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177,684贴子:1,242,374
  • 5回复贴,共1

【Dr.崔】崔玉谦 熙宁五年仪州省废考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照旧哈士奇镇楼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3 16:33回复
    三、仪州的省废
    前文对于仪州在北宋前期的情况已有论述,仪州由于全境位于山区又有两条重要交通线经过,在北宋前期成为重要的连接秦凤路与泾原路战线的交通枢纽。但仪州成为交通枢纽是在北宋前期西北边疆较前朝萎缩的背景下形成的,关于仪州的省废,再看这段史料的记载,以州治华亭县为例,《明一统志》记载:
    王母山,在华亭县治南;义山,在华亭县东二里,县西北二里又有铧尖山;齐山,在华亭县西一十三里;桦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飞凤山,在华亭县西北一百里,形如飞凤[26]。
    从《明一统志》的记载再结合宋代地理志书的记载来看,仪州全境均位于山区,这在北宋时期的州中是少有的,在北宋西北地区更是仅有的,且仪州的经济并不发达,仪州辖有四个乡,黄石河一镇,一铜场、一铁冶、一茶场、一盐场。仪州的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史料有载“地近陇山,节气常晚,至仲夏花木始开”[27],可见仪州的气候属于典型的山区高寒气候,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再看《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28]的记载,以熙宁十年为例:
    熙宁十年,在城:六千四百一十一贯二百七十八文
    华亭县:三千四百一十七贯六百九十四文
    安化县:一千八百四十三贯六百六十四文
    潘原县:二千五百一十四贯七百五十四文
    崇信县:二千二百六十八贯五百九十二文
    耀武镇:五百一十贯五百四十文
    白严河镇:七百贯七百二十三文
    安国镇:九百四十六贯二百五十二文
    西赤城:四百九十二贯六百七十二文
    黄石河务:五百一十七贯三百九十六文
    从熙宁十年的商税征收统计来看,原属仪州的三县一镇一务商业发展仍不快,可见原仪州的经济并不发达。自宋仁宗朝之后,北宋开始推行开边政策,尤其在西北地区,《宋会要辑稿》有载:
    治平四年闰三月三日,神宗即位未改元,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郭逵言:“秦州青鸡川蕃官首级药厮哥等献青鸡川地土多辰,城寨招置弓箭手,本司体量,若于青鸡川南牟口修置城寨,则秦州与德顺军沿边堡寨相接,足以断贼来路,已发兵夫修筑去。”乞诏逵具所修青鸡川一带大小堡寨[29]。
    这段史料对应的是英宗朝末期,由此可见,北宋中后期的开边使得西北边疆萎缩的情况得到改变,新的交通路线逐渐形成,《宋史·仁宗本纪》记载“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30]可见仁宗朝实施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宋史·神宗本纪》记载“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31],可见神宗朝对仁宗朝实施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做出了修正,西北地区则实施“熙河开边”。在此背景下,仪州在北宋前期的交通枢纽地位便不复存在,秦州至渭州不需再走大小陇山之间的山间道路,仪州省废在熙宁五年,在这一年第一阶段的开边取得成功,史料记载“五月辛巳,诏以古渭砦为通远军,命王韶兼知军……庚寅,以青唐大首领俞龙珂为西头供奉官,赐姓名包顺”[32]。通远军的设置标志着熙河开边的第一阶段取得了成功,北宋的西北疆界成功向西推进,仪州也不再是边疆,在这种背景下仪州的衰落已是必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熙宁中后期,北宋的西北拓边方向发生了变化,陇右一线成为主要的拓边方向[33],《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了这一变化:
    上又言:“王韶事当应副,足可经制。”张守约言:“若欲取横山,当令所备处重,则横山轻而易举。今兰州界近凉州,即取横山为易。”安石曰:“此盖王韶本谋。”上言:“古渭建军及城武胜为便。”又曰:“韶亦须更得人助之。如欲招旧勇敢作新勇敢,殊未安。”安石具论其不然,且曰:“此枢密院与郭逵妄奏惑上也。”[34]
