经整顿军备,在两国边境上恭候贵国大军。回想起来,当年敝国先君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前往齐国朝觐。两年之后,因为齐国讨伐蔡国,敝国又不得不与楚国谈和。小国居于大国之间,听命于强权,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如果贵国不考虑这些,我们也就认命,准备灭亡了。”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灭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於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於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於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於楚。居大国之间,而从於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文书来往,主要是以竹简为载体。郑国的这封国书,捧在手里估计是沉甸甸的。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各国都很崇尚辞令,郑国的先君郑庄公就是善于玩弄文句的高手,以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闻名于世。到了郑穆公年代,郑国的国势日益衰退,只能在齐、楚、晋、秦诸大国之间摇头摆尾,苟且偷安,但是,单从公子归生操刀的这封国书来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拒之以义,文采兼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赵盾收到这封国书,不怒反笑,派巩朔前往郑国回访。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信任,晋国又派赵穿、公婿池二人到郑国为人质,而郑国也派大子夷和大夫石楚前往晋国为人质。一场剑拔弩张的外交纠纷,至此被化解。
                  在对待郑国的问题上,晋国何以如此前倨后恭?往大处看,是因为新近“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晋国真切地感受到楚国造成的压力,不但不敢对郑国太过分,反而要想办法拉拢郑国,与其建立更为牢固的同盟关系。否则的话,郑国一旦投向楚国的怀抱,则楚庄王不但能通过秦国对晋国打出左勾拳,还能通过郑国打出右直拳,晋国可就难受了


                  23楼2015-06-10 19:16
                  回复
                    公元前608年冬天,赵盾派赵穿率领大军讨伐崇国,使得秦晋之间本来就很恶劣的关系雪上加霜。西边的威胁尚未解除,晋国又联合宋国,再一次发兵讨伐郑国,以雪北林之战的耻辱。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郑国现在是楚国的铁杆盟友,讨伐郑国就是和楚国过不去,楚国必定会派兵干涉。而楚国人一旦出兵,就算是晋国与宋国的联军也未必是楚军的对手。对此,赵盾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但是,还是要讨伐郑国。其一,郑国是中原的心脏,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不能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就必须通过武力来迫使其转变态度,或是彻底将其征服。其二,晋国和宋国进攻郑国,近在咫尺,来去自由,而楚国要救援郑国,则不免要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等到楚军赶到,晋军大可以主动后撤,避其锋芒,待楚军撤走再实施反攻,如此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楚军疲于奔命,而晋军以逸待劳,则战略优势始终保持在晋国一方。
                    应该说,赵盾的判断是准确的。楚国如果派兵援郑,则不免陷入战略被动;如果不派兵援郑,则很有可能失去郑国的信赖,使得郑国倒向晋国的怀抱。
                    楚庄王接到这个烫手的热山芋,倒是一点也不紧张,他派人给郑穆公送去一道指令,命令他以攻为守,立刻派公子归生带兵讨伐宋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7年春天,公子归生率领大军从新郑出发,直扑宋国。宋国人惊讶之余,派右师华元和新任司寇乐吕带兵进行防御。两国军队在宋国的大棘(地名)相遇,郑国人气势如虹,将宋国打得大败而归。战斗中,华元被俘、乐吕战死,郑军还缴获了宋军兵车四百六十乘、俘虏士兵二百五十人,而且割下一百颗首级以炫耀战功。
                    大棘之战给宋国带来巨大损失,也敲了晋国一闷棍。秦国不失时机,出兵讨伐晋国,扬言要为崇国主持公道。秦兵包围了晋国的焦城。赵盾尽起晋国三军援救焦城,想与秦军的主力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西方威胁。但是他扑了个空,秦军已经将焦城劫掠一空,退回国内了。
                    赵盾不愿意空手而归,于是动员宋、卫、陈三国共同讨伐郑国,号称要替宋国雪大棘战败之耻。这一次,楚国人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也站出来说:“既然要号令诸侯,又怎能不救其难?(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令尹斗椒于是出兵救援郑国。
                    斗椒,又名斗越椒。斗是楚国的显姓,其先祖为春秋初期楚国的国君熊仪,熊仪之子伯比获封斗邑,所以以斗为氏。又因熊仪号称“若敖”,所以斗氏一族又被称为若敖之族。自斗谷於菟(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以来,令尹之职基本由若敖一族担任。斗氏在楚国可以说是贵族中的贵族。斗越椒第一次在国际上露面,是公元前618年奉楚穆王之命出访鲁国,但一露面就给人留下一个傲慢的印象,鲁国大夫惠伯私下对人说:“这家伙恐怕会给若敖之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态度如此傲慢,上天不会赐福于他!”(楚子越椒来聘,执币傲。叔仲惠伯曰:「是必灭若敖氏之宗。傲其先君,神弗福也。」)
                    斗越椒率领的楚国大军抵达郑国,就等着晋军前来决战。赵盾却又突然退缩了,对别人说:“若敖之族在楚国太强势了,盛极必衰,咱们姑且避其锋芒,让他们更加得意,可以加速其灭亡。”于是又引兵退回晋国。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赵盾看问题倒也很准。但是他之所以撤兵回国,根本原因当然不是为了加速斗越椒的灭亡,而是不敢与楚军正面交锋。毕竟,这个时候的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力量相较,可以用“今非昔比”来形容。赵盾急于回国,很可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晋国国内局势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对于赵盾来说,是致命的。
                    问题出在晋灵公身上。


