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3日漏签0天
花香花宜吧 关注:833贴子:15,50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花香花宜吧
>0< 加载中...

医门正宗 伤寒学派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晋·皇甫谧: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伤寒学派的形成,始于东汉后期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世称医圣,尊称为:仲景爷。
其广求古训,博采众方,活人无数,写下了光辉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辨证施治理论。
原著在兵燹战乱中散佚,后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
宋熙宁年间孙奇、林亿等校刊成《伤寒论》十卷和《金匮要略》两书,
使《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下来。
伤寒八大家:
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仲圣时代,比其名声更盛的是神医华佗,
那个时代,扁鹊学派余威大减,帝王不容打压后果已显。
晋唐时期——这是伤寒学派形成之时。
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与仲圣几乎前后同时代,
从脉、证、方、治入手,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
并增加了自己对仲圣《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成果,
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
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
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医家研究的正是经叔和重编的《伤寒论》,在条文真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后世尊为药王,(其晚年之前用何术业医?)
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
创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突出主方,以方类证,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
药王特别推崇太阳病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三法的运用,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05-13 08:08:07
广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宋金时期——伤寒学派形成时期
主要是搜集、整理、注释、阐发《伤寒杂病论》,诸家治伤寒各擅其长而无争鸣。
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
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
仲圣《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就因战争原因而散失了,后经叔和搜集整理残卷编辑成册,
到了宋代,由政府出面命人修订,分开成《伤寒论》十卷和《金匮要略》。
金代成无己第一次将宋版的《伤寒论》加以注释,命名为《注解伤寒论》,
此后,宋金战乱加之宋版伤寒是白文本,成无己的注解伤寒是有注释的,
所以,后世医家喜读成本,宋本渐渐就难觅踪迹了。
北宋以后明清以前,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宋本伤寒论,直至明代,赵开美复得宋本《伤寒论》
并翻刻收录在他的《仲景全书》中。
至此,就可以见到宋本《伤寒论》与成本《注解伤寒论》,解放后,桂本《伤寒论》现世。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八大家之一:庞安时
北宋医家,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间,也熟谙温病,内妇儿科。
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广义伤寒。
庞氏宗仲圣法则治伤寒,善于灵活变化,因时因地因人异治。
从病因、发病入手,由于感受邪气的四时气候、地域居处、体质不同,
而表现出伤寒(狭义)、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不同证候。
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于八节可为中风。
此说承袭《伤寒例》而发挥,强调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病因是“毒”。
在毒气“从化”的倾向上,强调体质内因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
立《辟温疫论》举疗疫气令人不染方,有辟温粉,雄黄嚏法,千敷散等,体现重防。
其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提出温病与伤寒分治。
其论温热病,分伏气、天行两类。伏气(异气)有伏寒与伏热之分。
天行温病(温毒)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毒性很强的异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是外感热病中性质不同的病证。
依发病时节、五行不同而成脏腑阴阳温毒,按孙思邈命名分为五种:
即: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攒、四季黄肉随、秋有白气狸、冬有黑骨温,
各系以主治方药(取《千金要方》),以示有别于伤寒,对后世的余师愚治疫影响较大。
对温毒五大证的治疗,着眼于毒,大剂清热解毒、辛温散毒,
处方多以大量石膏为主,为余师愚治温疫开了门径。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八大家之一:朱肱
北宋医家,出身儒学世家,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人称朱奉议。
元祐三年(1088年)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著《南阳活人书》,以经络解释症状机理。认为伤寒六经即六经,遵伤寒传足不传手说,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往往病在太阳。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冷邪未除。真气受毙。
主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可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首倡者。
类而分之,参而伍之。审知某证者某经之病,某汤者某证之药。然后用之万全矣。
强调脉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在具体辨别病性时,
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
指出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
七表阳,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八里阴,即:迟缓微涩沉伏懦弱属里。
这种分类成为后代论脉分纲领的先驱。
他承袭孙思邈之法,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
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
从《外台》、《千金》、《圣惠》等书中,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
