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潮汕平原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四季如春,无论是农耕还是渔猎都是一块理想的土地,因此宋末时起自北而下逃难外移之民大量聚居,文化兼容并进,这里生活的人们,融合了古朴的儒道民风与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
人文稳定发展之余也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人口一增多,围海造田改造自然成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势所需,围海造田一方面是为增加种养面积,另一方面的的意义在于防范自然灾害,但实际到底有没有真正改造自然造福百姓,利弊参半即是难说。
最近的一次大改造在四十多年前的7.28台风之后,那是文革时期,当时最大的创举是建造了大闸桥,可以说是潮汕百姓全民出动,纯粹用最简单的工具,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这座截桥,建桥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风防涝,桥建成之后练江源头渐渐变成淡水,这么多年来确实也没有一个大台风可以和几十年前的7.28台风比,基本上能做到了防涝,但是也因此使一些半咸淡水的循游鱼类直接消失,比如练江从前最多的白海豚,黑海豚。而近三十年来练江由于截流造成源头的污染,对海门井都两镇的损失却实难于衡量。
这些内容与本文与说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可以做为一个引子。
说的是我所知道的古埕与坑东二村的咸水池塘,咸水井。
水窟仔位于古埕村北门寨之旁,是一口非常深的小池塘,据说当时大闸桥建成之后,练江外周水域逐渐干涸,未干涸的也渐变成淡水,唯有水窟仔于练江之旁,成了一口孤立于练江之外民居群中的咸水小池塘,据以前的老辈说水窟仔水深有二三十米,而其表面积却只有百多平方。由于池水较深,里面的咸水淡化发生也晚,就在二十来年前依旧还是咸水,而里面生活着各种咸水贝壳,和咸水鱼类。这使我联想到了贝加尔湖,神秘而传奇,据说水窟仔是村里的风水眼,不会干涸,也不能干涸,近些年水窟仔池水大慨已经全然淡化,却依旧神秘。
而位于练江边北门的另一口古井即更加神奇,在古井未填之时,也就大慨十多年前,人们还经常在井里捉到簿壳,而当时井水早已全然是淡水。而且井水非常甘甜,至于那口古井建于何时即无从知晓,有说百多年前,有说几百年前的,而之前挖的这口井是由咸水淡化的,还是直接就是淡水已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簿壳一般是浅海的产物,纵然能在淡水养活一段时间,大慨也不适合淡水养殖吧,何况那是野生的,这也算是一种奇怪现像。
我跟坑东村的妻子说起这些时,她居然不以为然,她说坑东村的几口老井也产淡水簿壳,而且坑东村在十多年前还有几个咸水池塘,咸水池塘里同样生存着浅海鱼和一些只有海里才有的贝壳,而更加奇怪的是那些古井,竟有的是纯咸水的,淡水的产簿壳,咸水井也产簿壳,咸水井里还有一些浅海鱼,咸水虾和咸水蟹,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井里居然有海鱼生存,而且不算是奇怪现象。为了考证妻子说的这些,我专门问了村中一些老辈,他们也证实了这些怪事。
总想起坑东村旁洋田的那几口几平方大却深不见底的圆水塘,或者可以称为大古井,里面曾经生活的海底生物,那究竟会不会像是玛雅的古井连通着大海洋,那情形就像电影【少年派】中那个无人的荒岛神秘小圆水塘。只是现在环境已经截然不同,呆板的建筑剥夺了人们的好奇。
而曾经是连接着海水的古埕大池,据说还有大片的红树林,各种稀奇古怪的动植物,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现在却早已沦为堆放垃圾的化粪池,那是多么的可惜,纵然那些传说不真实,大自然赋于的美丽也可以想像是多么的诗意,早已消失了我们百姓真正的乡村。始终相信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过错,终有一天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可能通过破坏自然来适应自己,但那样并不会使人类过得安心,而是更应该让自己适应自然,融入自然中,改造只是一时一局,融合才是硬道理,我想到了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这大慨是我落后于时代,而不思进取的安逸。小国寡民,安居乐业却有何不可?
