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毛笔字吧 关注:41贴子:720
  • 8回复贴,共1

怎样将楷书转化为行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是正在操练楷书且具有了相称根基功今后背行书改变过程当中要处理的问题。这个题目很易回覆,书讲中人的答复多是教人“自悟”――由于若何由楷转止“只能领悟不成行传”,连古古书论专著跟教科书皆仿佛在躲避这个题目。不是书家没有想“言传”,也不是书论专著战教科书不念写明,而是由于行书的誊写靠临场阐扬而时辰布满着变数,纪律恍惚、写法纷歧,仿佛是“说不清道不明”。
真的说不清道不明吗?实在也不尽然。笔者本来也曾“说不清道不明”,后来带着这个问题研读名家碑本并连系书写实践作一番穷究后以为,其实这个问题虽不能完整说清晰,但仍是可以或许说出个一二三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23 09:22回复
    基来源根基则是年夜原理,从宏不雅上指点人们的思惟和理论,详细方式是明细要供,从微不雅上标准人们的平常行动。书法实际不克不及光讲大事理,要有详细请求来范例操纵进程。“变”是楷书向行书转化的关头,那末,书法真践中由楷书到行书事实如何变?上面用实例来做印证申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23 09:22
    回复
      一、用笔:变中锋行笔为诸锋兼用
      “中锋行笔”千古不容易,楷书特别讲究这一点,这也是古代书法各人用笔经历的总结,古人可依照履行。但在行书的书写中,因为写意抒情的需要常常兼用多种笔法,使得笔下的线条变化多端而生出很多情趣来。用中锋能取得饱满圆实的、存在坐体感的线条,就像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那样,力透纸背、墨如漏痕。侧锋也是书写时经常用到的,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王羲之《兰亭》与妍处时带侧笔。”因而可知,依据需要时而用侧锋书写,也能得到《兰亭序》那样的抑扬死姿、妍美非常的效果。除了应用中锋和侧锋之外,行书书写有时还可根据需要偶然利用偏锋,以求得异常的后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23 09:23
      回复
        二、运笔:变缓书慢写为快慢两可
        相比力而言,行与楷的明显分歧就是书写时行书运笔的速度快于楷书。就这么一快,使得行书显示出诸多风韵来。固然,从实用角度看,不快不敷以进步速度,缺乏以提下工作效力;从艺术角度看,书写速度加快使得线条变化多姿,细细、是曲、枯干、燥润、浓浓、真假都得以显露,使人看来有丰硕多彩、赏心悦目的感受。行书的快写不是相对的,要按照内容情节、凭据书者适意抒怀的需求靠临场施展来表示,该缓则慢,当快则快,快慢连系。固然,快写自不待言,即便是慢写也比楷书要快很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23 09:23
        回复
          三、线条:变直线交结为曲线为主
          书法是由线条形成的笼统艺术,它经由过程一成不变的线条来传情达意。恰是由于线条的幻化无量,才使得书法艺术揭示出无限的魅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我们面临一幅大草佳作时,底子不意识此中的某些字,但仍旧看得津津乐道而不忍离去。何以?不熟悉字是因为写得过草而不容易识别,不熟悉而看得不肯拜别是由于线条的魅力太大,线条太美好了。楷书的线条相对简略,点、横、竖、撇、捺,横仄竖直撇捺斜,仅此罢了,虽然说方正规整,但比拟于行书它的变化不大,情趣流露得有限。在楷书向行书转化时,主如果在线条上做文章,把楷书横平竖直撇捺斜的直线情势变化为曲直兼备而以曲线为主,这除满意实用的需要而加快书写速度外,更首要的是寻求线条的多姿多态,使之流利、活跃、灵动起来,既满意实用、易识的需要,又知足艺术审美的需要。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乔柏梁著《中国历代碑本赏析手册》第223页)被称为“世界第二行书”,除了内容上的可读性,其线条的天然变化、线条的艺术内在据有主要的比例。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自书告身帖》比拟较,《自书告身帖》规整不足而生动不足,《祭侄文稿》肃静严厉与灵动并存,多出一些情味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23 09:24
          回复
            五、笔顺:变固有法例为灵动使用
            楷书的书写极为讲究笔顺,自古就有可供遵照的笔顺规则来标准楷书书写。这些划定规矩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实践履历的总结,非常科学。在楷书转化为行书的过程中,有些笔顺法则不行改变要继承服从,有些规则须应行书书写的需要而进行变通,变通的条件是随手顺笔、快捷方便,从实用上看,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艺术上看,是为了求很多方面的变化以体现书法情趣。行书笔顺的改变要在商定俗成的潜规矩指点下进行,而不能随意自创,不然令人看后哭笑不得,有一种“先穿鞋后脱袜”的为难,还给人留下文明本质不高的遗憾。
            笔者曾亲眼目击一“书法家”写“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的竖幅,字的好坏且不去说,单看他写“楼”字就叫人大跌眼镜:“楼”的“木”旁一笔实现,从竖画写起,钩画回行连横带撇统筹右点(大要遭到行书“禾”旁短撇起笔一笔书就的开导吧),主体的书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先写“十”字穿插,而后各写摆布高低的点和撇捺。这类笔顺自古无有,虽是首创却背叛了规律,犯了大忌。举此例意在对事不合错误人地阐明一个事理:笔顺改变弗成随意,研读名碑名帖从中寻觅规范,继续传统,遵照规矩。自觉借鉴是不答应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3 09:25
            回复
              七、字形:变方正矜重为仪态万方
              除少少数特别结构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以外,绝大大都楷书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写得好,能显出正经、谨严之美。行楷(近楷而纵于楷)和楷书一样,多讲究字形的巨细分歧,除书写速度加快、笔意显明连带之外,它基本连结方正的形态;而行草(远草而敛于草)在楷书和行楷的根本上纵笔书写,加上笔顺有所改变、结构有所删简、笔意连带外露,又在章法上讲究疏密比较,重在写意抒情,所以,字形较之楷书出现出不规整、多形态,这也是行书的魅力之地点。由此可以必定,楷书向行书转化时,不能受楷书方正字形的影响而跳不出“方正”的窠臼,应当因字成形、知白守乌而力图变化。有些字可持续连结方正形态,有的字则可呈三角形、五边形或偶形异状,尽量地富厚其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23 09:26
              回复
                以上所说的,笔者经由过程研读名家碑帖并联合书写实践而堆集的一点心得,也是对行书书写规则的扼要演绎,毫不敢说想以此来弥补行书“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的空缺,只能算作引玉扔砖之举。若能引发方家的留意或能对书法学习起到一点参考感化,笔者就称心满意了。不当的地方,接待指教。(转自思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5-23 09:27
                回复
                  值得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5-24 1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