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汉服吧 关注:84贴子:1,715

【转】正确认识道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道德?
★道教的源流是什么?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
★什么是道历?
★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道教经文是怎样分类的?
★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如何对待扶乩造作的经文?
★什么是三界?
★天有多少层?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长生不死是真的吗?
★道教是迷信吗?
★道教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道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如何?
★道教的主要戒律有哪些?
★修道一定是打坐炼内丹吗?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观里吗?
★有罪过的人可以学道修行吗?
★信仰和修行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修行?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道教有没有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
★道教经文每个人都可以念诵吗?


IP属地:河南1楼2015-05-10 19:57回复
    ★什么是道德?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 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循着道的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道,进入长生不死之圣域。
    《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道的一部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之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功满德就,才能与道合真。


    IP属地:河南6楼2015-05-10 19: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道教的源流是什么?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后乘龙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见于文字。汉时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由此道教组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道教三祖”。(此说并不代表道教内部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发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来道教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道教弟子应该明了此事。


      IP属地:河南7楼2015-05-10 19:59
      回复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立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开辟天地,化名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以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


        IP属地:河南8楼2015-05-10 19:59
        回复
          ★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吗?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天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神农、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差,不听忠臣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横行,真道不显的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老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化度愚迷,后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IP属地:河南9楼2015-05-10 19:59
          回复
            ★什么是道历?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开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天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将于此时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专用的纪年方式。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推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迄今(西元2011年)道历为4708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要减掉一年)。但在道教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是对神明上章拜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IP属地:河南10楼2015-05-10 19:59
            回复
              ★道教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地,保护人民,谓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
              此外,道教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入《道藏》中,也是道教经文的一部分。


              IP属地:河南11楼2015-05-10 20:00
              回复
                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IP属地:河南13楼2015-05-10 20: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道教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总体划分,道教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人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下降,传授《五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郁罗翘、光妙音、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二、洞天福地藏匿。道教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成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仙所藏之《太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IP属地:河南14楼2015-05-10 20:00
                  回复
                    ★什么是三界?道教三界有多种分法。有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也有以欲界、色曱界、无色曱界作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曱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曱界,是指各种欲曱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曱界,是指各种欲曱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曱界众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曱界众生则需要断除淫曱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曱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曱界比色曱界寿命福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IP属地:河南16楼2015-05-10 20:00
                    回复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蒙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曱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曱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曱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


                      IP属地:河南18楼2015-05-10 20:01
                      回复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道德经》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曱住敌方的弱点,一举制曱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教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攻击。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曱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张开嘴,让弟子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IP属地:河南25楼2015-05-10 20:02
                        回复
                          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曾说过,道教向来重视实修实证,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一步有一步的效验,没有实践效验的理论,都是空谈。道教自古重视内炼修持,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天文、地理、中医内科学、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所以,道教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需求的“科学的宗教”。


                          IP属地:河南29楼2015-05-10 20:03
                          回复
                            ★道教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道教贵生恶死,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道教一样很重视。道教一方面努力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一方面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因为死去的亡灵不是在各处游荡,就是沉沦地狱,受极大苦,仙真怜悯它们,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炼度之法,让这些亡灵不至于整日挨饿、受苦,授予天医符牒,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伤害治疗痊愈,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洗除它们身中的罪垢,送它们托化人天,超生净土。在道教斋醮当中,尤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度亡灵。在各种阴事道场中,处处体现出道教对死去的亡灵们的垂怜和关爱。所以,道教是生死并重的宗教。


                            IP属地:河南30楼2015-05-10 20: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吗?《太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人的要善良,至少没出人命。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骑马看骑驴,后边还有推车的。将心比心,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祖师有言:“单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奋修炼,则将来寿命终结,一样继续沉沦苦海,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所以心地善良,还要悟道修行,将来才能了生脱死,与道合真。


                              IP属地:河南31楼2015-05-10 2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