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主要数据(1975年)
| 赤道半径(a) 6,378.160 km
| 两极半径© 6,356.755 km
| 平均半径(a2c)1/3 6,371.017 km
| 扁平率(a-c)/a 1/298.257
| 赤道周长 40,075.7 km
| 子午线周长 40,008.08 km
| 表面积 5.1007×108 km2
| 体积 1.0832×1012 km3
| 大陆的地势特征
| 山地——海拔高于500m,地形起伏大于200m的地区称为山地
| 低山 海拔500-1000m
| 中山 1000-3500m
| 高山 大于 3500m
| 平原——一般海拔小于600m,地形起伏小于50m
| 高原——海拔高于600m,表面较平坦或有一定起伏广阔地区
| 裂谷或大陆裂谷系——大陆上有一些宏伟的线状低地
| 丘陵——一般海拔在500m以下,相对高差50-200m
|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叫盆地
| 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这样的盆地称为
| 海底的地势特征
| 海岭——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地震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
| 海槽——海底的长条形洼地
| 海沟——海底的长条形洼地中较深且边坡较陡者
| 大洋盆地——约占海底面积的45%,一般深4000-5000m
| 岛屿——微型的大陆,火山岛
| 海山——大洋中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 大陆边缘——海洋边部的浅海,占海洋总面积的15.3%
| 大陆架 平均坡度仅0°07′,平均宽度50-70km
| 大陆坡 平均坡度为4.3°,平均宽度28km
| 大陆基或大陆麓 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度地带
| 地质作用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1.2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部能源所引起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1.2.1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隆起和拗陷,自然力作用下地壳产生的变形和相互移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
升降运动——是指地壳运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产生海退和海侵现象
| 赤道半径(a) 6,378.160 km
| 两极半径© 6,356.755 km
| 平均半径(a2c)1/3 6,371.017 km
| 扁平率(a-c)/a 1/298.257
| 赤道周长 40,075.7 km
| 子午线周长 40,008.08 km
| 表面积 5.1007×108 km2
| 体积 1.0832×1012 km3
| 大陆的地势特征
| 山地——海拔高于500m,地形起伏大于200m的地区称为山地
| 低山 海拔500-1000m
| 中山 1000-3500m
| 高山 大于 3500m
| 平原——一般海拔小于600m,地形起伏小于50m
| 高原——海拔高于600m,表面较平坦或有一定起伏广阔地区
| 裂谷或大陆裂谷系——大陆上有一些宏伟的线状低地
| 丘陵——一般海拔在500m以下,相对高差50-200m
|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叫盆地
| 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这样的盆地称为
| 海底的地势特征
| 海岭——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地震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
| 海槽——海底的长条形洼地
| 海沟——海底的长条形洼地中较深且边坡较陡者
| 大洋盆地——约占海底面积的45%,一般深4000-5000m
| 岛屿——微型的大陆,火山岛
| 海山——大洋中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
| 大陆边缘——海洋边部的浅海,占海洋总面积的15.3%
| 大陆架 平均坡度仅0°07′,平均宽度50-70km
| 大陆坡 平均坡度为4.3°,平均宽度28km
| 大陆基或大陆麓 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度地带
| 地质作用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1.2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部能源所引起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1.2.1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隆起和拗陷,自然力作用下地壳产生的变形和相互移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
升降运动——是指地壳运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产生海退和海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