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在国企建筑单位工作20余年,看来年纪不会太大,因为你的工龄已经出卖了你,想必你并不知道毛时代的住房情况,所谓福利就是职工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利益,事实上真正能够享受到的是极少的有特权的人而已。上海的卢湾区和徐汇区是别墅(上海人称之为花园洋房)最多最好的地方,这些房子在49年以后基本上都给南下的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女和家属们分掉了,还有一部分则分给了文化、文艺界的大腕和明星们了,老百姓是住在普通的房子里。大家都知道,石库门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能够住在石库门的市民在毛时代也是属于比较好的居住环境了,即便如此而绝大多数的人也是住在拥挤、狭小、阴暗的阁楼里,一个客堂间甚至间隔成几户,这就是被称之为“72间房客”的证实写照。更多的人是住在棚户区,且多是真正的劳动人民无产阶级。50年代,上海建造过一批连体平房的公房,那是给当时的劳模居住的,数量并不多,就是以后被称为5万户的。能够住进这样的房子的人是少之又少,因为那是上海的样板房,是当时的形象工程。后来又在曹杨新村建造了一批数量极其有限的新工房,也是给当时的劳模居住的,和普通百姓无关。60年代的闸北因为地处北火车站,是上海的门户,所以把在北站和铁路边上的蕃瓜弄药水弄的滚地龙拆除,在老旱桥一带建造了一批公房,安置了滚地龙里的居民,那是为上海撑门面的,这是当时是属于大手笔的建设,是个不断宣传和歌颂的工程,是全上海的骄傲的工程,也是全市人民羡慕不已的工程。不过那时的人们非常清楚,除了火车站那一点点地方的人有此机遇以外其他人是不可能有此机会的。从49年到90年代初,可以说上海的居住情况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虽说那时的房租只有几块钱,有的只有快把钱,可是居住面积却只有10个平方多一点点,更何况那时的工资只有36元,而且几代人都挤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这一间屋子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真正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从90年代起的旧区改造以及棚户区改造,老百姓才逐渐住上了新房、大房,几十年不变的情况才得以改观。在这个20多年里,极大多数的人改善了住房条件,这和当时的所谓福利住房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所谓的福利分房只是极少数的有特权的人才能享受,老百姓没有这个资格,而在取消了福利分房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在旧区改造的今天改变了盼望了数十年的新居愿望得以实现,比那个所谓的福利分房要现实的多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