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蒙蒙的博客)
看叶盛兰和杜近芳的戏 (转载)(2011-06-01 11:59:14)
转载▼
标签: 杜近芳叶盛兰文化 分类: 胡桃夹子
盛兰和杜近芳合作的戏我看得最多,也是最喜欢的。开始只喜欢看杜近芳的戏,看的越多就越喜欢叶盛兰先生的戏,最终迷上叶派却是在61年以后。
我家祖居南方,到北京后先只看越剧。说起第一次看京剧《白毛女》还有个源头。当时报上连续许多天都登了评论京剧《白毛女》的文章,讨论最多的还有京剧小生行当到底能不能表现现代人物,对小生演现代戏多有批评。由于母亲四十年代看过叶盛兰与章遏云等的《雁门关》,颇有好感。就怀着好奇心买票带着全家看了这出现代戏。回来后听父母在那说起叶盛兰并没有像报上所说的那样演八路军时出场还踱方步。我问:“谁是叶盛兰,什么叫方步”告诉我是演大春的,方步就是传统的台步,我还不太对的上号。可以说我第一次看京剧是稀里糊涂,只知道一些简单剧情。几年后当我对京剧有了一点了解后,翻出当时的报纸,看了一些有关的评论,当时的争论很厉害,甚至还说连传统戏都可以不用小生来演,不用小嗓唱念。而我却是在此前的不断看戏中,不知不觉地喜欢和接受了小生这个行当,并且越来越关注,觉得小生在京剧里可以说独具神采,必不可缺。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把北京当时所有的小生演员都看了一个遍,并对叶盛兰的艺术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喜欢,至今有增无减。
虽然《白毛女》的大春在我心里并没有留下多少舞台印象,但后来多次听录音觉得大春的小生唱腔与人物也能贴切,尤其是叶先生那带着京味的念白,既像京剧又很生活化。杜近芳的喜儿与她的年龄气质非常相像,唱腔和表演上前两场很甜,很美,和李少春先生的表演珠联璧合,真是那种父女情深的感觉。在逃出黄府后的两段唱是喷出一腔怒火,唱得咬牙切齿的。尤其是最后那段快板 “我的仇冤说不完"字字清晰,声声控诉,给我的印象最深。这出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64年演现代戏时还看过杨小卿用小嗓唱《再接鞭》的农村小青年,也很自然。我想现在的小生是不会再去尝试用小嗓唱现代戏了。
《林海雪原》这戏杜近芳的白茹扮相是扎着两个小辫,一出场第一句就是“敬礼,报告二零三”,与少剑波有些对唱,好象是劝他休息什么的。后面只在治病那场还有些戏。那个许大马棒的儿子许福,还真有些匪气,只几句台词,他一说话观众就笑,我奇怪地问:一点也不好笑啊?父母也不明白,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这就是叶先生演的。后来我对当时那场运动也多少知道一些了,再听这戏的录音时就觉得让叶先生演这样一个人物实在是太不公了。
《桃花村》,这出轻松的喜剧,使我这个才入门的小学生喜欢上了,就记得能从头笑到尾,看懂的地方都好笑。对花田选错婿,男扮女装入绣楼,错抬上骄,洞房摸黑打,喜结良缘等热闹戏都颇有印象。孙盛武演的那个耳朵聋又糊涂的老家人,真让人有好气又好笑。这戏唱不多,表演有趣,小时候就觉得这戏最好看,是我最早一出有记忆的戏。后来又特地看了吴素英和刘长瑜分别演的这出戏。其中刘长瑜的春兰最喜欢。
