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崖吧 关注:10,715贴子:4,585
  • 2回复贴,共1

儒墨之争(五)三大分歧(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dagezi的博客
作者:易中天
发表时间:2012-02-12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83ac90100xiim.html


IP属地:山西1楼2015-05-24 12:14回复
    (一)
    (画外音:上集讲到,墨子和孟子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行侠仗义,反战爱民,他们的一些观点看上去似乎也没有差别。孟子提出善待自家的老人,也想到别的老人要善待,疼爱自己家的孩子,也想到别人的孩子要疼爱。而墨子的说法是看待别人的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国,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这两种说法很相似,那么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儒墨两家的分歧究竟是什么?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之三大分歧》)
    上一集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墨子和孟子的观点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墨子和孟子的观点。
    墨子的说法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也就是说看待别人的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国,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看待别人的人,就像看自己。孟子的观点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想到自己家里有老人,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的老人,想到自己家里有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
    这不是一样的吗?这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就在关键词,墨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若视”。孟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呢?“以及”。“若时”和“以及”有什么不同呢?“若视”就是一模一样,怎么看自己就怎么看别人,自己和别人是完全一样的。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以及”是什么?“以及”是由此及彼,从我出发,再到别人。所以在孟子这里,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
    孟子说得很清楚,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孟子把爱分成三等,最低的一等是对万物的爱,就是非人的那些万物的爱,这个爱呢我们可以称之为怜爱,就是爱惜,爱护,呵护的意思。就是一个君子对待天地万物,对待自然界,我们要爱护它,不要去伤害它,但是用不着仁德,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人,它是物,不必用仁德去对待它们,这叫做“爱之而弗仁”。仁德给谁呢,给人民,因为人民是人了,所以要对他们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二等级的爱,叫仁爱,但是不亲,不亲爱,这叫做“仁之而弗亲”,亲给谁呢?给亲人。亲爱是最高一等级的爱,亲爱是只给亲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由对亲人的亲爱出发,扩展为对人民的仁爱,再从对人民的仁爱出发,扩展到对万物的爱惜,这就是爱的等差。
    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便正在这里。儒家主张有差等的仁爱,墨家主张无差别的兼爱。那么,是儒家的仁爱好呢,还是墨家的兼爱好?当然是兼爱好。人人平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所有人都得到同样的爱,所有人也都同样爱别人。没有矛盾,没有怨恨,没有战争,大家都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亲如兄弟,这不正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吗?从席勒、贝多芬的《欢乐颂》,到我们中国的《让世界充满爱》,这不正是全世界艺术家歌唱了几百年的理想吗?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我们需要墨子这《同一首歌》。但是,事物往往同时有正反两面。正因为墨家的理想太美好了,我们反倒不能不多一个心眼:这么好的事,可能吗?儒家认为不可能。
    《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与墨家信徒夷之的一次没有见面的辩论。这个墨家之徒就说,你们儒家主张爱护民众要像对待婴儿一样,赤子就是婴儿,你们说爱护民众要像爱护婴儿一样,这不就是兼爱吗?因为婴儿是没有差别的。小孩子刚生下来,有什么差别呢?那不就是爱没有差别吗?
    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婴儿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里面去了,不管是谁都会去救,都要伸一只手去救他,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问这个婴儿是谁家的孩子,不会问的,这是出于什么呢?出于人的善良的天性,这个天性在孟子那里叫做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让别人受到伤害,尤其是无辜的人受到伤害的这样一份心,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人性,是人就这样,跟兼爱没有关系。
    在孟子那里,天性是高于仁爱的,也是高于礼仪的。比方说礼,当时的礼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除了你媳妇,别的女人的手,你是不能抓的,抓了就是非礼。但是孟子说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拉不拉一把?嫂子是不能碰的,但是她掉水里去了,你拉不拉?孟子说如果你的嫂子掉到水里去了,你都不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你得拉她一把,把她救上来,那你能不能因此就说我兼爱了,我爱我嫂子就像爱我老婆一样,能这样说吗?不能。
    所以孟子只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绝对不会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所以这个里面孟子认为它没有兼爱的问题,而且在孟子看来兼爱是不可能的,是不现实的。
    孟子说你,就是指那个墨家之徒,你当真能够做到爱你邻居家的孩子超过爱你哥哥家的孩子吗?你能做到吗?根据常情推理,我们也是爱哥哥的孩子会超过爱邻居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超过爱哥哥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当然特殊情况也有,也有不爱自家孩子,爱人家孩子的,但那是特殊情况,谁都是自家孩子好。
    童话里面都讲,一群动物在那儿答题,说哪个宝宝最漂亮,猪妈妈说猪宝宝,兔妈妈说兔宝宝,狼妈妈说狼宝宝,河马妈妈说河马宝宝,肯定都是自己的最好。而且大家也想不通一个问题,就是我凭什么要爱别人,爱别人的父母,爱别人家的孩子和爱我的父母,爱我的孩子一模一样,我凭什么,我怎么做得到?


