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鸿轩吧 关注:8贴子:127
  • 22回复贴,共1
rt


IP属地:上海1楼2015-05-28 17:47回复
    我本人并不擅长于作诗、论诗,我的古诗基本上不能看,而近体诗也充满了词味。并不是说我不能去欣赏那些沉郁顿挫、忠爱缠绵的诗篇,而是在于我本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诗学的评价体系,因此上让我为大家详述一首诗的优劣长短,以及与其他诗句的比较,实在是强人所难的。我本人爱好的内容,是歌词。
    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其璀璨光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词的写法和作法,词人的传记评说,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词话就是记叙这一类内容的文字。学习词话,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领略传统歌词的美丽,进入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IP属地:上海2楼2015-05-28 17:51
    回复
      2025-07-17 02:13:27
      广告
      南唐李国主尝责其臣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盖赵公所撰《谒金门》辞有此一句,最警策。其臣即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时贤本事曲子词》)
      附词:
      《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格律分析: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韵)。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格律分析: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附词牌:
      《谒金门》:中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中平中仄(韵)。
      《摊破浣溪沙》: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赏析:
      《谒金门》词相传为南唐宰相冯延巳所做,词话中误作为“赵公”所做。这首词很具有五代时期小令的特色,描写的是闺阁之情。首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也是主人公心绪的写照。风乍起,扰动的不仅仅是池塘春水,亦扰动了主人公内心的风波,激起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风”可以是一种信号,它代表了一种来自远方的讯息,风吹起,而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却没有到来,使人的内心更增惆怅和忧思。末句“举头闻鹊喜”也是好句,作者在满怀思念和闲愁的情景下,写出一个“喜”字,喜从何来?是因为喜鹊的来到,使得主人公看到了一种希望,喜鹊代表的是一个好消息、好兆头,可能不久主人公所思念的人就会到来。这一句在全词伤感的基调上扬起,在悲伤失望之余又不失对未来的期盼,是唐人诗句惯有的精神面貌,因此这首词并不减唐诗的风采。冯延巳身居首辅之职,原本应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应当有所作为的,然而他宦海沉浮,三度罢相,结果却是失意之至。他的内心,如同词中的主人公一样,必然有所盼望、有所期待,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必然是一场欢喜一场空。作者在最后安排这一句“举头闻鹊喜”,不仅仅是说明了主人公对未来的一种殷切期待,也是说明自己只要能得到君王一点点的眷顾和嘉勉,就会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心情。看到这一层,这一首词便不仅仅是一首闺情之作,而是忠臣烈士有所寄托的“言志”之作了。
      《摊破浣溪沙》一词,是南唐中主李璟所做,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章法分明,布局明快。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即是相传的名句,菡萏是荷花的别名,出自诗经“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一句,作者不直接用荷花,而用音意更为古雅隽秀的菡萏,更增添了荷花清丽、庄严的气质。而这种清丽、庄严的荷花,却不免“香消”、不免凋谢,而下一句“西风愁起绿波间”更照应了这种“众芳芜秽”的场景,荷花成片的凋谢,秋色铺天盖地地来卷来,就不免让人想到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不免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年华的老去,正所谓“美人迟暮”,漫天的丽景换上秋颜,正同年光憔悴一样,令人不忍再看。下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这是写主人公怀念一位正在驻守边疆的情人,“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亦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笙是一种乐器,通过管内的铜片震动发音,吹笙之前先要把铜片加热,使之具有弹性,因而称之为“暖笙”,而作者写到“玉笙寒”,正是说明主人公思念远方的情人,一夜吹笙,直到暖热的玉笙吹寒,正是所谓的“吹彻”。李璟所在的南唐,国力衰弱,屡屡被后周侵犯,虽然尽力抵抗,但都不免屡战屡败,在这样的环境下,眼看着万里江山不保,自己身为万乘之君,不能继承先人遗志,反而要落得割地称臣的结局,不正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吗?菡萏原本是美丽不可方物、难以接近不容亵渎的花朵,却在西风中凋零散落,也正是作者无可奈何之情的写照。


      IP属地:上海3楼2015-05-28 19:46
      回复
        《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钱塘有一老尼,能诵后主诗首章两句,后人为足其意以填此词。余尝见一士人诵全篇云:“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时贤本事曲子词》)
        附词:《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格律分析: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附词牌:
        《洞仙歌》:中平中仄,中中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仄(韵)。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中仄、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中中中中、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韵)。中中中、中中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赏析:这首《洞仙歌》词相传为苏轼所做,此词误作蜀后主孟昶。与苏轼原词的区别在于“欹枕钗横云鬓乱”中多了一个云字,“细屈指”中的“细”字苏词作“但”字。苏轼原词之下有一篇小序,是这样写的“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从序文中可以看到,这首《洞仙歌》词原本来自于后蜀宫词中的首二句,因此上“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便是一种五代宫词的味道。这样一首宫词,到了苏轼的手里,便不平凡。词的上片,依然围绕着宫词的主题书写,用精美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位在夜里不能入眠的女子,到词的下片,笔锋一转,美人的情郎也出现了,两人携手走入庭院,看着天上的星辰。原本这是一幅“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景,作者一句“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便在温柔缠绵的场景中,加入了对人生的思索感叹来了。夜已渐深,而好景良辰也一去不复返,人生的岁月时光都从中流走,更是发人深省。