                    25楼2015-06-10 19:25
                    回复
                      第一个举措,是派了一个叫鉏麑的人去刺杀赵盾。
                      鉏麑是晋国有名的刀手,但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刺客。他选择了初秋的一个黎明前去赵盾府上。天还没亮,鉏麑施展轻功,轻而易举地翻过赵家的院墙,避过巡逻的家丁,来到赵盾的卧室前,发现卧室的门已经开了。鉏麑的心往下一沉,因为这就意味着赵盾已经醒了。当他再走近一点看的时候,发现赵盾确实是醒着的,而且整整齐齐地穿好了上朝的衣服,由于时间尚早,他就坐在床上,半闭着眼睛,正在静神养气。这时候,鉏麑如果溜进卧室,仍然能够得手。但是,当他看到赵盾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突然产生了一种钦佩之情,暗自喃喃自语道:“这人神态恭敬,是人民之主。杀人民之主,是为不忠;不杀他吧,又失信于君主,是为不信。”杀他,还是不杀?鉏麑左想右想,想不出到底应不应该杀赵盾,一时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纠结很灰色,正好看见赵府院中有一棵大槐树,于是一头撞过去,把自己给结束了。(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对于这个故事,《左传》上记载得言之凿凿,仔细想想却也是疑点重重。首先,晋灵公既然是派人暗杀赵盾,史官如何知晓?其次,鉏麑行刺未果就已自杀,临死前那一段独白,又是如何为人所知?当然,如果这样怀疑下去,历史上很多精彩的对白都值得怀疑,很多语言和思想的记录都难以置信,所以就让我们先放下疑心,姑妄听之吧。


                      27楼2015-06-10 19:30
                      回复
                        其实以当时赵家的势力,就算与晋灵公公开械斗,也绝对占上风,赵盾的出逃显然只是一个布局。出逃没几天,赵穿就在绛都发动军事政变,将晋灵公杀死在桃园。得到这个消息,赵盾又连夜赶回绛都,主持大局,派赵穿将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黑臀从国外接回来继承君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成公。
                        赵盾此举感觉是在昭告晋国人——赵穿把我们的国君给弄没了,所以我又责成他弄了一个新的来,功过相抵、不予表彰。
                        这个布局的缺憾在于,赵穿动手的时候,赵盾还没“出奔”出国境,也许是赵穿急躁的缘故,亦或是赵盾路上有所耽搁,总之双方步调不一,于是挑问题的就来了——晋国史官董狐在竹简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赶忙辩解——您写错了吧,弑君的不是我,是赵穿啊!
                        史官直视着对方,恭恭敬敬地回答:“没错,写的就是您。您身为晋国的执政官,虽然已经逃亡,但是没有越过边境,所以赵穿弑君的时候,您仍然是执政官;而且,就算是赵穿干的事,您回来之后,也没有提过要治赵穿之罪,不写您弑君,又该写谁呢?”
                        史官的话说得很明白,赵穿弑君,幕后主使就是赵盾,罪无可遁。赵盾发觉自己这一出确实玩脱了,也没办法反驳,只得叫苦不迭说:“哎呀,‘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这句诗写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大概意思是,正是因为我有所怀恋,所以带来忧愁啊!
                        但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赵盾一回绛都就派赵穿前去迎接公子黑臀,无疑是想将赵穿调离这个是非之地,而且让他迎主有功,好免于弑君之罪的处罚。赵盾既然这样护着赵穿,又怎么能抱怨人家怀疑他是弑君的幕后主使呢?后来孔夫子评价这件事,也发了一番感慨:“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记载历史无所隐瞒。赵盾,是古代优秀的大夫,为了礼法而宁受委屈。可惜啊,如果他逃亡出境了,就可以免除弑君的恶名了。”
                        (赵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按孔夫子的说法,如果当时赵盾逃到国外,就没有弑君的嫌疑了。可是赵盾纵便越了境,就不能遥控授意赵穿杀人了吗?


