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病因
起卧症是马常发生的一种腹部疼痛病,因其发病后不时起卧,由此得名。此症范围较广,中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中说:“夫起卧者,三十六般也。外感潮湿风寒,内伤饥饱劳役;冷热相干,阴阳不顺,气血不调,脏腹疼痛而不宁者,故曰起卧也。”这段话阐明了其致病因素是由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使有机体不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役后不待牲畜喘息平静,乘饥渴喂饮或喂发霉的不宜消化的草料,误饮、过饮不洁净的冷水等造成。由于致病因素不一,发病脏腑务异,起卧症又分为冷痛、脾气痛、结症(前结、中结、后结)几种病症。
冷痛是牧畜受渴后,在空肠情况下大量或过量饮用冷水,导致阴冷进人肠道并滞留,引起腹部疼痛的症状;脾气痛是牧畜在风雨霜寒天气使役后,没待其休息立即喂饮,导致寒湿透人脾经,脾胃受伤失去腐熟运化功能,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不分滞留胃部造成腹部疼痛。脾为脏中之母,脾胃受病后四肢发冷,引起拳攀而起卧;结症是牧畜使役后未待其休息,乘饥饿急吃猛喂或饲喂后立即使役,导致肠胃内草料与分泌液缠裹,凝结成较大的粪球梗塞于大肠内。或者,牲畜吃饱后未给饮水、饮水不足以及大汗失水,肠胃内干草硬料得不到滋润,难于消化而结塞于肠道内引起结症。按肠道阻塞部位又分为前结、中结、后结三种。
2诊断
中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中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再相其步行,听其喘息,观其肥瘦。察虚实,究喂饮之多寡,究谷料之有无,然定夺阴阳之病。”这就是说诊断疾病时要从外部表面入手,先看口、舌的颜色,再去观察牲畜的行动状态。因为“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容,形态是精神活动的外貌,所以哪脏哪腑发生病变后外部都有一定的表现。“回头观腹、腹中必痛”。根据外部的表现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线索,继而向畜主询问饲养、管理、使役、行动、病史等情况。这样经过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再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疾病的实质。起卧症的几种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2.1冷痛口色、舌色发白,鼻寒耳冷,伸腰摆尾,头低、行走无力,肠鸣腹泻,不时卧地。
2.2脾气痛口色、舌色发黄,目光呆滞,起卧急剧,卧地时立即平身摔倒。严重时又表现为皮肉抖动,前膀出汗,行走无力。
2.3前结口色、舌色赤紫,前蹄刨地,卧地后四肢朝天,不时用嘴咬胸部,大便少而干燥。严重时又表现为肚腹胀满,气粗代喘,前膀出汗,卧地连连滚动。
2.4中结口色赤紫,舌质干燥,直尾或弓腰行走,喘气,卧地辗转,四肢紧拳,初患时有大便排出,后期少有大便排出。
2.5后结口色赤紫,腰腹部表出疼痛,站立时弓腰,回头观腹,喜卧。
3治疗
经过准确的诊断,方能对症下药。中医理论认为“万病不出虚实,万方不出补泻。然虚则补,实则泻之。疗寒以热剂,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治病的准则,以此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马起卧症同样遵循这一准则,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针炙治疗以及在野外或人烟稀少的途中等医药不便的地方采用比较简便的土法治疗。对于用药物疗法《元亨疗马集》中说:“识得寻常病,先须用二皮。槟榔为第一,葱酒最相宜。”可以达到调气,暖脏温肠,健脾温胃的功效。结症要助气通肠泻下(膘肥体壮的牲畜可以破气),也可以戴上医用橡胶手套并涂抹凡士林后伸人到肛门捏碎病粪。另外用通关散吹鼻可作为起卧症的辅助疗法,以此达到通关利窍的作用。采用针炙疗法可以达到刺激疏导,促进血行的功效。不管采用哪种疗法,治疗时都要注意畜体的大小、膘度、当时的天气状况。妊娠母畜忌服药品。总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以求病畜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具体治疗方法和方剂如下:
3.1药物疗法
