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窟窿”之“窿”的读音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说:“唐人有张打油作《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如今“窟笼”二字一般都写作了“窟窿”。
有人曾经问我:“窟窿”二字按《现代汉语词典》:读为“kū·lonɡ”。(也就是说“窟窿”之“窿”当读作轻声)而按张打油《雪》诗,“笼”与“统”、“肿”三韵相通押(王力《诗词格律》:“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又说:“平仄不能通韵。”),据此,似乎又得读作“kūlǒnɡ”。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我说:“窟窿”现读为“kū·lonɡ”,是汉语语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之所至。而就其原本而言,无疑应当读作“kūlǒnɡ”才是。其理由如下——
一、“窟窿”原作“窟笼”。“窟笼”二字最早见于三国孙炎的《尔雅音义》,是作为“孔”(上声字)的“反切”之例出现的。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说:“孙炎作反切语本出于俚俗常言,尚数百种。故谓就为鲫溜……谓孔曰窟笼,不可胜举。”所谓“反切”(也称“反语”、“反音”),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之读音的一种方法。在两个汉字中,前者称为反切上字,后者称为反切下字。被切之字的声母和清浊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之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据此,“窟笼”之“笼”,无疑应当读作上声。而据《广韵》,“笼”也正有两个声调:一为“卢红切,平东,来。”一为“力董切,上董,来。”
二、汉语的语音总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一分为二”的。在《汉语大词典》字头“窟”下,除了收有词条“窟窿”之外,还收有词条“窟弄”、“窟栊”、“窟竉”、“窟笼”——其实,说到底它们都是“窟窿”一词的不同写法而已。“弄”:《广韵》“卢贡切,去送,来。”“栊”:《广韵》“卢红切,平东,来。”“竉”:《广韵》“力董切,上董,来。”(《汉语大词典》字头“竉”的释义说:“孔;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古无二字,又多假借……猎化为獦,宠变成竉。’原注:‘竉音郎动反,孔也,故从穴。’卢文弨补注:‘从穴者,窟竉字。’”)“笼”:《广韵》“(见上:有平仄两个声调)”——由此可见,“窟窿”一词尽管后来读作平声了,但从其不同的写法中可以很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中仍然有一种读法(指其后一字的读音)还是读作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