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文化吧 关注:21贴子:1,030

老北京城门巡展----外城七门之广安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5-16 18:06回复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1] 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2楼2015-05-16 22:05
    回复
      2025-05-10 13:52:05
      广告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广安门到小井村的路段长1500丈,共花费白银八万两,平均每尺长的道路用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两三”的说法。这条道路的修通对广安门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楼2015-05-16 22:05
      回复



        5楼2015-05-16 22:09
        回复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西向东拍摄的广安门箭楼的西侧面。透过箭楼门洞可以见到城楼门洞和门上匾额。


          6楼2015-05-17 00:35
          回复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7楼2015-05-17 00:41
            回复
              广安门是北京外城西垣唯一的城门,与广渠门相对。广安门形制较特殊,略低于永定门,但与外城其它城门相比又明显高大,这与它是中原以至南方进京的要道不无关系,沿太行山麓北上,经卢沟桥进京的官道,广安门是必经之门,就是现在的G4京珠高速也是沿这条旧官道的走向修建的,由广东直抵京城。
                广安门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外罗城建成时命名为广宁门(广宁门)。当时的规制是与广渠门一样的,当时外城唯一与内城城门形制一样,都是三滴水楼阁式城门的,只有位於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入清以后,乾隆年间遍修北京内外各城门,以完善规制,除增建了便门箭楼外,因经略全国,诸边用兵,班师凯旋,多走经卢沟桥的官道,而必经广宁门回京。所以乾隆年间仿永定门城楼加高加大改建了广宁门城楼,就是后来从照片上所看到的巍峨广安门城楼。於此同时,又逢平定大小金川,在广宁门外大井村官道上还建立砖石琉璃的“荡平归极”牌坊,并勒石立碑,以示祝捷。所以沿这条官道班师凯旋抵达京师,自有标榜君威的牌楼和高大魁伟的广宁门相迎。


              8楼2015-05-24 21:26
              回复
                民国以前在外城有两条用石板铺墁的道路。一条是正阳门到永定门,外城中轴线的路中央铺墁石板,这是皇上去天坛和先农坛“郊祀”的御道;另一条则是由卢沟桥到广安门的官道中央铺墁石板,广安门这裏自古就是中原连接边城、都城辐射全国的进出门户。清雍正帝登基后,决定在易县修建皇陵之时,便下令铺这条石板路了。时有“一尺道路五两三”之说,广安门到小井村道路长一千五百丈,户部拨付了八万两白银,折算下来,就是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耗银五两三钱三分。昔日道路上可不全是车水马龙,更抢眼的景致就是“拉骆驼跑城儿”的了,城裏城外运货物全是靠骆驼驮,可谓驼队不绝於途,驼铃不绝於耳,直到五十年代骆驼队才在北京城裏绝迹。
                  广宁门(广宁门)到了清道光年间,因避上讳改名为广安门(广安门),道光帝叫旻宁,那年月皇上用了的字,别人就不能用了,书面上一定要用“宁”字,当时都改写“甯”了。旻宁於嘉庆二十五年(1820)即位,年号道光,道光帝原本叫绵宁,因为担心“绵”字老百姓不容易避讳,所以即位时改名旻宁,还是真挺体恤下情的。城门名老得喊着,所以必须换字,安与宁意思相当,况且好多城门都以“安”命名,所以就改叫广安门了。这广安门改的好,一下子就被人接受了,不像元大都的城门名被人喊到了共和国,道光年以后就没人喊广宁门了,再后来不做考究的人都不知道有广宁门之称了


                9楼2015-05-24 21:27
                回复
                  2025-05-10 13:46:05
                  广告
                  广安门又俗称彰义门,其实彰义门的名字被老百姓(土人)喊了有八百五十年了。彰义门是金中都城西垣之北门,大概就在现在的广安门外湾子路口附近。现在的广安门内、外大街一线是金中都城彰义门内的东西康衢——彰义门街,位置走向都没变。再上溯到辽南京城,以至唐幽州城,这裏依然是东西向的通衢道路。一条道路的延续达上千年,实属罕见,长安街也不过是明朝开始才有的。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彰仪门大街(广安门大街)明清时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义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10楼2015-05-24 21:28
                  回复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台通高26米(现在居庸关复建的关城城楼形制有点像广安门城楼的样子)。城楼歇山式屋盖较一、二层檐顶收分较大,即大屋顶在整体上的比例与内城城楼相比略显小。歇山顶戗脊走兽5个,一、二层檐顶戗脊走兽却是7个,虽然体量上小於永定门,但在这一点上规制又高於永定门(永定门三滴水戗脊走兽都是5个)。另外,广安门城楼区别於其它三滴水城门楼的地方是一层除去檐(廊)柱外,在檐下四角之内,檐柱与老檐柱(金柱)之间,还各有1根明柱(内角柱),基本上是支撑在二层的四角檐柱(角柱)之下,作用应该是使二层的四角檐柱生根,并加强撑持二层平座的目的。这样,广安门城楼一层的明柱就是16根檐(廊)柱加4根内角柱,共20根。二层的明柱就是16根檐(廊)柱了。城楼门洞内券是五伏五券式,外券则是三伏三券式。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5米。箭楼位於瓮城最西顶端,与城楼相向而立,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敌台式建筑。箭楼形制同广渠门,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楼高7.8米,楼连台通高16.6米。西、南、北三面各辟箭窗2层,西面(正外面)每层7个,南、北面(两侧面)每层3个,共26个箭窗,进楼门开在东面(背面)。箭楼门洞均辟於城台正中,五伏五券式拱券,道路穿瓮城直线进城