        IP属地:上海5楼2015-05-29 17:18
        回复
          范文正公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定风波》五词,其第一首云:“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时贤本事曲子词》)
          附词:《渔家傲》: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格律分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入(代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附词牌:
          《渔家傲》:中中中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中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中中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中仄(韵)。中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赏析:这是一首渔家傲词,词话误作定风波,而与渔家傲词不同的是,在下片第三句“中仄中平平中仄”中,第五字原来应该是一个平声,而作者用了一个入声“蝶”字,这是填词特有的“以入代平”的写法。全词第三句“浦映□花花映浦”中缺一字。这首词是范文正公(范仲淹)晚年,被贬至邓州时所作。范仲淹至邓州后,营造百花洲、花洲书院,使得士风大畅,而著名的岳阳楼记也是在邓州时所作。词的上片述说在春暮之际,尚可上百花洲“寻芳”,而使得游客如置身桃源之中,可见百花洲之景物,四季如春。桃源是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源一向被认为是隐逸之士所居之处。作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作者自与常人不同。在上片之中,“罗琦满城”,可谓是小人得志的情景。范仲淹在担任参知政事的期间,曾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但由于受到政治对手的排挤,新政不得施行,自己也是宦途坎坷,自己辞去了宰辅之位,贬谪异乡,正是“春欲暮”的景象。在此时此刻,作者仍然上百花洲寻芳,身入桃源以坚持自己的高风亮节。到下片“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便承接“桃源”二字而来,“逸豫”是悠闲的样子,“莫怪”二字乃是领字,所谓“莫怪”也就是怪的意思。你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在国家用人之际,不思进取,反而寻欢作乐,又怎能不“怪”呢?作者又写道:莺解新声蝶解舞,理解我的只有黄莺彩蝶,那我除了及时行乐之外,又能干什么呢?因此这一首游春之词中,又蕴含着作者的一种失意、颓丧的意味。


          IP属地:上海7楼2015-05-31 00:26
          回复
            欧阳文忠公,文章之宗师也。其于小词,尤脍炙人口。有十二月词,寄《渔家傲》调中,本集亦未尝载,今列之于此。前已有十二篇鼓子词,此未知果公作否。(《时贤本事曲子词》)
            附词之一:
            正月新阳生翠管。花苞柳线春犹浅。帘幕千重方半卷。池水泮。东风吹水琉璃软。渐好凭栏醒醉眼。陇梅暗落芳英断。初日已知长一线。清宵短。梦魂怎奈珠宫远。
            格律分析: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词牌见7楼。
            赏析:这是一组渔家傲词,共有十二首,描写十二月的景物,这是第一首,描写的是正月的景象。首句“初阳生翠管”,用的是初春“一阳生”的典故,表示春天的到来。这一首词的上片,全是描写初春的好景,但读到下片又不仅仅是一首游春之词。作者过片之后写道自己,“渐好凭栏醒醉眼”,他看到的是“陇梅暗落芳英断”,这一句与“花苞柳线春犹浅”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天的到来虽然万物复苏,但是陇头梅花却悄然落下,不免令人感慨时光的流逝,而最后三句“初日已知长一线。清宵短。梦魂怎奈珠宫远。”又从自然界景物的变迁,转到人世间时光的消逝上来。“珠宫”指的是龙宫,也代表着梦中美好的景象,这种景象,因为“清宵”的短暂,而必定不能够长留,美梦终于还是要清醒,因此这首词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之情。


            IP属地:上海8楼2015-06-01 19:07
            回复
              若非流年过,皆是错。错错错,愤恨今生来世诺。南柯梦匆匆,醒成空。空空空,纵是倾城伤更浓。这首词可以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01 22:15
              收起回复
                附词之二:
                二月春期看已半。江边春色青犹短。天气养花红日暖。深深院。真珠帘额初飞燕。渐觉衔杯心绪懒。酒侵花脸娇波慢。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
                格律分析: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赏析:这是十二首词的第二首,写的是二月的春天。二月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所谓“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的春天,依然是春暖花开的情景。但是作者写道“二月春期看已半”,不仅是说明作者从初春一直“看”到春半,也说明在作者心中,尽管眼前依然良辰好景,是“江边春色青犹短”,但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是词下片的“一捻闲愁”。“闲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就是一种无聊、寂寞、无法言说的心情。在初春之际,作者感慨时间的流逝和梅花的凋零,在二月又感慨春天的过去,以至于连喝酒也没有心情,“渐觉衔杯心绪懒”,而眼前纵有佳人“酒侵花脸娇波慢”,也不免要感到“一捻闲愁无处遣”。这种心情,在最后一句达到最高潮,“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游丝”系指柳絮,柳絮随风飘远,也就是春天随风而去的情景,柳絮如丝,又仿佛一种思绪,牵记在诗人的心头,因此上这种闲愁,也随着春风远去而萦绕不绝。


