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战略选择:
首先,内修农战。你内修农战,曹操就不会内修农战吗?曹操当时屯田正兴【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武帝纪》】,从官渡战况来看并没有根本解决军粮问题,但是假以时日呢?个人认为休养生息对曹操的好处要远大于袁绍。难道要把曹操养肥了在打?
再看外结英雄,张绣、关陇韩马?人家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一个降曹,一个名义降曹,实则观望。这里补一句关陇韩马,有人说韩马是曹操后方的不定因素,其实韩马占据庸凉,对曹操的关中和袁绍的并州的威胁是同等的,不能单单说成是曹操的威胁。
孙策和刘表呢?孙策倒是可以争取,可惜被陈登结结实实的挡在了徐州一线,再后来意外身亡,继任者孙权更是被动荡的内部折腾的焦头烂额,实在看不出能对曹袁局势能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假以时日呢,反正208年之前是没见他动过北伐的念头。刘表呢?坐谈客耳【《郭嘉传》中郭嘉语】,也许大概可能会稍微的给曹操些压力吧...
再说奇兵扰河南的战术,这个终究也没有实施,后来也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实在是不好推测。但从常理推之,河南河北交界基本没有大城,既然是小城在防守上需要投入的兵力并不需要太多,相反进攻方则反之,当然,田丰的意思也许是抢粮食,破坏生产,但是这个方略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袁曹以黄河、济水为界。
黄河虽不比天堑长江,但对双方的阻隔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后来奇袭颜良的战斗中就可见一般,如果袁绍不是那么忌惮曹操堵住黄河渡口,掐住河北军退路,曹操的声东击西也不会进行的那么顺利【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武帝纪》】,这还是在有袁绍主力坐镇后防的情况下。试想,如果袁绍选择奇兵袭扰的战略的话,在没有后防依托的情况下,奇袭部队基本上就是找死。
这个有点儿意思,可以细分析一下:河北军袭扰河南就必须过黄河或者济水,既然是袭扰就要求部队的机动性,骑兵自然是首选,而河北军骑兵总兵力不过万人【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袁绍传》】。而作战目的是袭扰,估计也不会把全部家当都压上,估计最大兵力也不过五千,比较合理的投入兵力大概在两千到三千之间。
那么首先是渡河作战,先不说抢占渡口的难度,假设河北军能抢占渡口,顺利渡河,那么然后呢?自然是纵兵抢掠河南地,现在问题来了,渡口你守还是不守,守的话,投入多少兵力,河南是曹操的地盘,夺回渡口的难度几乎可以忽略。而不守的话呢,假若曹操封锁渡口,集中船只,那么这支袭扰部队基本上就不用考虑回河北了,直接成了瓮中之鳖,袭扰直接变成了流窜。
另外曹操手下能将如云,再加上曹操善用兵,纵观三国,在用兵方面曹操是顶级的这个基本无疑问,这个从后来的对战记录也能看出来。袭扰部队来一个被曹操灭一个也不是不可能。此消彼长,假以时日,强弱对比也许不会向田丰等推测的方向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