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笔墨觅书魂,依稀疑幻又疑真。
蹉跎流年不许恨,但得痴梦莫说人。
一个人想找的东西,往往难以找到,却还有继续找下去的劲头,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情境。找到了,要不不过如此,要不狂喜一顿后觉得没了意思,所以,一直在寻找的过程中就很好。对于书道的探求也当作如是观。自己做的一个好梦,好像很真切的,转眼又好像虚幻得无法把捉,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否确凿,要说与别人便更是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了。偶然痴人说梦,就别以为所言为真,亦别指望人家听信。

这几日在看帖、回帖时与诸师友话赶话说到学书中的一点零碎的个人愚见,稍加梳理录在这里,也供师友们指教:
本来磨的墨最好作书,只是现在都用墨汁,磨墨倒很奢侈了。用墨当浓淡枯润相得益彰,我只是不蘸水书写便觉笔滞,可见不善用笔,亦不善用墨,继续体会吧。传统欠缺甚多,自由创意匮乏,写意书道是在下的追求,但成绩甚微,尚需不断努力!
(回张忠健、董作海、@东昌墨人等兄)

老哥勉语,羞红双颊。拙未能朴,巧常伤雅。半生捉笔,满怀羞煞。每见佳作,羡愧交加。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线条虚浮浅俗,缺少内涵,尚不过关,这是书道最要命的缺陷。正自恨不知如何能够改观呢。
老实说,小弟用墨甚不得法,一边是墨,一边是水,笔下不畅则蘸水,纸上太淡则舔墨,写出来的效果也往往出乎预想,多有失控。弟虽于墨法上有追慕前人所谓浓淡枯润五色交辉的意境的欲念,然在实践体验上,迄无所得,仍不得法,尚在尝试摸索之中。(回刘廷章兄)

两位哥哥在此就墨法的探讨非常有意义,书法中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极重要的基本技法,都需要不断地修习体悟。拿笔法来说,简单机械地循一定之规来用笔久经训练是可容易做到的,而要使笔法丰富多样,灵活多变,自如随意而又形质神趣无不可观,就断非易事,须穷毕生之力修习琢磨之。凡有一定之书写规律,特征明晰,形态有常,变化有度的书作,皆便于掌握仿效,也易于依样伪造,坊间所见的名家赝品多属此类。古人早先对用墨并不特别着意,磨好墨用毛笔蘸着书写其实与用硬笔蘸着墨水书写没有二致,后来渐渐发现笔、墨、纸三者的交谈,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趣味韵致,轻重快慢、浓淡燥润间可生发出美的艺术表达效果,于是,便有了对墨法注重的自觉。中国水墨画用墨的经验亦直接为书法的墨法运用提供了支持。董其昌不嫌墨淡,王铎不怕墨涨,林散之从宾虹老得用墨之法,在同一个字的书写中枯润并见,都需要在习惯了的书写常态下有一点不一样的尝试。现在的人在书法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融入了一些现代艺术以及设计的理念,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既成之法的创新和尝试,这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期待的。生动活泼地多样化探索,总比墨守成规要好。就像古人的文物很宝贵,我们要珍爱传承,可以学习仿造,但也必须要制造今天的人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必须要发展。要用好墨与要用好笔一样,并非简单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确定固化的不易之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每一次都需要摸索尝试。这是书道的大难之处,也是书道的大美之处,诱人之处。借机理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向两位老哥学习交流。
(回刘廷章、陈丕化二兄)

我的感受:凡是需继承的地方都欠账多多,凡是要创新的地方都困难重重!学习不够,突破不够,才力不够,境界不够,唯有努力修炼,勉之哉!倚马可待者谁?看来我只能做个背着重重的壳爬葡萄树的蜗牛。陇东老白向长沙昊哥致礼。
(回长沙昊哥)

此作心手双畅,文情笔意斐然流溢而出,虽点画无不于锋颖间用心讲求,然皆自然化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临池时的舒心。
所谓写意,不是概念化地写出一般之意,而是要具体地写出心中之意、笔下之意、当时之意、文中之意。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同的,都应有其活的生命状态和气息,若无论何时写何样作品都依习惯的既定模式去如法炮制,便不是写意,而是搬字排字。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虽以文字为造型对象材料,但其所创造的艺术存在是独立于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之上的,其所表现的艺术意境与作为书写材料的文字的内容和意蕴无关。好像不管写的是什么文字书法可以另外构成一种笔墨意象出来。此种说法,我一向无法接受。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还是叫书道吧)是综合并关联着许多文化成分与元素的,它与哲学、文学、文字学、心理学以及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等其他艺术都有扯不断、理还乱的深层关系。书法的的写意与笔墨意象的生发,怎么能脱离所书写的具体的文字内容蕴涵的情思意味呢?
老兄抬举在下了。因从小爱好书法,数十年间断续学习未入堂奥,功力艺境都差之甚远,总是还没有放弃继续爱好与学习罢了。一些个人修学中的粗浅认识,时或于赏帖回帖中轻率乱说,也是随缘交流心得,抛砖引玉,以求雅教,哪里敢“指导”?
(回@己丑自知兄)
蹉跎流年不许恨,但得痴梦莫说人。
一个人想找的东西,往往难以找到,却还有继续找下去的劲头,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情境。找到了,要不不过如此,要不狂喜一顿后觉得没了意思,所以,一直在寻找的过程中就很好。对于书道的探求也当作如是观。自己做的一个好梦,好像很真切的,转眼又好像虚幻得无法把捉,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否确凿,要说与别人便更是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了。偶然痴人说梦,就别以为所言为真,亦别指望人家听信。