《风还巢》这出梅派戏,杜、叶的表演典雅优美,丑角孙盛武和骆洪年的表演我更喜欢。那场戏是春节期间看的,散戏后许多观众在人民剧场对面的小饭店吃着夜宵,谈着戏。我就慢慢吃着,入神地听着,虽然许多都听不懂,可觉得非常感兴趣。后来骆洪年推着自行车,也来买吃的,观众认出来都围着他开心地说笑着,我第一次感受到看戏、谈戏那真是一种乐趣。63年又看了杜近芳、李金鸿合演的这出,杜那天嗓子非常好,尤其是那句“军前寻父”的高音,我坐在楼上感觉那声音的穿透力真是不可言表。特别记得李金鸿最后那个“非也”老是“飞”不出来,总说“不是的”急得元帅和公公连问几遍,他才反映过来,把我都急得够呛。近几年有回看电视叶少兰也是这地方忘了说“非也”,又问了一遍才说。回想起几十年前看这戏的情景,就一个人偷着乐。那时很少看到舞台上的出错和失手,也许有的出错我根本看不出来,偶尔看到错处就觉得非常可乐。
《吕布与貂蝉》先看的是杜与叶的,这是早期在西单剧场看的,记得那是一个很小的剧场,当时曲艺在那演的最多,还在那看过白云生和李淑君的《燕子笺》,那真完全看不懂。60年左右当杜近芳等大部分人都出国演出时,我又看了叶先生与张雯英合演这戏。(张雯英的唱功不错,79年演武则天时还很好呢。)叶先生的吕布头次出场穿的是一件浑身都在闪光的软靠,象是镶着无数面小镜子,坐在一排的我感觉照的眼前发亮。这时还有一观众特地到前面为这个出场拍了张照片。这件软靠,后几场就再也没穿过。散戏后我还一直惦记那件戏装,直到现在叶先生的剧照上都找不到我看到的那件服装,真是漂亮极了。也许就是那时开始留意小生的表演,包括唱念。叶先生的吕布突出蛮横、浮躁,见貂蝉时的水袖飞扬,凤仪亭执戟的优美身段和亮相,小宴那场豪气奔放的大段唱、以及充满力度的念白都我和心目中的吕布挂上了勾。几十年后当我又看到叶少兰这出,惊喜那段荡气回肠的唱腔发挥到极致。
《佘赛花》这出喜剧也是先后看两遍,头次是杜、叶合作,二次也是与《吕》剧同时看的,与吴素英合作。这是我唯一见杜近芳扎靠的戏,(没看过穆桂英)身手很矫健,有些对打的戏也利索,尤其是那条脆亮的嗓子和叶先生简直是对着了,吴素英嗓子就很够不着,那段“射猎”的流水合唱就显得塌了一大截。两次看这戏也有一些小改动,主要是最后一场七星庙里团圆,更具喜剧色彩了。孙盛武的佘父和苏维明的媒人,还有马童这三位的配角真是精彩,杨继业和佘赛华说起过去的一些误会,只要一跺脚,那三位就不同程度的发抖,看得令人几次捧腹大笑,剧场效果极佳。叶先生演戏也极有喜剧细胞,逗笑时用的京白和神情:“我不杀了。”“这是刀背”等,真让人看后还回味无穷。前几年在电视上看过中京院的青年演的《桃花村》和《佘赛花》,就觉得该出喜剧色彩的地方都没戏,可惜了这两出戏。音配像虽能反映一些当时的风貌,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人意。
《白蛇传》是两位艺术家合作最美的一出,这戏的天幕布景也漂亮。游湖那优美的对唱,翩翩的台步,微晃的身姿,真好似湖光山色中一小舟,美不胜收。杜近芳当时为演这戏苦练出手,盗草有长穗宝剑对打,水斗有白蛇的打出手,那真是万无一失。(这戏在当时不算什么,刘秀荣、赵燕侠、李玉芙都经常演过全本的。刘秀荣的看得比较早都记不清了,好象是青儿的出手。)《断桥》那折记得是追着跑大圆场,叶先生是跑着起吊毛,一下窜出多远去,脆、帅。还有跳起多高的屁股坐子,现在见有些小生演员用过。《合钵》那场的甩帽和甩发都是叶先生最拿手的。杜、叶合作的这戏,情浓、腔美,功夫深,嗓音棒。之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看到这么好的了。这出戏印象太深,许多表演都历历在目,都让他记在心里了。还想说说《酒变》后休息十分钟时,那会儿都是由人手拉大幕关闭。拉大幕的拉到叶先生躺的地方突然踢踢他,示意起来,叶先生一骨碌爬起来了,台下右边的观众都看见了,哄堂大笑,许仙又活了!笑过之后我当时就想:这拉幕的也太那个了,叶先生也没躺在台边上,就不能饶过去走?