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冷、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
提出妇人、小儿伤寒遣方用药的留意点,以及对阴毒伤寒的很多阐发。
朱肱在宋代即扬厉于世,只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
清徐灵胎评: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第一。
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八大家之一:许叔微
南宋医家,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真州白沙(今仪征县)人,
幼时家贫,加之父母双亡,遂发愤攻读经书,尤精于医学,对八纲辨证最有研究。
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
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遇有有证无方者,就以《千金》等所载之方补上;
有议论不足者,多取《巢氏病源》及朱弘、孙尚、孙用和等人言论加以发挥。
64岁的许叔微,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题为《普济本事方》,
取名本事,意其所记皆为亲身体验的事实。全书10卷,为23门,共收录330余方,
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服法,或载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
此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方剂专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叶天士奉《普济本事方》为至宝,视同枕中秘;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引述许氏论述、化裁许氏之方每每可见。
叶氏治杂病的经验,对脾胃学说的阐发,对奇经八脉用药的探讨,久病入络说的提出,
大都汲取许氏思想、观点发展而成的。
70岁的许叔微,将平生运用经方的案例整理编撰成书,定名《伤寒九十论》。
不仅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也是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
该书在医案学发展史上以及仲景学术临床应用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开创意义。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八大家之一:郭雍
南宋医家,1106~1187,字子和,号白云先生,著《伤寒补亡论》。
采收《素问》、《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论,以补《伤寒论》中方药缺失。
常器之论著已佚,赖《补亡论》存其一二。
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常氏每取经方补之,而颇切当。
郭氏对《伤寒论》,多于极平凡处见精细,对后人学习研究《伤寒论》有很大启发。
郭雍对厥病的发挥:寒厥者固为手足厥冷,热厥者,手足却如炭火炮烙,或如入汤中;
源自《素问·厥论》,惟郭雍独倡此说。
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故阳气胜则足下热,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也。
1、仲景之方多峻,用方宜谨慎。
常人才学明识不逮仲景,则有误在其中,安敢尽用其药?
遇桂枝证则必思桂枝之轻者而用之,遇麻黄证则必思麻黄之轻者而用之。
盖虑脉证有误,须预为之防,得不失仲景大意可也。
如因仲景之言,必尽用仲景之剂,不自量力,周思断然无疑,
所谓愚者动作果而速也,鲜不失矣。
至如青龙、承气、十枣、陷胸等汤,学浅者尤宜绝口。”
2、下法须反复详之方可用。
通津液用柴胡桂枝汤尤稳。如不得已,至用承气汤。
反复强调下法须详细辨证,待下证确备乃可下之,尽管如此,承气汤亦是不得已时方可用。
3、峻烈之方可以他方代之。
十枣汤太峻,后人未易用,当以槟榔汤代之。凡用大承气,亦宜消息用调胃承气汤代之 。
郭氏的用方态度极其谨慎,与其引用文献的态度是相合的。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八大家之一:成无己
金代医学家,约1063~1156年,宋代聊摄(今山东阳谷县)人,出身世医,靖康后为金人。
78岁时撰成《伤寒明理论》,积四十年研究,80岁时注完伤寒论。
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以《内经》、《难经》作注《伤寒论》,
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以经释论,有首创之功。
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
《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
举《伤寒论》五十个常见的主要症状类症鉴别,于定体、分形、析证、明理,有独到见解。
其所撰《注解伤寒论》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025-05-13 08:02:07
广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明清时期——伤寒学派争鸣分裂时期
宋金时代,形成的伤寒学派,几无争鸣。
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开启学术争鸣之端,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
在研究方法上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系,
影响较大者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这三派仍是伤寒八家的传承,
也是伤寒医术蒙尘的表现之一。
崖山之后已无华夏,明亡之后再无中华。
宋金以后,传下来多少医术,有多少是正确的?又有多少是错误的?皆不可知。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错简重订派
明末方有执认为世传《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
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而后从其说者甚众,形成错简重订一派。
诸家以错简为由,行重订之实。
该派医家思想活跃,不囿于旧说,有一定创新精神,为伤寒研究注入新风,固为可嘉。
然若过分强调以恢复《伤寒论》旧貌为目的,则不免有强加于古人之嫌了。
方有执,明医家,1523~1594年,字中行,安徽歙县灵山人氏;著《伤寒论条辨》。
学术思想与成就,主要体现在“错简重订论”及“风寒中伤营卫说”。
凡若千万言,移整若干条,考订若干字,日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
条辨者,王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这是他要重订修辑达到的目的。
方氏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
遵孙思邈太阳病中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
将太阳病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三纲鼎立”说具体化,
把风寒中伤营卫提到整个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
提示太阳病的发病、传病与转归的规律。
各相关条文以类相从,其所重订,削去《伤寒例》;
合《辨脉》《平脉》改置篇末;
对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
把太阳病三篇分别更名为《卫中风》《营伤寒》和《营卫俱中伤风寒》,
将桂枝汤证及其相关条文共66条20方列入《卫中风》,
麻黄汤证及相关条文57条32方列入《营伤寒》,