                    11楼2015-05-24 21:28
                    回复
                      1949年底,在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曾提出保护土城、古桥、古代建筑等重点文物的建议案。1950年初,第二届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又重提修缮城楼、牌楼等古代建筑建议案。建设局於4月底以前,将各城门上的城楼和箭楼中有危险部位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将无驻军的城台马道、箭楼梯道以及楼门用城砖封堵。当时内城的9门中尚存城楼8座,箭楼5座;外城7门中尚存留城楼7座,箭楼6座。9月初,政务院遵照周总理关于保护古代建筑等历史文物的指示精神,发文给北京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随即通知建设局,要求对城楼、牌楼等古代建筑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修缮计划。经勘察测量,制定了城门的修缮计划,从内城开始实施。
                        广安门勘察结果是:城楼和箭楼的楼顶均有塌损,箭楼墙壁有较大裂缝。城楼首层东面及南面已无明柱,挑檐塌落。楼门封堵,墙上写“危险!”字样,马道亦封堵,城台两边筑有碉堡。处理意见是:广安门之城楼和箭楼应先行排除危险为要。1952年,还没轮到修缮广安门,市政府下达关于修缮城楼等工程的指示精神:关于城楼修缮工程,已经开工的要把它做完,没有开工的就一概不做了。第二批城楼修缮计划从此落空。从1952年拆除西便门开工之日起,北京的城门楼即开始进入了拆除阶段。


                      12楼2015-05-24 21:28
                      回复
                        广安门箭楼虽屡经采取保护措施,仍日趋危险,於1954年12月19日市政府批准拆除,1955年3月箭楼拆除完毕。为修筑道路,1955年6月拆除了箭楼城台,并加宽了护城河桥。1957年,在全面拆除外城的过程当中,广安门城楼和残存的瓮城被全部拆除。
                          广安门外手帕口南还有一个广安门火车站,解放后主要就是一个货运车站,这也造就马连道地区成为了北京各大单位库房的集中区域。广安门站原是京张铁路的一个车站,由丰台柳村过来就是它了,再往北就是西直门站,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南北走向)在广安门迤北的城墙外与京汉铁路(东西走向)立体交叉,是北京最早,也是唯一的铁路立交桥。由于位置离西便门较近,当时就称为“西便门跨线天桥”。后来1959年,京汉、京沪、京山线都并入了在内城东南角楼内侧的新北京站,京汉线由这裏进城的铁道也就废弃了,京张线的火车也不用再费劲过“天桥”了,桥遂废。西来的京汉线成了一条支线停在了小马场附近,变成了一个车辆段还是机务段什么的,再后来那儿就建起了北京西站。总之那一片都是铁路上的地方,铁道部、北京铁路局、铁路医院、铁道设计院什么的好像都在那一块儿。


                        13楼2015-05-24 21:29
                        回复
                          广安门火车站迤南铁道东还有一个去处,现在已逐渐被人遗忘了,那就是青年湖游泳场。现在好像搞了房地产开发,沿池修了别墅,池子北半部已填,南半部也基本干涸,那一片都叫了鸭子桥。本应辟为遗址公园的,可现在成了“私人领域”。青年湖游泳场原属於宣武区体委,北半部是浅水区,南半部是深水区,夏天是游泳场,冬天是溜冰场。要是归文物局管,应该就不会开发房地产了。您可知道这个“青年湖”可不是城北安定门外的那个水塘子改的青年湖公园。这个“青年湖”却是一千年前辽南京城子城内宫城中路(大约就是现在广安门南护城河西沿的位置)西侧的“瑶池”遗迹,“青年湖”西岸伸向湖内像个半岛状的土包就是“瑶屿”遗迹(铁道就从西侧的土包穿过)。到了金中都时期,辽时的“瑶池”改名叫“鱼藻池”,金章宗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风”说的就是这儿的景致,后来元明清都城裏的太液池应该是仿此规划的。这个“瑶池”与广安门外迤北的天宁寺塔(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唐时改天王寺,辽因之,明宣德年间改天宁寺。据梁思成考证,塔为辽代所建)属於同时期。这么重要的文物遗迹,文保当局可别给湮灭了。


                          14楼2015-05-24 21:29
                          回复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上的广宁门图

                            1860,广安门全貌(西南面)

                            1880s,广安门全貌

                            1890s,广安门全貌

                            1900s,广安门城楼东面(城裏)明信片。下面标的“Ha ta men Gate”,肯定是洋人没弄明白北京的城门

                            1900s,广安门箭楼西面

                            1902-1905,广安门全貌

                            1907-1909,广安门城楼南面,瓮城及迤南城根的牵驼人

                            1912-1915,广安门全貌

                            1920年前后,广安门城楼北面(城裏),城墙下的驼队


                            15楼2015-05-24 21:36
                            回复
                              2025-05-10 13:40:05
                              广告

                              1920年前后,广安门城楼北面(城裏),城墙下的驼队

                              1920s,广安门箭楼西面

                              1921,广安门城楼北立面,城墙内侧的马道,城楼城台高出城墙顶面,以斜坡面衔接

                              1921,广安门城楼东面(城裏),门洞内券为五伏五券式

                              1921,广安门城楼西面(瓮城内),门洞外券是三伏三券式

                              1921,广安门箭楼西面(城外)

                              1921,广安门全貌(西南面,护城河,石桥)

                              1921,广安门瓮城上箭楼北面北望外城西垣

                              1930s,广安门城楼东面,广安门大街

                              1930s,广安门箭楼西面


                              16楼2015-05-24 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