《桃花扇》也是杜近芳最拿手的,我始终认为她演刚烈和柔美的女性是最合适的。这戏就充分展示了她的烈性,我到现在耳朵里还老响着她那两句台词“香君在此!”“你们的心都死了!”。在风雪中绑在树上(音配像后来给改了)的大段二黄和最后一场的反二黄当时也曾风靡一时,反复播放。叶先生在前几场都是扇子生的风度,第一场混在人群里的出场,(音配像改成下场门上场)坐在楼上看那气质一眼就能认出来。最后一场的结尾我很喜欢,现在音配像给改了。原来剧本是这样的:“李香君以久病之身,不能自支,侯朝宗痛苦地望着她,想去扶她,她背身拒绝,挥手不让他上前,柳敬亭示意劝侯朝宗离去,李香君极力想挣扎走动,郑妥娘等扶着她,她似乎还想以不妥协的精神活下去,快步走上台阶,倒下。众人围着叫她,她已气绝。侯朝宗呆立一旁,不知所措。”
《西厢记》是叶先生最后创造的一位扇子生角色,温文尔雅,还有那么一点风骨。小段唱腔很有特色,“怎不喜坏少年郎”有气派,“但见她泪湿了淡白梨花面”唱的柔和,“书奉君实老兄台”唱的果断,“低下头心如醉”唱的缠绵,最后的“听谯楼”各种情感交织。我看了就喜欢田汉先生的这个剧本,不象老戏《红娘》的张生看了叫人生厌。叶先生的表演随着人物的情绪走,不自觉地让人也跟着同喜同悲。我觉得这是叶派表演的最大特点,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或喜或悲,留有充分的回想。杜的花旦戏感觉不如她的花衫戏过瘾。
《悦来店、能仁寺》单独写过就不说了。
另外我父母看过《蝴蝶杯》、《柳荫记》、《玉簪记》、《柯山红日》。其中《柳》剧“访友”最后梁山伯下场是依依不舍地走的马上的单腿搓步,非常漂亮。《玉》剧“逼侄"那场陈妙常是站在搭的高台上,与川剧同。《柯》剧叶先生演的藏族青年背着杜演的黄英逃出时,唱了一段唢呐二黄。
我喜欢杜、叶的合作戏是因为他们表演风格清新明朗,雅致风趣,我更喜欢那一台的配角,如苏维明、孙盛武、骆洪年等,真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我对一些新编的优秀剧目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是他们带我走进了京剧的大门。
看叶盛兰和杜近芳的戏 (转载)(2011-06-01 11:59:14)

标签: 杜近芳叶盛兰文化 分类: 胡桃夹子
盛兰和杜近芳合作的戏我看得最多,也是最喜欢的。开始只喜欢看杜近芳的戏,看的越多就越喜欢叶盛兰先生的戏,最终迷上叶派却是在61年以后。
我家祖居南方,到北京后先只看越剧。说起第一次看京剧《白毛女》还有个源头。当时报上连续许多天都登了评论京剧《白毛女》的文章,讨论最多的还有京剧小生行当到底能不能表现现代人物,对小生演现代戏多有批评。由于母亲四十年代看过叶盛兰与章遏云等的《雁门关》,颇有好感。就怀着好奇心买票带着全家看了这出现代戏。回来后听父母在那说起叶盛兰并没有像报上所说的那样演八路军时出场还踱方步。我问:“谁是叶盛兰,什么叫方步”告诉我是演大春的,方步就是传统的台步,我还不太对的上号。可以说我第一次看京剧是稀里糊涂,只知道一些简单剧情。几年后当我对京剧有了一点了解后,翻出当时的报纸,看了一些有关的评论,当时的争论很厉害,甚至还说连传统戏都可以不用小生来演,不用小嗓唱念。而我却是在此前的不断看戏中,不知不觉地喜欢和接受了小生这个行当,并且越来越关注,觉得小生在京剧里可以说独具神采,必不可缺。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把北京当时所有的小生演员都看了一个遍,并对叶盛兰的艺术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喜欢,至今有增无减。