青龙汤证及相关条文38条18方列入《营卫俱中伤风寒》,
六经之外,另增《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篇》,计20条3方。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改修辑,采取了整移删削的方法,通盘订正与编次。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喻昌,明清医家,1585—1664,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南昌府新建人。
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人物。晚年不满足于临证医名,因之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
先后撰写刊出了《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
尚撰《尚论后篇》、《喻选古文试验》。
喻氏推崇方有执,并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订正仲景《伤寒论》为397法,113方。
《尚论篇》虽保留叔和之《伤寒例》,但意在驳之,对成无己之校注亦大加批评,
与方有执尊王叔和,含蓄批评后世注家的做法又有不同。
以致后来从其说者无不攻击王叔和,批驳成无己。
强调先议病后用药的诊疗程序,并自订议病格式。
《尚论篇》,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参考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编撰。
《医门法律》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谓之法;
同时指出一般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容易发生的错误,指示禁例,谓之律。
1664年,80岁高龄的喻氏与围棋国手李兆远对奕,时达3昼夜,局终收子时,溘然逝世。
伤寒三纲学说源于《千金翼方》,
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
喻氏倡导三纲说的含义在于,麻黄、桂枝、青龙三方主治太阳表证。
若表证辨治得法,则不会出现种种变证及传经之病,而能将伤寒病治愈于得病初期。
提出秋燥论,喻氏可谓对燥症深刻认识的一大家。
《医门法律》专列《秋燥论》,对秋燥独加阐述。对温病学秋燥之治,影响很大。
入秋并不遂燥,是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燥令乃行。
虽然燥生于秋冷,但其性异于寒湿,却常偏于火热,
这是因为燥位之下,火气承之,燥盛而兼火化之故。
《内经》燥胜则干,故临床所见,干于外则皮肤皴揭,干于内则精血枯涸。
津液耗竭,出现种种变化。总之,燥之为病,火热为盛而致。燥为秋金主气,故易伤肺脏。
《内经》中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是燥伤于肺的病症。
喻氏创立了清燥救肺汤,以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肺之燥者。
提出大气论,如何运用于临床实际,尚未深入阐发。
《医门法律》中大气论一篇,
认为大气即胸中之气,包举于肺之周围而行治节。
五脏六腑,大经小络,尽夜循环不息,必须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喻氏认为,人体之中大气统摄于周身。脏腑经络功能得以发挥,营卫之气得以统摄。
若大气一衰,则人身的气机运动无源,既不能升降,又不能出入,
致使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再甚者则危及生命。
胸中还有膻中之气,宗气,与大气虽出于同一部位,但有所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大气无可名象,没有具体作用,如太虚之中包举地形一样,主持着整个自然界。
膻中之气为臣使之官,有职位,有具体作用。
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为十二经之主,有具体所指。
大气高于宗气,膻中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人身各种气在大气统摄之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以维持全身的功能活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大气,创立升陷汤等,均与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强调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治疗时仍在既往用药水平,理论与治疗不合拍。
临床上,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被后人所推崇。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伤寒维护旧论派
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的众多医家。
同讥讽王叔和、批评成无己的错简重订派诸家相反,
维护旧论诸家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和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持基本肯定和褒扬的态度。
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
成无己的注释,其引经析奥,诸注家所不胜。
因此,不要随便改动世传《伤寒论》,故称维护旧论派。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很多的人说,中医或中医理论是经验医学。
“经验”的含义是,能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
那么,中医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技能吗?
中医理论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吗?
我们知道,经验是可以累加的,
如同盖一个巨大的高楼大厦,前面的人奠基,
后面的人添砖加瓦,逐渐的累积起来,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宏伟的建筑物。
中医是这样的吗?
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几千年前的中医先辈并不是给后人奠基了中医,
而是直接的留给了后人一个富丽堂皇的中医殿堂,
他建筑之精美、设计之巧妙、构造之全面、内涵之奥妙,
以至于让两千年来的后人只能仰视或者窥一斑而难知全豹。


反观西医,倒完全是在走经验医学的路子,
几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的实验和几个阶段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逐步的成长。
实验是在反复试错,经过了许多的发现错误和改变错误,
再继续发现错误,或后人发现前人的错误,或他人发现已有的错误,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的纠错中,快速的发展着,
给西医两千年的时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这难道不是经验医学吗?
那一个个论文,一个个新发现,不是在修补历史经验错误的补丁吗?
中医在仲圣之后,似乎还没有人能打上几个这样的“补丁”!!


  • z573702684
  • 默默无闻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唐容川呢


2025-05-13 07:56:07
广告
  • 人终究会死去
  • 默默无闻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膜拜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花香花宜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