                        29楼2015-06-10 19:36
                        回复
                          【附录:赵盾专晋年表】
                          前621年(庚子 周襄王三十一年、晋襄公七年)
                          春,晋襄公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军,为先且居之子先克劝阻,遂搜于夷,舍二军,以狐偃子狐射姑将中军、赵衰子赵盾为佐,然又为赵氏党羽阳处父劝阻,改搜于董,以赵盾为中军将、狐射姑为佐。
                          八月,晋襄公驩薨,晋卿弃太子夷皋而争立新君:赵盾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狐射姑使人如陈逆公子乐,然为赵盾使刺诸郫。九月,狐射姑使续鞫居杀阳处父。十一月,晋杀续鞫居,狐射姑奔狄,狐氏家族退出晋国政治舞台。
                          前620年(辛丑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
                          赵盾复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拒应约护送公子雍入晋之秦师,袭败其于令狐,先蔑、士会愤而奔秦。狄侵鲁西鄙,赵盾托狐射姑代为斡旋。
                          晋盟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于扈,赵盾主盟。
                          前619年(壬寅 周襄王三十三年、晋灵公二年)
                          春,解扬受命归匡、戚之田于卫。
                          夏,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
                          秋,晋国以扈之盟鲁文公后至为由讨鲁,冬,鲁公子遂与赵盾盟于衡雍。
                          前618年(癸卯 周顷王元年、晋灵公三年)
                          春,己酉,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等使人暗杀中军佐先克,乙丑,先都、梁益耳被追究责任而杀(《春秋》记此为二月间事,兹从《左传》)。三月,箕郑父、士縠、蒯得被杀。
                          楚穆王攻郑,赵盾帅诸侯救郑未及,郑与楚和。
                          前617年(甲辰 周顷王二年、晋灵公四年)
                          夏,晋攻秦,拔少梁。秦伐晋,取北征。
                          前615年(丙午 周顷王四年、晋灵公六年)
                          十二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赵盾以韩厥为司马,纳上军佐臾骈之计深垒固军以待,赵穿以其属前往挑战秦军,赵盾恐其有失下令全军出战;秦人托言约战实谋退师,臾骈进言夜袭,赵穿与下军佐胥甲当军门而扬其言,谋遂泄,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
                          前614年(丁未 周顷王五年、晋灵公七年)
                          春,晋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要塞备秦。
                          夏,赵盾用魏寿余之苦肉计,使士会自秦归晋,士会在秦之族人改氏刘。
                          鲁朝晋,郑、卫请鲁为之求和于晋。
                          前613年(戊申 周顷王六年、晋灵公八年)
                          春,周顷王崩,子班立,是为匡王。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讼于晋,赵盾听讼,平周乱。
                          六月,赵盾会鲁、宋、郑、卫、陈、许、曹之君同盟于新城。
                          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为邾言辞拒绝,理亏而还。
                          前612年(己酉 周匡王元年、晋灵公九年)
                          上军将郤缺率师伐蔡。齐伐鲁,鲁告难于晋。
                          十一月,晋灵公会宋、卫、蔡、陈、郑、许、曹之君,盟于扈,谋攻齐,齐赂晋侯,不果攻。
                          前610年(辛亥 周匡王三年、晋灵公十一年)
                          春,中军佐荀林父以诸侯之师攻宋,讨宋文公篡立之罪,宋赂晋,于是承认宋文公君位后而还。
                          夏,搜于黄父,六月,合诸侯于扈。巩朔行成于郑,郑、晋换人质而盟(晋以赵穿、公壻池为质)。
                          前608年(癸丑 周匡王五年、晋灵公十三年)
                          楚师、郑师侵陈,遂侵宋,赵盾帅师救陈、宋,复以诸侯之师侵郑,与楚蒍贾战于北林,晋败,解扬见囚。
                          夏,晋国追究河曲之役的责任而流放胥甲于卫,而立其子胥克。
                          秋,晋欲与秦言和,赵穿建议先侵秦之附庸崇、待秦救崇则以不侵崇为条件展现言和诚意。秦知穿谋,但救崇而不与晋言和。
                          前607年(甲寅 周匡王六年、晋灵公十四年)
                          秦围焦,赵盾救焦。
                          九月,赵穿弑君灵公,赵盾使之迎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依赵盾主张以公卿子弟别为公族、余子、公行,赵氏家族中取赵括为公族、赵盾为余子,赵氏专权益盛。
                          前604年(丁巳 周定王三年、晋成公三年)
                          冬,楚攻郑,陈与楚和,荀林父帅师救郑攻陈。
                          前603年(戊午 周定王四年、晋成公四年)
                          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秋,赤狄攻晋,围怀及邢丘。
                          前602年(己未 周定王五年、晋成公五年
                          赤狄攻晋,取向阴之禾。
                          晋成公会宋、鲁、卫、郑、曹之君于黑壤,囚鲁宣公,受鲁赂而释之。
                          前601年(庚申 周定王六年、晋成公六年)
                          春,晋与白狄攻秦。晋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赵盾约卒于是年,上军将郤缺继为中军将执政,以胥克有蛊疾为由废胥克,而使赵盾之子赵朔佐下军。


                          32楼2015-06-10 19:58
                          回复
                            鼓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5-06-19 16:03
                            收起回复
                              2025-05-22 07:56:03
                              广告
                              那个男人四个字表明了强烈控诉和无奈之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06-19 16: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