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读到汉代的杂技,感到颇为有趣。现在研究汉代杂技,大概只能从文献、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几个途径入手,相关杂技的文物我没有看到过。画像、文献是否有夸张成分,我不知道,权且可信。
汉代的小型杂技,诸如叠案、跳丸、飞剑、旋盘、弄毬、弄瓶、冲狭、幻术等。
叠案表演的是人在重叠的桌子上倒立。表演者多双手撑于案上,下身前倾,变成一个C字。下面的桌子越多演出效果应该越好,多得可以有12张桌子。我想表演者不光只是倒立,还会顺带表演些高难度动作以显诚意。
跳丸表演现在也很常见,就是抛球杂技,同时往天空中抛数个球,用手接住再抛,循环往复,球不落地。球越多,技术当然越高。汉代图像中少则3丸,多则9丸。据现代杂技家说,跳丸是手技的基本功,抛三四个还不太难,5个以上要想再增加一个,非磨上几年功夫不可。目前能抛9个的人,世界上也不多。从看画像石上看,有的表演者不仅用手接球,还做出各种特技,巧妙运用身体部位,手脚并用,可谓精彩。为了增加表演效果,有的杂技师傅就改抛飞剑,也有剑丸一同抛的,在安丘汉墓的画像石上可以看到一个演员跳8丸,掷3剑。我逛山东省博的时候记得看到过类似的画像石。
除了以上两种小型杂技,还有旋盘(大概是一种用细长木棍顶圆盘使其旋转的杂技),弄球(表演着倒立于圆球上旋滚而行),弄瓶(大概是一种用各种技巧摆弄瓶子的杂技),冲狭(即今之钻环。据说有的表演还会在环上插刀或矛,显得更加惊险),而最为不可思议的,应该就是幻术。表演者不仅吞刀吐火,手上还会发出电光。吞刀吐火倒也常见,发出电光是如何办到的?我猜想或许和静电的运用有关。
汉代的大型杂技,有缘橦、履索、鱼龙戏、马术等。
缘橦就是高竿表演,人在树立的竿上表演各种特技,竿上表演人数不定,画像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是一竿9人同时表演。攀缘的竿起初是放在地上的,后来发展成“额上缘橦”:一名力士用额头顶着竿子,演员在竿子上作表演。难度最大的是车橦,即把竿树在飞驰的马车上作表演。河南新野任营出土的画像砖上有一幅罕见的车橦图:两辆车上各树一橦,前车橦上一人倒挂,双手平伸,每只手各托起一名演员。后车橦上之人与前车车箱中的人斜牵一根绳索,其上一人在表演履索(类似今天的走钢丝)。在奔驰晃动的马车上进行各种高难度表演,没有高超的技艺是不行的。而刚才提到的履索表演,内容也不仅是在索上行走,还要在索上做动作,如跳舞或倒立行走,如履平地。索下也可竖立些刀剑增加表演效果。
汉代杂技表演中规模最大的节目是被称作“鱼龙曼延”的鱼龙戏,有时甚至用它作为杂技的总称。这是一种借激水作掩护的鱼变龙的大型幻术。《汉官典职》:“作九宾乐。舍利之兽从西方来,戏于庭。入前殿,激水化成比目鱼。嗽水比雾,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于庭,炫耀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