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一,病因
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二,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三,西医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
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还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两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意义不大。可用适量芙蓉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或用醋酸铝溶液、雷夫奴尔溶液或马齿苋煎湿敷,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障碍,大量淋巴液在皮下脂肪层积聚而成的组织肿胀。受淋巴液刺激,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肢体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硬化、上皮层过度角质化、粗糙、形貌如大象皮肤,亦称“象皮肿”。
一,病因
淋巴水肿的病因分类众多,兼顾病因及临床类型,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性两大类。原发性淋巴水肿大多是淋巴管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缺如等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根据淋巴管造影,原发性淋巴水肿可分型如下:
① 淋巴发育不全,伴皮下淋巴缺如;
② 淋巴发育低下、淋巴结和淋巴管小而少;
③ 淋巴增生,伴淋巴结和淋巴管大而多,时有扭曲和曲张。其中淋巴发育不全十分罕见,常见于先天性淋巴水肿。发育低于是最常见的类型。单纯性及咐性淋巴水肿均属先天性。早发性淋巴水肿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或年轻妇女,于月经期症状加重,故推测病因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占原发性淋巴水肿85~90%。35岁以后起病则称之迟发性淋巴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大部分由淋巴管阻塞引起。国内最常见的是丝虫病性淋巴水肿及链球菌感染性淋巴水肿。乳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亦非少见。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病因分类,将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分述如下:
先天性淋巴水肿分为两类:
1.单纯性 发病无家族或遗传因素。发病率占原发性淋巴水肿的12%。出生后即有一侧肢体局限或弥漫性肿胀,不痛、无溃疡,极少并发感染,一般情况良好,多见于下肢。
2.遗传性 又称Milroy病,较罕见。同一家族中有多人患病,也即出生后发病,多为一侧下肢受累。
早发性淋巴水肿: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3,发病年龄9~35,70%为单侧性。一般在无明显诱在下出现足踝部轻度肿胀,站立、活动、月经期及气候暖和时加重。指高患肢水肿可暂时减轻。病变逐渐加重并蔓延至小腿,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后期可呈典型“象皮腿”,但很少并发溃疡和继发感染。
三,治疗方法:淋巴水肿的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局部自然疗法促进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治疗的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皮肤护理,预防及治疗皮肤损伤。
(3)体位引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4)药浴淋巴引流。
(5)针灸治疗。
(6)手法淋巴引流+中药通脉疗法。
(7)压力疗法+重点部位垫衬。
(8)抗炎疗法,药物疗法。
(9)治疗性运动疗法。
(10)细胞种植术
需要明确:绝大多数淋巴水肿患者可采用上述生理性治疗,未见治疗失败者。
(11)手术治疗:如对生理性治疗没有良好依从性,坚决要求手术治疗者,并知情同意后可考虑行手术治疗。但只适用于晚期淋巴水肿者,治疗方法有:切除病变部的皮肤行中厚皮片植皮术。皮瓣埋藏术。带蒂大网膜移植术。淋巴结-静脉吻合术。脂肪抽吸技术。
如果患者朋友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那么最好还是同时治疗这种病。尤其是治疗原发病灶丹毒。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一,病因
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二,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
三,西医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及时对症治疗,抗生素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磺胺类药亦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根据病情必要时可与青霉素同时应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
如果患者为复发性慢性丹毒,应检查足趾等处有无足癣,检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处有无感染病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复发性丹毒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还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50-100r(0.5-1Gy),每两周1次,共3-4次。
2、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软膏的意义不大。可用适量芙蓉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或用醋酸铝溶液、雷夫奴尔溶液或马齿苋煎湿敷,可减轻充血程度及疼痛,肢体部有淋巴水肿时,可试用透明质酸酶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损内注射。
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障碍,大量淋巴液在皮下脂肪层积聚而成的组织肿胀。受淋巴液刺激,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肢体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硬化、上皮层过度角质化、粗糙、形貌如大象皮肤,亦称“象皮肿”。
一,病因
淋巴水肿的病因分类众多,兼顾病因及临床类型,主要分为原发性及继性两大类。原发性淋巴水肿大多是淋巴管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缺如等先天发育不良所致。根据淋巴管造影,原发性淋巴水肿可分型如下:
① 淋巴发育不全,伴皮下淋巴缺如;
② 淋巴发育低下、淋巴结和淋巴管小而少;
③ 淋巴增生,伴淋巴结和淋巴管大而多,时有扭曲和曲张。其中淋巴发育不全十分罕见,常见于先天性淋巴水肿。发育低于是最常见的类型。单纯性及咐性淋巴水肿均属先天性。早发性淋巴水肿多见于青春期女性或年轻妇女,于月经期症状加重,故推测病因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占原发性淋巴水肿85~90%。35岁以后起病则称之迟发性淋巴水肿。继发性淋巴水肿大部分由淋巴管阻塞引起。国内最常见的是丝虫病性淋巴水肿及链球菌感染性淋巴水肿。乳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亦非少见。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病因分类,将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分述如下:
先天性淋巴水肿分为两类:
1.单纯性 发病无家族或遗传因素。发病率占原发性淋巴水肿的12%。出生后即有一侧肢体局限或弥漫性肿胀,不痛、无溃疡,极少并发感染,一般情况良好,多见于下肢。
2.遗传性 又称Milroy病,较罕见。同一家族中有多人患病,也即出生后发病,多为一侧下肢受累。
早发性淋巴水肿: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3,发病年龄9~35,70%为单侧性。一般在无明显诱在下出现足踝部轻度肿胀,站立、活动、月经期及气候暖和时加重。指高患肢水肿可暂时减轻。病变逐渐加重并蔓延至小腿,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后期可呈典型“象皮腿”,但很少并发溃疡和继发感染。
三,治疗方法:淋巴水肿的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局部自然疗法促进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治疗的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皮肤护理,预防及治疗皮肤损伤。
(3)体位引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4)药浴淋巴引流。
(5)针灸治疗。
(6)手法淋巴引流+中药通脉疗法。
(7)压力疗法+重点部位垫衬。
(8)抗炎疗法,药物疗法。
(9)治疗性运动疗法。
(10)细胞种植术
需要明确:绝大多数淋巴水肿患者可采用上述生理性治疗,未见治疗失败者。
(11)手术治疗:如对生理性治疗没有良好依从性,坚决要求手术治疗者,并知情同意后可考虑行手术治疗。但只适用于晚期淋巴水肿者,治疗方法有:切除病变部的皮肤行中厚皮片植皮术。皮瓣埋藏术。带蒂大网膜移植术。淋巴结-静脉吻合术。脂肪抽吸技术。
如果患者朋友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那么最好还是同时治疗这种病。尤其是治疗原发病灶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