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行为性别差异:模式动物
1. 哺乳动物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
最早发现性二态特征的是位于下丘脑前部的中部视前区(MPOA),损坏这一区域将导致性行为的改变。通过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在雄鼠当中该区域的神经元多通过突触杆形成突触间隙,而雌性则更多的通过突触脊形成突触间隙。并且在出生后立即对雄性进行阉割和对雌性进行睾酮注射可以反转这种模式。
随后在大鼠的视前区(POA)发现了特定的神经核团,该核团在雄性中的体积是雌性的5-7倍。这一区间也被命名为视前区性二态核团(SDN-POA)。一般认为,该核团呈现性二态的原因主要是核团内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而造成性别差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的生成以及死亡速率来决定的。实验表明,SDN-POA核团的雄性化主要和雌激素受体有关,因此雄激素需要在脑部通过芳香化酶的作用形成雌激素才可以作用该核团使其雄性化。另外,该核团的性别差异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反转。
除了视前区以外,还存在性二态差异的神经核团有,终纹床核细胞群(BNST),中部杏仁核和前腹室周核(AVPv)。其中BNST和中部杏仁核在雄性中比雌性大20%。相反AVPv则是雌性比雄性要大,这一区域主要是产生GnRH的地方。
2. 脑内分子性别差异
另一种对雌雄性行为差异的解释是雌雄激素受体的神经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差异所造成的。在下丘脑和与之相连的边缘系统中性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密度最高。雄性激素受体在中部杏仁核,BNST,视前室周核,下丘脑腹中核(VMN)的表达雄性高于雌性;而雌激素受体在视前室周核,MPOA和VMN中的表达雌性高于雄性。此外,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受到血液中类固醇激素的控制,并且在不同的部位呈现不同方向的调控。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调节和分布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在AVPv核团,雌性一般明显大于雄性,同时多巴胺神经元也呈现同样的分布差异。并且,多巴胺神经元在出生早期的幼体中并不具有差异,随着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出现从而导致了性差异。有趣的是屏蔽掉雄激素受体并不阻碍产生性差异,而屏蔽掉雌激素受体,雄性就表现出和雌性同样高水平的多巴胺神经元。
3. 行为性别差异动物模型:鸟类鸣唱
1. 哺乳动物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
最早发现性二态特征的是位于下丘脑前部的中部视前区(MPOA),损坏这一区域将导致性行为的改变。通过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在雄鼠当中该区域的神经元多通过突触杆形成突触间隙,而雌性则更多的通过突触脊形成突触间隙。并且在出生后立即对雄性进行阉割和对雌性进行睾酮注射可以反转这种模式。
随后在大鼠的视前区(POA)发现了特定的神经核团,该核团在雄性中的体积是雌性的5-7倍。这一区间也被命名为视前区性二态核团(SDN-POA)。一般认为,该核团呈现性二态的原因主要是核团内部细胞的数量和大小,而造成性别差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的生成以及死亡速率来决定的。实验表明,SDN-POA核团的雄性化主要和雌激素受体有关,因此雄激素需要在脑部通过芳香化酶的作用形成雌激素才可以作用该核团使其雄性化。另外,该核团的性别差异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反转。
除了视前区以外,还存在性二态差异的神经核团有,终纹床核细胞群(BNST),中部杏仁核和前腹室周核(AVPv)。其中BNST和中部杏仁核在雄性中比雌性大20%。相反AVPv则是雌性比雄性要大,这一区域主要是产生GnRH的地方。
2. 脑内分子性别差异
另一种对雌雄性行为差异的解释是雌雄激素受体的神经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差异所造成的。在下丘脑和与之相连的边缘系统中性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密度最高。雄性激素受体在中部杏仁核,BNST,视前室周核,下丘脑腹中核(VMN)的表达雄性高于雌性;而雌激素受体在视前室周核,MPOA和VMN中的表达雌性高于雄性。此外,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受到血液中类固醇激素的控制,并且在不同的部位呈现不同方向的调控。
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调节和分布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在AVPv核团,雌性一般明显大于雄性,同时多巴胺神经元也呈现同样的分布差异。并且,多巴胺神经元在出生早期的幼体中并不具有差异,随着雌激素或雄激素的出现从而导致了性差异。有趣的是屏蔽掉雄激素受体并不阻碍产生性差异,而屏蔽掉雌激素受体,雄性就表现出和雌性同样高水平的多巴胺神经元。
3. 行为性别差异动物模型:鸟类鸣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