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画外音: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在兼爱的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墨子推行兼爱,先给我们算帐,兼爱大家都有好处,这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讲道德。但孟子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讲道德的时候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是冲突的。那么墨子和孟子的看法,谁更加有道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道理在什么地方呢?道理在于是行仁爱还是行兼爱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墨子和孟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孟子考虑的是可能性,墨子考虑的是超越性。
孟子为什么反对兼爱,他认为不可能。那么道德要不要可能性?道德必须有可能性。一个道德,你把它提出来以后,如果它是不可行的,结果就是伪善,你逼着人家作假,因为它不可行。所以道德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必须符合人性。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一个道德是不是真道德,我就看它符不符合人性,它但凡不符合人性,我就认定它是伪道德,是伪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伪善,比方说前面说的男女授受不亲,比方说青年男女要结婚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这就是伪道德,它违背人性。所以道德不能不讲可能性,但问题在于道德它又不能只讲可能性。
比方说,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现在我这儿有很多馒头,你们把这馒头吃了行不行,行不行啊?有什么做不到?做得到吧,肯定能做到,那这是道德吗?没有道德问题,你不能说它不道德,它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这个时候道德要讲什么呢?
道德不能只讲可能不可能,道德还得讲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馒头我应该不应该吃,如果是嗟来之食不吃,不义之财不吃,这就是道德的考虑。
所以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了,所以道德既要有可能性,它也要有超越性,超越的是什么?超越恰恰就应该超越功利。所谓道德就是我不考虑功利,尽管我见义勇为,我舍身救人,可能是对我不利的,我跳到水里我可能会淹死,我冲到火里去我可能会烧伤,我和歹徒搏斗,我可能被砍一刀,对我不利,我还是要去做,我超越这个功利,这才是道德,它必须讲超越性。
奇怪的是墨子在这个时候和孟子的立场刚好反过来了,孟子这个时候讲超越功利,墨子反而讲可能性了,说兼爱有好处,谁对?我先投墨子一票,为什么呢?墨子谈到了道德的根本,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我们天天讲要重建道德,但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道德。说到底,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道德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功利。
我认为,以利说义,恰恰是墨家比儒家高明的地方,也是墨家比儒家深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说到根本,义就是利。只不过,在墨子那里,可以称之为“义”的“利”,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大利”,即“天下之利”(《墨子·兼爱下》)。天下之利也是利嘛!更何况,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难道是为了让大家都权益尽失?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所以,以利说义,并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妥。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墨子刚才算账时,讲的可不是什么“天下之利”,而是“爱人者必见爱也”(《墨子·兼爱下》)。这可是个人私利。没错,墨子是这么说的,但这也没什么不对。什么叫全人类?什么叫全社会?什么叫普天之下?人类、社会、天下,都不是什么空洞的抽象物,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也没有天下。因此,没有个人的“小利”,也不会有什么全人类的“大利”。如果有人说,一件什么事情,对全人类是有利的,但对每个人都是不利的,那这个所谓“大利”就一定是谎言。
其实,利,不但是“义之本”,也是“义之途”,即只有承认功利,才能实现道德。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什么叫诚信,他说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就是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谋取将来的大利益,就是利。他说比方说我们买东西,经常买到假东西,他说买什么人的东西容易买到假货呢?就是流动的那些商贩,那个摊子上的东西最不可靠的,因为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说自己的小区里面那个小卖部你是可以放心的,因为这个小卖部,社区里面的小卖部他想跟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做长远生意,他不会为了五块钱、三块钱他坑你一下。所以要有长远的利益保证,人才可能有诚信。实际上,只有承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道德的建设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比方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都说损人利己是不对的。那么,这个人为什么就损不得?我怎么就不能损人了?如果这个人是没有个人利益的,我损得损不得?他根本就没有利益,无利可损啊!不存在损不损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的个人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我损得损不得?所以你要批判损人利己,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你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力。这个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受道德保护的,是不容许你随便侵犯的,因此损人利己是错误的,而舍己为人是高尚的,因为他舍去了自己的利益。他舍去个人利益高尚,首先前提是他得有个人利益才行。承认这一点,恰恰是实现道德的途径。
诚信是道德,是义,它恰恰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先投墨子一票。但是同时也要投孟子一票,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还必须记住,道德毕竟是超功利的。儒家以义反利,是讲现实。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道义与功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儒家的选择:为了道义,放弃功利。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你是做利害的考虑,还是做道德的考虑,就考验一个人是道德的人,还是非道德的人。面临着具体问题的时候,那就应该放弃功利的考虑而追求道德的高尚。
所以一个讲了根本,一个讲了现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正确的看法。这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这是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清楚兼爱是有好处的,大家兼爱吧。墨子也知道,光用这个好处来说服大家,说不服。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不要好处行不行,我就这么混,行吧。我就不兼爱,我也不想别人爱我,我干嘛要别人爱我,不爱算了。我也不要别人帮助,我万事不求人,我自力更生,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