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吧 关注:1,410贴子:3,014
  • 8回复贴,共1

转载一篇文章,为古文尚书正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文《尚书》非“伪作”
作者:佚名 来源:国学网
【内容提要】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清华简《金滕》、《傅说之命》、《尹诰》与传世文献的相关内容,得出结论:孔安国《尚书序》所言完全可信,东晋梅赜所献并流传至今的古文《尚书》确实为孔子所整理的上古文献,非后人伪造。
【关键词】清华简;金滕;尹诰;傅说之命;孔子;古文《尚书》


IP属地:北京1楼2015-05-09 08:27回复

    清华大学所藏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清华简整理者说:《傅说之命》三篇简文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中已经出现。它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并将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①]
    清华简整理者得出清华简证明“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这一结论,并未作过具体的对比分析,未免草率。笔者认为,清华简的面世恰恰证明了传世古文《尚书》确实为孔子所整理的上古文献,非所谓“后人伪作”。


    IP属地:北京2楼2015-05-09 08:28
    回复
      2025-05-13 06:01:10
      广告

      二、《尚书·金滕》、《尚书·说命》与清华简《金滕》、《傅说之命》相关字句对比
      孔子整理《尚书》时,有的史料未收集到或直接弃用,而所采用的史料在质量上差异也非常大。从清华简已经公布的相关文献看[④],这些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文字精炼、内容清楚明白、行文流畅,若伊尹所作的清华简《尹诰》;第二类,整体上内容明确,叙事通顺,对这类史料的整理只需做少量的文字上的修改和句序的调整,若出自史官之手的清华简《金滕》(孔颖达疏:“史叙其事,乃作此篇,非周公作也”);第三类,内容驳杂,既有史实,又有史官或不知何人撰写的荒诞怪异的内容,行文上拖沓冗杂,语句颠倒错乱多有,若清华简《傅说之命》。对第三类史料,就需要大加“删述”。


      IP属地:北京4楼2015-05-09 08:29
      回复

        (表一)
        清华简《金滕》(首段)
        《尚书·金滕》(首段)
        “删述”之处
        1、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1、删“武王”2字。 2、“殷”改为“商”。 3、“三”改为“2”。 4、“不豫有疾”改为“有疾弗豫”。
        2、二公告周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删“告周公曰”4字。
        3、周公曰:“未可以戚吾先王。”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吾”改为“我”。
        4、周公乃为三坛同墠,为一坛于南方。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
        1、“周公”改为“公”。2、将清华简释文首段第9句之“为功自以代王”改为“自以为功”,接于“乃”字后。
        5、周公立焉,秉璧植珪。
        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
        1、加“北面”2字。 2、“秉璧植珪”改为“植璧秉珪”
        6、史乃册祝告先王曰:
        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
        “告先王”改为“乃告大王、王季、文王”,置于“史乃册”句前,接上文“植璧秉珪”。
        7、“尔元孙发也,遘害虐疾,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惟尔元孙发也,不若旦也,是仁若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1、“尔元孙发也”改为“惟尔元孙某”。 2、“遘害虐疾”改为“遘厉虐疾”。 3、“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改为“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据清华简释文第9句“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说于金滕之匮”,加“以旦代某之身”6字。 4,“惟尔元孙发也,不若旦也”改为“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调整句序,置于“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后。 5、“是仁若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改为“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8、命于帝廷,溥有四方,以定尔子孙于下地。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1、“命”前加“乃”字,“廷”改为“庭”。 2、“溥有四方”改为“敷佑四方”。 3、“以定尔子孙于下地”改为“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 4、加“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这句话应为据其他文献而加——笔者注)
        9、尔之许我,我则晋璧与珪。尔不许我,我乃以璧与珪归。”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说于金滕之匮。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1、“尔之许我”前加“今我即命于元龟”7字。 2、“我则晋璧与珪”改为“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3、“我乃以璧与珪归”改为“我乃屏璧与珪”。 4、加“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这句话应为据其他文献而加——笔者注) 5、“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说于金滕之匮”改为“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对比显示,清华简《金滕》和《尚书·金滕》的差异,决非所谓的“版本不同”,两者是明显的原始资料和修改后的“定稿”的关系。与史料相比,“定稿”于用字的“删削”与“转述”、句序的“调整”、语句之间的“衔接”与“过渡”,皆可谓精心为之。


        IP属地:北京5楼2015-05-09 08:30
        回复

          三、《礼记·缁衣》引文与《尚书·说命》、清华简《傅说之命》相关字句对比
          除《国语·楚语》中有与《尚书·说命》、清华简《傅说之命》有关的文字,《礼记·缁衣》中还有一段与清华简《傅说之命》相关语句相似的“引文”,这段引文亦见于《尚书·说命》。笔者认为,《礼记·缁衣》的这段引文,亦足以证明清华简《傅说之命》为《尚书·说命》之史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仍做图表形式作分析。
          (表三)
          《礼记·缁衣》的引文与《尚书·说命》原文比,只存在一字之差,即“惟甲胄起兵”与“惟甲胄起戎”;而“兵”、“戎”二字又同义,显然为有意替换。
          而以《尚书·说命》原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释文相对比,则修改后的痕迹明显:
          1、“且”字删除。
          2、“惟口起戎出羞,惟干戈作疾”改为“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3、“惟爱载病”改为“惟衣裳在笥”。
          4、“惟干戈眚厥身”改为“惟干戈省厥躬”。
          修改后的《尚书·说命》与作为史料的清华简《傅说之命》相比,意思清楚,用字准确,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综上,完全可以得出结论:《礼记·缁衣》“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引自《尚书·说命》。也就是说,《礼记·缁衣》中引自《尚书·说命》的“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一句,直接证明《尚书·说命》确为孔子整理过的上古文献,非东晋人伪造。


          IP属地:北京7楼2015-05-09 08:31
          回复

            五、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清华简《尹诰》、《傅说之命》、《金滕》的面世证明孔安国《尚书序》可信;古文《尚书》确实出自孔子之手,秦火后为孔安国自孔壁书中整理出来,至东晋时由梅赜公诸于世,惠泽华夏,流传至今。


            IP属地:北京9楼2015-05-09 08:33
            回复
              原文地址:http://www.fawan.com/gxwh/2014/09/09/091009259191.html


              IP属地:北京11楼2015-05-09 08:35
              回复
                好文章


                IP属地:北京16楼2016-01-11 14:30
                回复
                  2025-05-13 05:55:10
                  广告
                  这类文章要多读。


                  17楼2021-01-14 0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