                IP属地:上海10楼2015-06-01 23:18
                回复
                  2025-07-17 02:07:27
                  广告
                  附词之三:
                  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宝马绣轩南陌路。笙歌举。踏青斗草人无数。强欲留春春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
                  赏析:这一首词承接上首而来,写到春去之时的惜春景象。在“胭脂泪洒梨花雨”的妖艳、凄绝的景象中,依然有很多踏青“斗草”的游人。所谓“斗草”,是指一种民俗游戏。人们在春天采摘花草,争奇斗艳,以最美丽的为胜出,称为“斗草”。本来是一副欢乐的景象,但作者看来,这样的良辰好景,依然不能掩盖春天将尽的遗憾、惋惜之情。因此下片说道“强欲留春春不住。东皇肯信韶容故。”,“强欲”、“肯信”都是十分强力的字眼,用来表现对时光一去不回的叹惋。最后一句“安得此身如柳絮。随风去。穿帘透幕寻朱户”是反用上一首“一捻闲愁无处遣。牵不断。游丝百尺随风远”的意境,愿意身为柳絮,随春天而去,去寻找那些人家朱户欢娱之景,更增加了作者对春光的贪恋惋惜之情。


                  IP属地:上海11楼2015-06-02 20:20
                  回复
                    附词之四:
                    四月芳林何悄悄。绿阴满地青梅小。南陌采桑何窈窕。争语笑。乱丝满腹吴蚕老。宿酒半醒新睡觉。雏莺相语匆匆晓。惹得此情萦寸抱。休临眺。楼头一望皆芳草。
                    赏析:这首词写春末夏初之景,一片万籁俱寂的初夏情景,采桑女的盈盈笑语不绝于耳,作者想到的是“乱丝满腹吴蚕老”,丝谐音“思”,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作者化用李商隐的名句,可见这是一首怀人之词。词的最后“楼头一望皆芳草”正是这种怀人情绪的最高潮,我们在分析林逋的草词时曾说过,芳草是离人的指代,所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有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芳草俱是送别念远的意象,“楼头一望皆芳草”不仅仅道出了眼前的情景,也说明所见之物均能引起作者对远方游人的思念之情。


                    IP属地:上海13楼2015-06-03 18:09
                    回复
                      旧曲新词人去往,
                      新楼旧匾客如常。
                      残缘难续空悲叹,
                      败刃无锋魂已殇。
                      这首怎么样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6-04 08:32
                      收起回复
                        附词之五:
                        五月熏风才一信。初荷出水清香嫩。乳燕学飞帘额峻。谁借问。东邻期约尝佳酝。漏短日长人乍困。裙腰减尽柔肌损。一撮眉尖千叠恨。慵整顿。黄梅雨细多闲闷。
                        格律分析: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赏析:这首词写夏景,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所写的是一种闲闷之情。前面四首词,作者通过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春光逝去的惋惜之情,而这一首则是直接描述了一位满怀愁闷之情的美人。首句的“初荷出水清香嫩”是夏日实景,初荷是初生的荷叶,不仅有一种高洁不可侵犯的气质,也充满了热忱和希望,正是美人的象征。离骚里面有一句诗“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国诗歌中的美人和香草,往往都具有别样的意味,可以用他们美丽高贵的气质和形象,来比喻君子的行为,这句“初荷出水清香嫩”便会让人想到离骚中描写荷花的句子,进而会想到“退将复修吾初服”的意味。君子入世也正如初荷出水,满怀着激情和期待,希望能够得到明君的赏识,为人民作贡献。这种初生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初服”,往往是最美好,最有抱负的时候。但是却往往得不到回报。“乳燕学飞帘额峻”就是这一层的意思。乳燕是初生的燕子,与初荷是一样的意味。帘额是帘子的顶端,峻是高的意思,乳燕还在学飞的时候,却遇到了高耸的帘额,仿佛大山无法越过,不就是“进不入以离尤”的意思吗?那么对于这位美人来说,她与“东邻期约”——所谓“东邻”是指她的情人,典出“登徒子好色赋”,所谓“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东邻期约”注定是一场得不到的爱情,这也好比满怀着热忱的仁人君子,得不到君王的赏识,怎能不生郁闷之情呢?