这几日在看帖、回帖时与诸师友话赶话说到学书中的一点零碎的个人愚见,稍加梳理录在这里,也供师友们指教:
本来磨的墨最好作书,只是现在都用墨汁,磨墨倒很奢侈了。用墨当浓淡枯润相得益彰,我只是不蘸水书写便觉笔滞,可见不善用笔,亦不善用墨,继续体会吧。传统欠缺甚多,自由创意匮乏,写意书道是在下的追求,但成绩甚微,尚需不断努力!
(回张忠健、董作海、@东昌墨人等兄)

老哥勉语,羞红双颊。拙未能朴,巧常伤雅。半生捉笔,满怀羞煞。每见佳作,羡愧交加。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线条虚浮浅俗,缺少内涵,尚不过关,这是书道最要命的缺陷。正自恨不知如何能够改观呢。
老实说,小弟用墨甚不得法,一边是墨,一边是水,笔下不畅则蘸水,纸上太淡则舔墨,写出来的效果也往往出乎预想,多有失控。弟虽于墨法上有追慕前人所谓浓淡枯润五色交辉的意境的欲念,然在实践体验上,迄无所得,仍不得法,尚在尝试摸索之中。(回刘廷章兄)

两位哥哥在此就墨法的探讨非常有意义,书法中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极重要的基本技法,都需要不断地修习体悟。拿笔法来说,简单机械地循一定之规来用笔久经训练是可容易做到的,而要使笔法丰富多样,灵活多变,自如随意而又形质神趣无不可观,就断非易事,须穷毕生之力修习琢磨之。凡有一定之书写规律,特征明晰,形态有常,变化有度的书作,皆便于掌握仿效,也易于依样伪造,坊间所见的名家赝品多属此类。古人早先对用墨并不特别着意,磨好墨用毛笔蘸着书写其实与用硬笔蘸着墨水书写没有二致,后来渐渐发现笔、墨、纸三者的交谈,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趣味韵致,轻重快慢、浓淡燥润间可生发出美的艺术表达效果,于是,便有了对墨法注重的自觉。中国水墨画用墨的经验亦直接为书法的墨法运用提供了支持。董其昌不嫌墨淡,王铎不怕墨涨,林散之从宾虹老得用墨之法,在同一个字的书写中枯润并见,都需要在习惯了的书写常态下有一点不一样的尝试。现在的人在书法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融入了一些现代艺术以及设计的理念,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既成之法的创新和尝试,这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期待的。生动活泼地多样化探索,总比墨守成规要好。就像古人的文物很宝贵,我们要珍爱传承,可以学习仿造,但也必须要制造今天的人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必须要发展。要用好墨与要用好笔一样,并非简单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确定固化的不易之法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每一次都需要摸索尝试。这是书道的大难之处,也是书道的大美之处,诱人之处。借机理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向两位老哥学习交流。
(回刘廷章、陈丕化二兄)

我的感受:凡是需继承的地方都欠账多多,凡是要创新的地方都困难重重!学习不够,突破不够,才力不够,境界不够,唯有努力修炼,勉之哉!倚马可待者谁?看来我只能做个背着重重的壳爬葡萄树的蜗牛。陇东老白向长沙昊哥致礼。
(回长沙昊哥)

此作心手双畅,文情笔意斐然流溢而出,虽点画无不于锋颖间用心讲求,然皆自然化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临池时的舒心。
所谓写意,不是概念化地写出一般之意,而是要具体地写出心中之意、笔下之意、当时之意、文中之意。每一幅作品都是不同的,都应有其活的生命状态和气息,若无论何时写何样作品都依习惯的既定模式去如法炮制,便不是写意,而是搬字排字。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虽以文字为造型对象材料,但其所创造的艺术存在是独立于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之上的,其所表现的艺术意境与作为书写材料的文字的内容和意蕴无关。好像不管写的是什么文字书法可以另外构成一种笔墨意象出来。此种说法,我一向无法接受。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还是叫书道吧)是综合并关联着许多文化成分与元素的,它与哲学、文学、文字学、心理学以及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等其他艺术都有扯不断、理还乱的深层关系。书法的的写意与笔墨意象的生发,怎么能脱离所书写的具体的文字内容蕴涵的情思意味呢?
老兄抬举在下了。因从小爱好书法,数十年间断续学习未入堂奥,功力艺境都差之甚远,总是还没有放弃继续爱好与学习罢了。一些个人修学中的粗浅认识,时或于赏帖回帖中轻率乱说,也是随缘交流心得,抛砖引玉,以求雅教,哪里敢“指导”?
(回@己丑自知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