虽然《白毛女》的大春在我心里并没有留下多少舞台印象,但后来多次听录音觉得大春的小生唱腔与人物也能贴切,尤其是叶先生那带着京味的念白,既像京剧又很生活化。杜近芳的喜儿与她的年龄气质非常相像,唱腔和表演上前两场很甜,很美,和李少春先生的表演珠联璧合,真是那种父女情深的感觉。在逃出黄府后的两段唱是喷出一腔怒火,唱得咬牙切齿的。尤其是最后那段快板 “我的仇冤说不完"字字清晰,声声控诉,给我的印象最深。这出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64年演现代戏时还看过杨小卿用小嗓唱《再接鞭》的农村小青年,也很自然。我想现在的小生是不会再去尝试用小嗓唱现代戏了。
《林海雪原》这戏杜近芳的白茹扮相是扎着两个小辫,一出场第一句就是“敬礼,报告二零三”,与少剑波有些对唱,好象是劝他休息什么的。后面只在治病那场还有些戏。那个许大马棒的儿子许福,还真有些匪气,只几句台词,他一说话观众就笑,我奇怪地问:一点也不好笑啊?父母也不明白,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这就是叶先生演的。后来我对当时那场运动也多少知道一些了,再听这戏的录音时就觉得让叶先生演这样一个人物实在是太不公了。
《桃花村》,这出轻松的喜剧,使我这个才入门的小学生喜欢上了,就记得能从头笑到尾,看懂的地方都好笑。对花田选错婿,男扮女装入绣楼,错抬上骄,洞房摸黑打,喜结良缘等热闹戏都颇有印象。孙盛武演的那个耳朵聋又糊涂的老家人,真让人有好气又好笑。这戏唱不多,表演有趣,小时候就觉得这戏最好看,是我最早一出有记忆的戏。后来又特地看了吴素英和刘长瑜分别演的这出戏。其中刘长瑜的春兰最喜欢。
《风还巢》这出梅派戏,杜、叶的表演典雅优美,丑角孙盛武和骆洪年的表演我更喜欢。那场戏是春节期间看的,散戏后许多观众在人民剧场对面的小饭店吃着夜宵,谈着戏。我就慢慢吃着,入神地听着,虽然许多都听不懂,可觉得非常感兴趣。后来骆洪年推着自行车,也来买吃的,观众认出来都围着他开心地说笑着,我第一次感受到看戏、谈戏那真是一种乐趣。63年又看了杜近芳、李金鸿合演的这出,杜那天嗓子非常好,尤其是那句“军前寻父”的高音,我坐在楼上感觉那声音的穿透力真是不可言表。特别记得李金鸿最后那个“非也”老是“飞”不出来,总说“不是的”急得元帅和公公连问几遍,他才反映过来,把我都急得够呛。近几年有回看电视叶少兰也是这地方忘了说“非也”,又问了一遍才说。回想起几十年前看这戏的情景,就一个人偷着乐。那时很少看到舞台上的出错和失手,也许有的出错我根本看不出来,偶尔看到错处就觉得非常可乐。
《吕布与貂蝉》先看的是杜与叶的,这是早期在西单剧场看的,记得那是一个很小的剧场,当时曲艺在那演的最多,还在那看过白云生和李淑君的《燕子笺》,那真完全看不懂。60年左右当杜近芳等大部分人都出国演出时,我又看了叶先生与张雯英合演这戏。(张雯英的唱功不错,79年演武则天时还很好呢。)叶先生的吕布头次出场穿的是一件浑身都在闪光的软靠,象是镶着无数面小镜子,坐在一排的我感觉照的眼前发亮。这时还有一观众特地到前面为这个出场拍了张照片。这件软靠,后几场就再也没穿过。散戏后我还一直惦记那件戏装,直到现在叶先生的剧照上都找不到我看到的那件服装,真是漂亮极了。也许就是那时开始留意小生的表演,包括唱念。叶先生的吕布突出蛮横、浮躁,见貂蝉时的水袖飞扬,凤仪亭执戟的优美身段和亮相,小宴那场豪气奔放的大段唱、以及充满力度的念白都我和心目中的吕布挂上了勾。几十年后当我又看到叶少兰这出,惊喜那段荡气回肠的唱腔发挥到极致。