                        IP属地:上海15楼2015-06-04 20:45
                        回复
                          附词之七:
                          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疑是楚宫歌舞妓。争宠丽。临风起舞夸腰细。乌鹊桥边新雨霁。长河清水冰无地。此夕有人千里外。经年岁。犹嗟不及牵牛会。
                          赏析:这一首写的是夏景,上半阕写的是荷花的实景,下半阕写的是念远之情。我们先看第一句,“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这是对荷花的直接描写,用了一种比拟的写法,把美丽清新的荷花,比作一个新妆美人。之后作者就开始虚写了,这位美人仿佛楚王宫中的舞姬,有一句诗叫做“楚腰纤细掌中轻”,是说楚王喜欢腰细的美人,以至于宫中很多美人为了减肥,就绝食饿死了。其实在现在的说法,这是患上了一种“厌食症”,厌食症的病人很可怜,都是骨瘦如柴,但还是不想吃东西,这原本是一种心理的疾病,最终导致了生理上的症状,使得他大脑的饱食中枢出了故障,厌食症的病人最终都难免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去世的,我倒没有看出美在什么地方。那么这里作者是把荷花比喻成为一位迎风起舞的细腰美人,与满天的光景争宠,这是上半首,直接对夏景的描写。下半首词作者写道“乌鹊桥边新雨霁”,这一句其实写的很妙,乌鹊桥是指苏州的一座著名的景点,而楚国原来的位置,就是南方苏杭一带,所以这一句一上来,是扣住楚宫歌舞姬来写的,同时作者又写道“新雨”,雨后芙蓉出水,又是和第一句相联系的,更妙的是,乌鹊桥它并不一定就是实景。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那天全城的喜鹊都会上天为他们搭桥,这座桥也叫做乌鹊桥,所以这一句诗中具有着一种美丽的意象,和最后一句“牵牛会”又是相互照应的。我们看到后面一句“长河清水冰无地”,这里的“无地”意思是没有尽头,比如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名句“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就是一样的意思。冰无地,一方面是指水的清澈,也是一种清冷的情景。那么这里的长河,也未必就是指苏州乌鹊桥边的河流,而也可能是指银河,有一句诗形容月亮叫做“清如玉壶冰”,这里的“清水冰无地”更可能是指满天的月光,我觉得这种解释是更加合理的。因为雨后月出,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月光一泻千里,冰清玉洁,作者望到月光,更可能引起一种怀人之情。


                          IP属地:上海17楼2015-06-08 18:24
                          回复
                            附词之八:
                            八月微凉生枕簟。金盘露洗秋光淡。地上月华开宝鉴。波潋滟。故人千里应凭槛。蝉树无情风苒苒。燕归碧海珠帘掩。沈臂冒霜潘鬓减。愁黯黯。年年此夕多悲感。
                            赏析:这首词描写夏末秋初的情景,上片写夏末之景,与前七首不同,在上片的结尾,作者已经点出了念远的情调。试问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念远怀人的题材有这么多?一方面是古人通信极不发达,对待遥远的友人只有一份思念之情。而另一方面,在诗品序里面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我作为一个离开朋友离开故乡的人,最适合的就是作诗来寄托这种失群、寡居的心情,那这类诗里面所怀念的对象,就不一定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单纯了,可能还有自己的故乡,自己未完成的事业,总之就是一种遥远不可捉摸的事物,都可以落在念远怀人的题材当中。这里作者在上半阕主要描写了一时的景物,而下半主要描写的是离愁。“蝉树无情风苒苒。燕归碧海珠帘揜”这一句中,前面用了李商隐的诗《蝉》中的名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什么用这一句呢,因为后面一句是“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正是一个流离于官场的游子所说的话。而后一句则更加明显,所谓“鹤归碧海无由见”,这也表示一种美好的过去一去不回的意思。“沈臂冒霜潘鬓减”写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沈约,据说沈约的晚年身体非常消瘦,而另一个是潘岳,据说潘岳很年轻的时候就生了白头发,这两个人都是用来形容憔悴的容貌的。因此这是一首寄情于景的念远之作。


                            IP属地:上海18楼2015-06-09 20:58
                            回复
                              2025-07-17 02:01:27
                              广告
                              附词之十:
                              十月轻寒生晚暮。霜华暗卷楼南树。十二栏干堪倚处。聊一顾。乱山衰草还家路。悔别情怀多感慕。胡笳不管离心苦。犹喜清宵长数鼓。双绣户。梦魂尽远还须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秋暮冬初的情景,然而境界依然不如前,霜华暗卷一句似乎便与首句“十月轻寒生晚暮”重复。


                              IP属地:上海20楼2015-06-11 2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