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文化吧 关注:21贴子:1,030
  • 5回复贴,共1

老北京城门巡展----内城九门之宣武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5-16 17:56回复
    宣南的大片外城,其实是北京最早的城池蓟城、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之所在。忽必烈把这一片故城舍弃在了元大都城之外,到了明嘉靖年间才又将大半包进了罗城(外城)之内,算起来是绵延了有三千年之久。辽金的宫城中轴线就在现在的“西厢”一线。由南方经官道进京,走卢沟桥,进彰义门(广安门),大多是先到了这裏。所以在宣南,各省的会馆都云集在此,历代名人故居比比皆是。琴棋书画、说拉弹唱、花鸟虫鱼、珍馐小吃,风花雪月以及打把势撂跤是样样俱全,文的、武的、雅的、俗的,儒释道穆,三教九流,包罗万象。这是过去,现在可就不一样了。


    6楼2015-07-12 22:33
    回复
      2025-05-11 10:20:11
      广告
      宣武门城楼规制外形与崇文门同,但比崇文门城楼略窄,略低些。面阔五间(不含廊),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顶覆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斗拱及枋施彩绘,檐柱、山花板、滴珠板、楼体外墙施朱红色。城楼正外立面,上下二层,均为8柱7开间;侧外立面,上下二层,均为6柱5开间。檐柱24根,金柱8根,檐柱和金柱均有抱柱加固;老檐柱16根,附筑于砖墙裏,上层各檐角下设戗柱,四周有木制护栏;戗脊走兽7个。1966年为修环城地铁,宣武门仅存的城门楼就随同内城南垣和崇文门城楼一起被彻底拆除了。
        宣武门箭楼规制外形也与崇文门箭楼相同,位於瓮城最南端。面活七间,通宽36米;连后抱厦通进深21米,楼连台通高30米。箭楼为重檐歇山顶,后抱厦为单檐歇山顶,抱厦正脊位於箭楼后檐下,顶覆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正南面设箭窗4排,每排12个;两侧面设箭窗4排,每排4个;后抱厦两侧各设箭窗1个,总计82个箭窗。内外斗拱和额枋施彩绘,抱厦进楼大门、山花板、博风板、箭窗过木及内部柱子施朱红色。整个箭楼屋顶檐角高低错落,舒展有致,建筑形象庄严硬朗,威严挺拔,美不胜收。宣武门瓮城宽75米,深83米,闸楼和瓮城门洞辟在东月墙上。瓮城内的封闭场地宽敞幽静,有煤栈和缸瓦市开在瓮城内,还有一些做买卖的小贩摊位;关帝庙位於东北角,坐北朝南。闸楼为单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外侧设箭窗2排,共12个。箭楼与闸楼在1920年之前已被拆除,瓮城於1930年被拆除。


      7楼2015-07-12 22:33
      回复

        1896,宣武门城楼西南面。楼面蒿草丛生,西侧正脊脊吻已掉,戗脊走兽基本掉光,二层木栏已破损,一看就是失修,一派颓败景象

        1900年前后,宣武门箭楼南面,护城河桥南,上斜街、香炉营路口

        1900s,宣武门城楼石匾,前清时的满汉双文,字迹已显斑驳,此匾镶在城门洞上方,已历270馀年,民国后即去掉满文重镌。

        1900s,宣武门迤东城墙护城河(明信片)

        1901,宣武门城楼东北面及东马道(城裏)

        1901,宣武门城楼南面(瓮城内),由箭楼城台上向北拍摄

        1902-1905,宣武门城门洞北侧进城的骑驴少年

        1903,宣武门箭楼南面,宣外大街。

        1908,宣武门外大街(明信片),差不多是校场口的位置

        1909,宣武门箭楼和瓮城东面(近处为铁道围墙,围墙外即绕过瓮城和箭楼的京汉铁路)。


        9楼2015-07-12 22:45
        回复

          1909,宣武门箭楼外侧的铁道(京汉铁路进城段,绕箭楼而过,终点是正阳门西车站)。

          1910,宣武门瓮城内,箭楼背面的缸瓦市

          1910年前后,宣武门箭楼南面(内城外,宣南),能看到有铁路的设施,电线杆等,画面前是护城河桥面上

          1910s,宣武门大街(城裏),民国后新修的通衢道路,由城楼上向北拍摄,远处可见西单牌楼

          1915年前后,宣武门箭楼东南侧

          1920年前后,宣武门城楼北面(城裏),宣内大街

          1920年前后,宣武门瓮城外,迤西护城河及城墙,远处可见内城西南角楼

          1921,宣武门瓮城箭楼城台上的大炮,箭楼已拆除,瓮城还是完整的(向东,远处可见正阳门)。

          1921,宣武门瓮城箭楼城台上的大炮,箭楼已拆除。向东拍摄,远处可见正阳门

          1921,宣武门瓮城闸楼门洞内(西)侧,闸楼已拆除


          10楼2015-07-12 22:48
          回复

            1921,宣武门迤东的内城南垣,在宣武门瓮城东月墙上向东拍摄,远处可见正阳门

            1930,宣武门城楼南面铁路道口,瓮城与箭楼城台已拆除,瓮城东西月墙与城墙的结合部改造成了两个墩台,右侧可见南堂的房顶。最左面的铁路小房子到1990年代初仍然健在。

            1932,宣武门城楼石匾,民国后重新书写勒石的汉匾。

            1932,宣武门城门洞外(南)侧,门洞上镶嵌着民国后新刻的汉文石匾。

            1933,宣武门城楼东南与内城南垣外侧护城河,从城墙上可看到南堂的顶端

            1933,宣武门城楼东南与内城南垣外侧,此时瓮城与箭楼已拆除。

            1936,宣武门城楼南面,原瓮城内,此时瓮城和箭楼城台已拆除。

            1940s,宣武门城楼南面(原瓮城内)。满大街跑的主要还是人力车。

            1940s,宣武门城楼西面及西马道(城裏)。

            1950,宣武门城楼北面(城裏)。


            11楼2015-07-12 2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