    IP属地:山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5-24 12:15
    回复
      2025-07-27 04:42: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
      (画外音: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墨子和孟子在兼爱的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墨子推行兼爱,先给我们算帐,兼爱大家都有好处,这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讲道德。但孟子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讲道德的时候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是冲突的。那么墨子和孟子的看法,谁更加有道理呢?)
      各有各的道理,道理在什么地方呢?道理在于是行仁爱还是行兼爱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墨子和孟子的立场是相反的。孟子考虑的是可能性,墨子考虑的是超越性。
      孟子为什么反对兼爱,他认为不可能。那么道德要不要可能性?道德必须有可能性。一个道德,你把它提出来以后,如果它是不可行的,结果就是伪善,你逼着人家作假,因为它不可行。所以道德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道德必须符合人性。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一个道德是不是真道德,我就看它符不符合人性,它但凡不符合人性,我就认定它是伪道德,是伪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伪善,比方说前面说的男女授受不亲,比方说青年男女要结婚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这就是伪道德,它违背人性。所以道德不能不讲可能性,但问题在于道德它又不能只讲可能性。
      比方说,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现在我这儿有很多馒头,你们把这馒头吃了行不行,行不行啊?有什么做不到?做得到吧,肯定能做到,那这是道德吗?没有道德问题,你不能说它不道德,它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这个时候道德要讲什么呢?
      道德不能只讲可能不可能,道德还得讲应该不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馒头我应该不应该吃,如果是嗟来之食不吃,不义之财不吃,这就是道德的考虑。
      所以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了,所以道德既要有可能性,它也要有超越性,超越的是什么?超越恰恰就应该超越功利。所谓道德就是我不考虑功利,尽管我见义勇为,我舍身救人,可能是对我不利的,我跳到水里我可能会淹死,我冲到火里去我可能会烧伤,我和歹徒搏斗,我可能被砍一刀,对我不利,我还是要去做,我超越这个功利,这才是道德,它必须讲超越性。
      奇怪的是墨子在这个时候和孟子的立场刚好反过来了,孟子这个时候讲超越功利,墨子反而讲可能性了,说兼爱有好处,谁对?我先投墨子一票,为什么呢?墨子谈到了道德的根本,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我们天天讲要重建道德,但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道德。说到底,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道德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功利。
      我认为,以利说义,恰恰是墨家比儒家高明的地方,也是墨家比儒家深刻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说到根本,义就是利。只不过,在墨子那里,可以称之为“义”的“利”,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大利”,即“天下之利”(《墨子·兼爱下》)。天下之利也是利嘛!更何况,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难道是为了让大家都权益尽失?当然不是。说到底,还是为了人类的幸福。所以,以利说义,并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妥。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墨子刚才算账时,讲的可不是什么“天下之利”,而是“爱人者必见爱也”(《墨子·兼爱下》)。这可是个人私利。没错,墨子是这么说的,但这也没什么不对。什么叫全人类?什么叫全社会?什么叫普天之下?人类、社会、天下,都不是什么空洞的抽象物,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也没有天下。因此,没有个人的“小利”,也不会有什么全人类的“大利”。如果有人说,一件什么事情,对全人类是有利的,但对每个人都是不利的,那这个所谓“大利”就一定是谎言。
        其实,利,不但是“义之本”,也是“义之途”,即只有承认功利,才能实现道德。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有一个观点,他说什么叫诚信,他说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看,诚信就是放弃眼前的小利益,谋取将来的大利益,就是利。他说比方说我们买东西,经常买到假东西,他说买什么人的东西容易买到假货呢?就是流动的那些商贩,那个摊子上的东西最不可靠的,因为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说自己的小区里面那个小卖部你是可以放心的,因为这个小卖部,社区里面的小卖部他想跟我们这个社区里的居民做长远生意,他不会为了五块钱、三块钱他坑你一下。所以要有长远的利益保证,人才可能有诚信。实际上,只有承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道德的建设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比方说,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都说损人利己是不对的。那么,这个人为什么就损不得?我怎么就不能损人了?如果这个人是没有个人利益的,我损得损不得?他根本就没有利益,无利可损啊!不存在损不损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的个人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我损得损不得?所以你要批判损人利己,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你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力。这个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也受道德保护的,是不容许你随便侵犯的,因此损人利己是错误的,而舍己为人是高尚的,因为他舍去了自己的利益。他舍去个人利益高尚,首先前提是他得有个人利益才行。承认这一点,恰恰是实现道德的途径。
      诚信是道德,是义,它恰恰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先投墨子一票。但是同时也要投孟子一票,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还必须记住,道德毕竟是超功利的。儒家以义反利,是讲现实。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道义与功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儒家的选择:为了道义,放弃功利。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你是做利害的考虑,还是做道德的考虑,就考验一个人是道德的人,还是非道德的人。面临着具体问题的时候,那就应该放弃功利的考虑而追求道德的高尚。
      所以一个讲了根本,一个讲了现实。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正确的看法。这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这是利害的算计,给你算清楚兼爱是有好处的,大家兼爱吧。墨子也知道,光用这个好处来说服大家,说不服。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不要好处行不行,我就这么混,行吧。我就不兼爱,我也不想别人爱我,我干嘛要别人爱我,不爱算了。我也不要别人帮助,我万事不求人,我自力更生,行不?


      IP属地:山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5-24 1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