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鸿轩吧 关注:8贴子:127
  • 13回复贴,共1
rt


IP属地:上海1楼2015-05-28 00:09回复
    尧舜禅让 (史记·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1),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2)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注释:
    (1)肖:相似,不肖系指丹朱不如父亲尧。
    (2)权:权衡,系指违反常规而合乎道理的行为。


    IP属地:上海2楼2015-05-28 00:14
    回复
      2025-07-16 23:11:31
      广告
      毫有祥 (史记·殷本纪)
      亳(1)有祥(2),桑谷共生於朝,一暮大拱(3)。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注释
      (1)毫(bó):地名,商朝都城,现河南商丘、洛阳一带。
      (2)祥:妖异、怪异。
      (3)拱:拱手状。


      IP属地:上海4楼2015-05-28 17:14
      回复
        傅说 (史记·殷本纪)
        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1),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於傅险(2)。是时说为胥靡(3)筑於傅险。见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注释:
        (1)冢宰:殷商官名,天官卿,辅助君王处理政事.
        (2)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
        (3)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一说傅说是殷商时候的奴隶,一说傅说为人贤能善良,隐居时为代奴隶劳作,以维系衣食。


        IP属地:上海5楼2015-05-28 17:23
        回复
          太伯奔吴 (史记·周本纪)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1),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注释:
          (1)荆蛮:对吴越一带的蔑称。战国时期吴越一带为楚国吞并,秦始皇的名字为子楚,以“楚”字为讳,故而称楚为荆,自此吴越之地通称为“荆”。蛮是北方人对南方的蔑称。


          IP属地:上海7楼2015-05-28 23:59
          回复
            虞芮之讼 (史记·周本纪)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1)、芮(2)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3),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4)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5)”。
            注释
            (1)虞:国名,今山西平陆县。
            (2)芮:国名,今陕西大荔县。
            (3)畔:田地的边界。
            (4)只:“只”的繁体字。
            (5)受命之君:古代帝王以天子自居,以巩固政权,“受命”即“受天之命”的意思。


            IP属地:上海8楼2015-05-29 16:37
            回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史记·周本纪)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1)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其谤鲜矣,诸侯不朝。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2)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3)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4)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5),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6)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注释:
              (1)命:命令、指示。
              (2)弭:平息、停止。
              (3)鄣:同障。
              (4)壅:堆积。
              (5)意思是公卿大夫直到庶人都有向君王进谏规劝的义务,瞽,虽盲但是有眼珠,担任乐官;史,太史之官;师,乐官太师;瞍,没有眼珠的盲人,担任乐官;蒙,虽盲但是有眼珠,同瞽,担任乐官;耆艾,师傅之官。
              (6)原隰(xí)衍沃:不同的土地,原,宽阔平坦;隰:低洼潮湿;衍,地势低而平;沃,有河流可资灌溉。
              (7)彘(zhì):古国名,在山西霍州一代。


              IP属地:上海13楼2015-06-01 23:52
              回复
                共和行政(史记·周本纪)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1)
                注释:
                (1)这是中国史上首次出现“共和”之时,所谓共和,是公卿大夫相互和谐行政的意思,也有注解说是共国的诸侯“和”行政的意思。


                IP属地:上海14楼2015-06-02 20:13
                回复
                  2025-07-16 23:05:31
                  广告
                  烽火戏诸侯(史记·周本纪)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1),故不笑。幽王为烽燧(2)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3),善谀(4)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6)、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注释:
                  (1)万方:多种方法。
                  (2)烽燧:烽火台,白天燃烟,晚上举火,用以报告军情。
                  (3)佞巧:谄佞巧诈。
                  (4)谀:谄媚、奉承。
                  (5)缯:国名。


                  IP属地:上海18楼2015-06-05 18:42
                  回复
                    西周立公子咎为太子(史记·周本纪)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周若不许,是楚於周交益疏。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IP属地:上海19楼2015-06-06 17:28
                    回复
                      秦攻宜阳(史记·周本纪)
                      秦攻宜阳(1),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2)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3)。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楚若善周,周必疏於秦也。周绝於秦,必入於郢(4)矣。”
                      注释:
                      (1)宜阳:在今洛阳市区。
                      (2)周秦:当时周与秦管辖区域接近,秦虽然想吞并周但表面上仍然与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时有“周秦”一说。
                      (3)此为秦取周之精者:这是秦夺取周地精妙的计划。
                      (4)郢(yǐng):楚国都城,在湖北省荆州市一代。这里用来指代楚政权。


                      IP属地:上海20楼2015-06-08 18:01
                      回复
                        秦借道两周之间(史记·周本纪)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於韩,不借畏於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韩而听於秦。”


                        IP属地:上海21楼2015-06-09 20:20
                        回复
                          秦召西周君(史记·周本纪)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IP属地:上海22楼2015-06-10 19:50
                          回复
                            东周与西周战(史记·周本纪)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IP属地:上海23楼2015-06-11 2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