    从这段史料的记载来看,拓边的方向明确为兰州一线,这则史料对应的时间即为熙宁五年,从上文对于仪州的地望的分析来看,仪州处于秦渭之间,亦即不处于陇右拓边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仪州的省废也是贯彻熙河开边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熙宁五年,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已逐步推进,出于“省废州县、省废节流”的方针,全国范围内的裁撤州县于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展开,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至熙宁九年全国范围内累计有二十七个州、一百四十四个县被裁撤合并[35],早在熙宁三年八月,宋神宗与王安石的一段对话中可见一斑,《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上谓执政曰:“河北大抵立州县太多。”王安石因论秦用小邑并大城卒以致疆及唐筑三受降城事,且曰:“今市人、公人不愿并合,并合即多进状,朝廷人多从之。已并复析者非一。小人狃见如此,所以每并一县,辄言不便;凡言不便,多是近县廨有资产豪宗及公人而已。朝廷若能察此,则河北州县可并处甚多也。”上问唐河北州县,安石曰:“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36]
    从宋神宗与王安石的这段对话中亦可看出二人对于州县的裁撤合并是有共识的,北宋前期州县的密度过大,地方行政机构臃肿,冗官泛滥,由此导致百姓负担沉重,仁宗朝也有关于州县的裁撤合并的建议,但规模范围较小,且未推行下去。王安石变法的“省废州县、省废节流”的方针也恰是针对这一现象,王安石尤其指出州县的裁撤合并必须根据州县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搞一刀切,也不必以前朝定制为依据,再看《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一则记载:
    十月,废仪州为华亭县,及安化、崇信隶渭州;乾州为奉天县,隶京兆;永康军为寨,导江县隶彭州,青城县隶蜀州[37]。
    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的这则史料来看,仅在熙宁五年十月这一个月,州县的裁撤即有五次,同时行政隶属区划的调整也有两次。调整裁撤的区域面很广,由此可见,除了仪州自身一些特殊的原因之外,州县裁撤合并的大背景也是仪州省废的原因。《新唐书·地理志》有载:
    陇州汧阳郡,上。本陇东郡,义宁二年,析扶风郡之汧源、汧阳、南由,安定郡之华亭置。天宝元年更郡曰汧阳……垂拱二年更华亭曰亭川,神龙元年复故名,元和三年省入汧源。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徙筑,更名……引陇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华亭有义宁军,大历八年置。贞元十三年筑永信城于平戎川[38]。
    原州平凉郡,中都督府,望。广德元年没吐蕃,节度使马璘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治平凉。元和三年又徙治临泾。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归治平高。广明后复没吐蕃,又侨治临泾……西南有木峡关。州境又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并木峡、六盘为七关。又南有瓦亭故关[39]。
    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华亭县在唐代中后期即为陇州所辖,北宋时期的渭州在地理位置上即是唐代的原州,前文已有论述,仪州为北宋前期于大小陇山区域所设置,仪州的设置使得大小陇山区域首次有州一级政区建制存在,仪州的省废很大程度上也是恢复了唐代大陇山与小陇山区域州级政区的格局,大小陇山区域本不存在完整的州一级的政区(这一特殊局面的造成亦是由于北宋前期御夏方略的失误所致,在此基础上导致了固有疆界的萎缩以此致州级政区重划[40])。
    综上所述,仪州的省废原因既有存在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一,便是由于全境处于山区经济并不发达,在北宋前期成为交通枢纽是由于当时的国防政策及宋夏双方攻守地位所致,以经济条件来看仪州原所管辖的三县三镇一务居民数量有限,农业生产限于自然条件确欠发达,商税征收更是有限。其二,便是由于北宋后期的开边政策。北宋的对夏国防政策转为攻势,新的交通线路随之开拓,新的交通格局形成,秦州至渭州不再需要经仪州的全山区的交通路线,仪州的交通地位随之衰落。其三,便是州县裁撤合并的大背景,大小陇山区域本不存在完整的州一级的政区。在以上这三个条件下,熙宁五年十月仪州省废并入渭州也就是必然了。


    IP属地:甘肃5楼2015-05-23 16:42
    回复
      官家我一直不明白哈士奇跟你啥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3 19: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