《佘赛花》这出喜剧也是先后看两遍,头次是杜、叶合作,二次也是与《吕》剧同时看的,与吴素英合作。这是我唯一见杜近芳扎靠的戏,(没看过穆桂英)身手很矫健,有些对打的戏也利索,尤其是那条脆亮的嗓子和叶先生简直是对着了,吴素英嗓子就很够不着,那段“射猎”的流水合唱就显得塌了一大截。两次看这戏也有一些小改动,主要是最后一场七星庙里团圆,更具喜剧色彩了。孙盛武的佘父和苏维明的媒人,还有马童这三位的配角真是精彩,杨继业和佘赛华说起过去的一些误会,只要一跺脚,那三位就不同程度的发抖,看得令人几次捧腹大笑,剧场效果极佳。叶先生演戏也极有喜剧细胞,逗笑时用的京白和神情:“我不杀了。”“这是刀背”等,真让人看后还回味无穷。前几年在电视上看过中京院的青年演的《桃花村》和《佘赛花》,就觉得该出喜剧色彩的地方都没戏,可惜了这两出戏。音配像虽能反映一些当时的风貌,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人意。
《白蛇传》是两位艺术家合作最美的一出,这戏的天幕布景也漂亮。游湖那优美的对唱,翩翩的台步,微晃的身姿,真好似湖光山色中一小舟,美不胜收。杜近芳当时为演这戏苦练出手,盗草有长穗宝剑对打,水斗有白蛇的打出手,那真是万无一失。(这戏在当时不算什么,刘秀荣、赵燕侠、李玉芙都经常演过全本的。刘秀荣的看得比较早都记不清了,好象是青儿的出手。)《断桥》那折记得是追着跑大圆场,叶先生是跑着起吊毛,一下窜出多远去,脆、帅。还有跳起多高的屁股坐子,现在见有些小生演员用过。《合钵》那场的甩帽和甩发都是叶先生最拿手的。杜、叶合作的这戏,情浓、腔美,功夫深,嗓音棒。之后的几十年里再也没看到这么好的了。这出戏印象太深,许多表演都历历在目,都让他记在心里了。还想说说《酒变》后休息十分钟时,那会儿都是由人手拉大幕关闭。拉大幕的拉到叶先生躺的地方突然踢踢他,示意起来,叶先生一骨碌爬起来了,台下右边的观众都看见了,哄堂大笑,许仙又活了!笑过之后我当时就想:这拉幕的也太那个了,叶先生也没躺在台边上,就不能饶过去走?
《桃花扇》也是杜近芳最拿手的,我始终认为她演刚烈和柔美的女性是最合适的。这戏就充分展示了她的烈性,我到现在耳朵里还老响着她那两句台词“香君在此!”“你们的心都死了!”。在风雪中绑在树上(音配像后来给改了)的大段二黄和最后一场的反二黄当时也曾风靡一时,反复播放。叶先生在前几场都是扇子生的风度,第一场混在人群里的出场,(音配像改成下场门上场)坐在楼上看那气质一眼就能认出来。最后一场的结尾我很喜欢,现在音配像给改了。原来剧本是这样的:“李香君以久病之身,不能自支,侯朝宗痛苦地望着她,想去扶她,她背身拒绝,挥手不让他上前,柳敬亭示意劝侯朝宗离去,李香君极力想挣扎走动,郑妥娘等扶着她,她似乎还想以不妥协的精神活下去,快步走上台阶,倒下。众人围着叫她,她已气绝。侯朝宗呆立一旁,不知所措。”
《西厢记》是叶先生最后创造的一位扇子生角色,温文尔雅,还有那么一点风骨。小段唱腔很有特色,“怎不喜坏少年郎”有气派,“但见她泪湿了淡白梨花面”唱的柔和,“书奉君实老兄台”唱的果断,“低下头心如醉”唱的缠绵,最后的“听谯楼”各种情感交织。我看了就喜欢田汉先生的这个剧本,不象老戏《红娘》的张生看了叫人生厌。叶先生的表演随着人物的情绪走,不自觉地让人也跟着同喜同悲。我觉得这是叶派表演的最大特点,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或喜或悲,留有充分的回想。杜的花旦戏感觉不如她的花衫戏过瘾。
《悦来店、能仁寺》单独写过就不说了。
另外我父母看过《蝴蝶杯》、《柳荫记》、《玉簪记》、《柯山红日》。其中《柳》剧“访友”最后梁山伯下场是依依不舍地走的马上的单腿搓步,非常漂亮。《玉》剧“逼侄"那场陈妙常是站在搭的高台上,与川剧同。《柯》剧叶先生演的藏族青年背着杜演的黄英逃出时,唱了一段唢呐二黄。
我喜欢杜、叶的合作戏是因为他们表演风格清新明朗,雅致风趣,我更喜欢那一台的配角,如苏维明、孙盛武、骆洪年等,真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我对一些新编的优秀剧目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是他们带我走进了京剧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