冷痛处方:青皮15克,陈皮30克,榔片30克,当归巧克,木香巧克,官桂巧克,厚朴巧克葱3枚。用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脾气痛处方:当归巧克,白术巧克,砂仁巧克,厚朴15克,官桂13克,木香12克,获荃10克,青皮12克,陈皮15克,草果15克,姜5片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前结处方:续随子30克,化石30克,木通15克二丑30克,皂角12克,大黄30克,扑硝30克,胡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中结处方:续随子30克,郁李仁30克,皂角15克,大黄30克,扑硝30克,二丑30克,莞花10克,积实15克,猪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后结处方:郁李仁30克,续随子30克,莞花30克,牵牛30克,胡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将吹鼻散、皂角、细辛各巧克共研为末,吹在鼻内对起卧症的各种症状均有效。
3.2针灸治疗
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配合使用针灸疗法。单纯用针灸也完全能解除疾病,尤其对冷痛和脾气痛效果更为显著。古人说:“治脾人间妙,针脾第一功。火针脾愈穴,气脉当时通。”这说明针灸的疗效是很好的。在刺针时应注意正确选准穴位,针刺的深浅程度要依马的大小、肥瘦酌情而定;出针后要用消炎性膏药或胶布把针眼盖好,以防化脓;在风寒、雨天里最好不要施针;饮水前后不要马上针扎放血,针后严禁涉水。具体施针穴位如下:
3.2.1冷痛、脾气痛扎三江、分水、蹄头、带脉、气海、耳尘、尾尖;火针应扎百合、脾愈、后海等。
3.2.2结症扎三江、带脉、分水、蹄头、气海等。
3.3土法治疗
这是在医药不便的情况下采取的简便疗法。
3.3.1冷痛、脾气痛小茵香120克、盐30克、酒120克、葱3枚,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3.2.2结症胡油或猪油250克灌服。
另外,把盐研成粉末可代替吹鼻散使用,对起卧症还可用鞋底抽打牲畜脑门,起到疏导作用。
4预防
要预防马起卧症的发生,就要合理进行饲养、管理。在饲养方法上饲草要干净、细切,水要按时按量;使役后要待其充分休息,呼吸平静后再喂饮,并适当补给精料;在冬春季节天气变化时老龄马可饮一些温水;使役者要爱护牲畜,根据牲畜的力量合理使用,出汗后不要在风口、屋檐下拴系,经常刷洗皮毛可使牲畜气血流通,增强抵抗疾病能力。
5护理
马从患病到痊愈这段过程内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服药后要有专人不停地拉着走动,防止因起卧急剧而造成内脏损伤;还要根据病情给予护理,冷痛、脾气痛要在腰腹部用毡子或棉被搭盖,寒夜应拴于暖圈。在患病和病愈初期要饲喂一些精料和温水,这样可有效缩短病程,避免疾病复发。
起卧症是马常发生的一种腹部疼痛病,因其发病后不时起卧,由此得名。此症范围较广,中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中说:“夫起卧者,三十六般也。外感潮湿风寒,内伤饥饱劳役;冷热相干,阴阳不顺,气血不调,脏腹疼痛而不宁者,故曰起卧也。”这段话阐明了其致病因素是由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使有机体不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役后不待牲畜喘息平静,乘饥渴喂饮或喂发霉的不宜消化的草料,误饮、过饮不洁净的冷水等造成。由于致病因素不一,发病脏腑务异,起卧症又分为冷痛、脾气痛、结症(前结、中结、后结)几种病症。
冷痛是牧畜受渴后,在空肠情况下大量或过量饮用冷水,导致阴冷进人肠道并滞留,引起腹部疼痛的症状;脾气痛是牧畜在风雨霜寒天气使役后,没待其休息立即喂饮,导致寒湿透人脾经,脾胃受伤失去腐熟运化功能,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不分滞留胃部造成腹部疼痛。脾为脏中之母,脾胃受病后四肢发冷,引起拳攀而起卧;结症是牧畜使役后未待其休息,乘饥饿急吃猛喂或饲喂后立即使役,导致肠胃内草料与分泌液缠裹,凝结成较大的粪球梗塞于大肠内。或者,牲畜吃饱后未给饮水、饮水不足以及大汗失水,肠胃内干草硬料得不到滋润,难于消化而结塞于肠道内引起结症。按肠道阻塞部位又分为前结、中结、后结三种。
2诊断
中兽医专著《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中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再相其步行,听其喘息,观其肥瘦。察虚实,究喂饮之多寡,究谷料之有无,然定夺阴阳之病。”这就是说诊断疾病时要从外部表面入手,先看口、舌的颜色,再去观察牲畜的行动状态。因为“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容,形态是精神活动的外貌,所以哪脏哪腑发生病变后外部都有一定的表现。“回头观腹、腹中必痛”。根据外部的表现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线索,继而向畜主询问饲养、管理、使役、行动、病史等情况。这样经过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再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疾病的实质。起卧症的几种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2.1冷痛口色、舌色发白,鼻寒耳冷,伸腰摆尾,头低、行走无力,肠鸣腹泻,不时卧地。
