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李国主尝责其臣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盖赵公所撰《谒金门》辞有此一句,最警策。其臣即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时贤本事曲子词》)
附词:
《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格律分析: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韵)。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格律分析: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附词牌:
《谒金门》:中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中平中仄(韵)。
《摊破浣溪沙》: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赏析:
《谒金门》词相传为南唐宰相冯延巳所做,词话中误作为“赵公”所做。这首词很具有五代时期小令的特色,描写的是闺阁之情。首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也是主人公心绪的写照。风乍起,扰动的不仅仅是池塘春水,亦扰动了主人公内心的风波,激起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风”可以是一种信号,它代表了一种来自远方的讯息,风吹起,而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却没有到来,使人的内心更增惆怅和忧思。末句“举头闻鹊喜”也是好句,作者在满怀思念和闲愁的情景下,写出一个“喜”字,喜从何来?是因为喜鹊的来到,使得主人公看到了一种希望,喜鹊代表的是一个好消息、好兆头,可能不久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就会到来。这一句在全词伤感的基调上扬起,在悲伤失望之余又不失对未来的期盼,是唐人诗句惯有的精神面貌,因此这首词并不减唐诗的风采。冯延巳身居首辅之职,原本应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应当有所作为的,然而他宦海沉浮,三度罢相,结果却是失意之至。他的内心,如同词中的主人公一样,必然有所盼望、有所期待,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必然是一场欢喜一场空。作者在最后安排这一句“举头闻鹊喜”,不仅仅是说明了主人公对未来的一种殷切期待,也是说明自己只要能得到君王一点点的眷顾和嘉勉,就会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心情。看到这一层,这一首词便不仅仅是一首闺情之作,而是忠臣烈士有所寄托的“言志”之作了。
《摊破浣溪沙》一词,是南唐中主李璟所做,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章法分明,布局明快。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即是相传的名句,菡萏是荷花的别名,出自诗经“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一句,作者不直接用荷花,而用音意更为古雅隽秀的菡萏,更增添了荷花清丽、庄严的气质。而这种清丽、庄严的荷花,却不免“香消”、不免凋谢,而下一句“西风愁起绿波间”更照应了这种“众芳芜秽”的场景,荷花成片的凋谢,秋色铺天盖地地来卷来,就不免让人想到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不免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年华的老去,正所谓“美人迟暮”,漫天的丽景换上秋颜,正同年光憔悴一样,令人不忍再看。下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这是写主人公怀念一位正在驻守边疆的情人,“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亦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笙是一种乐器,通过管内的铜片震动发音,吹笙之前先要把铜片加热,使之具有弹性,因而称之为“暖笙”,而作者写到“玉笙寒”,正是说明主人公思念远方的情人,一夜吹笙,直到暖热的玉笙吹寒,正是所谓的“吹彻”。李璟所在的南唐,国力衰弱,屡屡被后周侵犯,虽然尽力抵抗,但都不免屡战屡败,在这样的环境下,眼看着万里江山不保,自己身为万乘之君,不能继承先人遗志,反而要落得割地称臣的结局,不正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吗?菡萏原本是美丽不可方物、难以接近不容亵渎的花朵,却在西风中凋零散落,也正是作者无可奈何之情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