人文稳定发展之余也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人口一增多,围海造田改造自然成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势所需,围海造田一方面是为增加种养面积,另一方面的的意义在于防范自然灾害,但实际到底有没有真正改造自然造福百姓,利弊参半即是难说。
最近的一次大改造在四十多年前的7.28台风之后,那是文革时期,当时最大的创举是建造了大闸桥,可以说是潮汕百姓全民出动,纯粹用最简单的工具,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这座截桥,建桥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风防涝,桥建成之后练江源头渐渐变成淡水,这么多年来确实也没有一个大台风可以和几十年前的7.28台风比,基本上能做到了防涝,但是也因此使一些半咸淡水的循游鱼类直接消失,比如练江从前最多的白海豚,黑海豚。而近三十年来练江由于截流造成源头的污染,对海门井都两镇的损失却实难于衡量。
这些内容与本文与说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可以做为一个引子。
说的是我所知道的古埕与坑东二村的咸水池塘,咸水井。
水窟仔位于古埕村北门寨之旁,是一口非常深的小池塘,据说当时大闸桥建成之后,练江外周水域逐渐干涸,未干涸的也渐变成淡水,唯有水窟仔于练江之旁,成了一口孤立于练江之外民居群中的咸水小池塘,据以前的老辈说水窟仔水深有二三十米,而其表面积却只有百多平方。由于池水较深,里面的咸水淡化发生也晚,就在二十来年前依旧还是咸水,而里面生活着各种咸水贝壳,和咸水鱼类。这使我联想到了贝加尔湖,神秘而传奇,据说水窟仔是村里的风水眼,不会干涸,也不能干涸,近些年水窟仔池水大慨已经全然淡化,却依旧神秘。
而位于练江边北门的另一口古井即更加神奇,在古井未填之时,也就大慨十多年前,人们还经常在井里捉到簿壳,而当时井水早已全然是淡水。而且井水非常甘甜,至于那口古井建于何时即无从知晓,有说百多年前,有说几百年前的,而之前挖的这口井是由咸水淡化的,还是直接就是淡水已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簿壳一般是浅海的产物,纵然能在淡水养活一段时间,大慨也不适合淡水养殖吧,何况那是野生的,这也算是一种奇怪现像。
我跟坑东村的妻子说起这些时,她居然不以为然,她说坑东村的几口老井也产淡水簿壳,而且坑东村在十多年前还有几个咸水池塘,咸水池塘里同样生存着浅海鱼和一些只有海里才有的贝壳,而更加奇怪的是那些古井,竟有的是纯咸水的,淡水的产簿壳,咸水井也产簿壳,咸水井里还有一些浅海鱼,咸水虾和咸水蟹,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井里居然有海鱼生存,而且不算是奇怪现象。为了考证妻子说的这些,我专门问了村中一些老辈,他们也证实了这些怪事。
总想起坑东村旁洋田的那几口几平方大却深不见底的圆水塘,或者可以称为大古井,里面曾经生活的海底生物,那究竟会不会像是玛雅的古井连通着大海洋,那情形就像电影【少年派】中那个无人的荒岛神秘小圆水塘。只是现在环境已经截然不同,呆板的建筑剥夺了人们的好奇。
而曾经是连接着海水的古埕大池,据说还有大片的红树林,各种稀奇古怪的动植物,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现在却早已沦为堆放垃圾的化粪池,那是多么的可惜,纵然那些传说不真实,大自然赋于的美丽也可以想像是多么的诗意,早已消失了我们百姓真正的乡村。始终相信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过错,终有一天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可能通过破坏自然来适应自己,但那样并不会使人类过得安心,而是更应该让自己适应自然,融入自然中,改造只是一时一局,融合才是硬道理,我想到了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这大慨是我落后于时代,而不思进取的安逸。小国寡民,安居乐业却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