2.2脾气痛口色、舌色发黄,目光呆滞,起卧急剧,卧地时立即平身摔倒。严重时又表现为皮肉抖动,前膀出汗,行走无力。
2.3前结口色、舌色赤紫,前蹄刨地,卧地后四肢朝天,不时用嘴咬胸部,大便少而干燥。严重时又表现为肚腹胀满,气粗代喘,前膀出汗,卧地连连滚动。
2.4中结口色赤紫,舌质干燥,直尾或弓腰行走,喘气,卧地辗转,四肢紧拳,初患时有大便排出,后期少有大便排出。
2.5后结口色赤紫,腰腹部表出疼痛,站立时弓腰,回头观腹,喜卧。
3治疗
经过准确的诊断,方能对症下药。中医理论认为“万病不出虚实,万方不出补泻。然虚则补,实则泻之。疗寒以热剂,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治病的准则,以此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马起卧症同样遵循这一准则,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针炙治疗以及在野外或人烟稀少的途中等医药不便的地方采用比较简便的土法治疗。对于用药物疗法《元亨疗马集》中说:“识得寻常病,先须用二皮。槟榔为第一,葱酒最相宜。”可以达到调气,暖脏温肠,健脾温胃的功效。结症要助气通肠泻下(膘肥体壮的牲畜可以破气),也可以戴上医用橡胶手套并涂抹凡士林后伸人到肛门捏碎病粪。另外用通关散吹鼻可作为起卧症的辅助疗法,以此达到通关利窍的作用。采用针炙疗法可以达到刺激疏导,促进血行的功效。不管采用哪种疗法,治疗时都要注意畜体的大小、膘度、当时的天气状况。妊娠母畜忌服药品。总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以求病畜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具体治疗方法和方剂如下:
3.1药物疗法
冷痛处方:青皮15克,陈皮30克,榔片30克,当归巧克,木香巧克,官桂巧克,厚朴巧克葱3枚。用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脾气痛处方:当归巧克,白术巧克,砂仁巧克,厚朴15克,官桂13克,木香12克,获荃10克,青皮12克,陈皮15克,草果15克,姜5片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前结处方:续随子30克,化石30克,木通15克二丑30克,皂角12克,大黄30克,扑硝30克,胡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中结处方:续随子30克,郁李仁30克,皂角15克,大黄30克,扑硝30克,二丑30克,莞花10克,积实15克,猪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后结处方:郁李仁30克,续随子30克,莞花30克,牵牛30克,胡油250克开水混合,变温后灌服。
将吹鼻散、皂角、细辛各巧克共研为末,吹在鼻内对起卧症的各种症状均有效。
3.2针灸治疗
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配合使用针灸疗法。单纯用针灸也完全能解除疾病,尤其对冷痛和脾气痛效果更为显著。古人说:“治脾人间妙,针脾第一功。火针脾愈穴,气脉当时通。”这说明针灸的疗效是很好的。在刺针时应注意正确选准穴位,针刺的深浅程度要依马的大小、肥瘦酌情而定;出针后要用消炎性膏药或胶布把针眼盖好,以防化脓;在风寒、雨天里最好不要施针;饮水前后不要马上针扎放血,针后严禁涉水。具体施针穴位如下:
3.2.1冷痛、脾气痛扎三江、分水、蹄头、带脉、气海、耳尘、尾尖;火针应扎百合、脾愈、后海等。
3.2.2结症扎三江、带脉、分水、蹄头、气海等。
3.3土法治疗
这是在医药不便的情况下采取的简便疗法。
3.3.1冷痛、脾气痛小茵香120克、盐30克、酒120克、葱3枚,开水混合,待温后灌服。
3.2.2结症胡油或猪油250克灌服。
另外,把盐研成粉末可代替吹鼻散使用,对起卧症还可用鞋底抽打牲畜脑门,起到疏导作用。
4预防
要预防马起卧症的发生,就要合理进行饲养、管理。在饲养方法上饲草要干净、细切,水要按时按量;使役后要待其充分休息,呼吸平静后再喂饮,并适当补给精料;在冬春季节天气变化时老龄马可饮一些温水;使役者要爱护牲畜,根据牲畜的力量合理使用,出汗后不要在风口、屋檐下拴系,经常刷洗皮毛可使牲畜气血流通,增强抵抗疾病能力。
5护理
马从患病到痊愈这段过程内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服药后要有专人不停地拉着走动,防止因起卧急剧而造成内脏损伤;还要根据病情给予护理,冷痛、脾气痛要在腰腹部用毡子或棉被搭盖,寒夜应拴于暖圈。在患病和病愈初期要饲喂一些精料和温水,这样可有效缩短病程,避免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