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诡计。它在推理小说中有多重要,决不是必要的,却是哪一部杰作都离不开它。
最简单的,很多人说《金田一》的推理胜过《柯南》,在我看来不如说成是《金》的诡计高于《柯》。《金》的案件大多是孤岛密室,连续杀人(没看不好评价),无论其中的推理是不是真的精彩,单从气氛外观上也略胜一筹了。
但总不能把所有的案件都写成不可能犯罪(不现实也没必要),诡计不仅是模式,对于诡计的挖掘可以更深更远。先讲三种,叙述技巧,谜团设置,诡计组合。
一、叙述技巧,太多了,挑重点的说。
(一)线索的处理
隐藏线索,不符公平性原则的不说,在给出全部线索的前提下,对线索的处理在不同层次的推理小说中差距明显。这在卡尔的文中,有极其精辟的论述。
有的,口才上取胜,线索埋得太深,一闪而过。真相大白之后读者依然一头雾水,对弥散于千言万语中“应该”读到的一句两句毫无印象,侦探最后的总结只能用“痛苦”来形容。
有的,线索被列出,最后的推理与其对应,清晰明了,逻辑缜密,并无破绽。不乏精彩,却还不能抓住那些“身手老道”的读者的心。
有的,一堆线索,各种各样的证据,巧妙地连接,散布于文中,以至于即便是精于此道的读者也会上当,直到惊讶的结局揭开之后,才突然看清整个构思。
读过黄金时期大师作品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触,他们把线索放在手中把玩着,强调着。“没有哪句对话是因为听上去神秘才包含进书中,或者因为它让人物像是罪犯,或者仅仅是用这些字填补空间。”最终的结局揭晓,侦探所强调的每一幕都能浮现在脑中,你会发现,无数线索都曾经在你身边打转,你却偏偏视而不见。
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他们凌驾于你的心理之上,控制着你的思维,最后把你骗得一塌糊涂,而你只有带着赞赏的诅咒合上书,期待下一部杰作。
《柯南》恐怕要被归为第二类了,他线索清晰但还不能做到巧妙,一个案件,按照常规的思路,看不完全,也能猜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或者更多,最后的结局只是基于现有思考的补充却做不到逆转,于是就促成了推理的平淡。
某些案件则有了更大的缺陷:矛盾的单一及随之而来的证据的模糊。把整个推理构建在“一条”线索或者“一处”事实。这在短篇谜题或许有情可原,但相对构架完整的推理,推理过程过于简单,剩下的时间则用冗长的调查询问来填补,这样的处理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平淡,甚至是不满了。一场优秀(能抓住人心)的推理,绝不会只是基于一点的侦破。
(二)误导
传说中的“红鲱鱼”,推理小说创作的高端技巧。思维定势,心理盲区,甚至是叙述性诡计,所谓“意想不到”的结局有一部分就是源于这里。
读阿加莎的小说会有较深的感触,经典的比如《罗杰疑案》,文中的每一个嫌疑犯都对侦探撒了谎,逐个怀疑到逐个排除,凶手应该理所当然地呈现了,可你依然一头雾水。直到翻开第二十五章,波洛的每一句话都足够震撼,飞快的阅读中整个思维被逆转,真相大白之时,除了惊叹就只有对作者的无限崇敬。
《柯南》中这个诡计比较明显的运用,是对主线问题的解答,比如朱蒂贝尔摩得的身份问题。其关键在于作者了熟于心的完整情节中,挑出哪些部分,用怎样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既能为后文的解释留空间又足以引导读者的思维至错误的方向。很明显,作者挑取了朱蒂新出(贝尔摩得)同时在场时大肆渲染组织的气息,展示朱蒂的行动时隐藏背景(照片问题等),将两人仅有的共同一面无限放大(那句名言),而最终我们“断章取义”的同时便落入了陷阱。把这些情节挑出来组合到一起,会是一篇不错的悬疑,但过于追求意外性也让整个推理证据不足,基石脆弱。
对于误导的另一个运用在钢琴奏鸣曲事件中比较明显,与死者及涉案人员无关的女医生,一开始就和侦探们在一起并做着验尸的工作,却偏偏是凶手。最后,“误导”成分不但有了完美的解答,而且融入了整个诡计框架之中。加之气氛的渲染和感人的场景,这部脱离主线或“稀缺”人物的特别篇依然显得精彩,在案件推理上做得十分成功。
可是这样的案件,比之500多集的数量,会不会少了点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