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汉典吧 关注:5贴子:321

沈老师说《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7章,天道人欲第一段(二)“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是指人类自我心。
“守之”:守住的意思,守住大道。
大道的特性:低调、纯真、诚信、公平、正义、无私、无争、无为、慈悲、精进。
人们如果能够守住大道之性,按照大道顺其自然无为,能够拥有大道的“无为朴性”。倡导“人人真朴”、人人上德、人人无为”。社会自然淳朴安定,人民自然平安幸福。社会自然和谐安平泰。那么万事万物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化。


1楼2015-04-10 17:12回复
    37章 天道人欲 第二段“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运营,经营,管理的意思。
    “欲”:贬义词,是贪欲的意思。
    “镇”:镇住,制止的意思。
    “无名”:无为的意思。
    在运营或管理中出现贪欲现象:1、国家混乱,人民遭殃。2、企业受损,人心不稳。3、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在此同时,只有用无为之道来引导,用“无为”的朴性来制止“贪欲”,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
    生活中:坚持学用道德经就能够增加智慧,增加正能量,就能控制负能量(贪欲),就能达到无为之朴。


    2楼2015-04-10 17: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拿破仑一生转战南北,心机算尽,用许多常人料想不到的方法征服了一个个国家。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死在了常规思维上,如果他用作战方法思考一下象棋解除寂寞之外的用意,很可能就会发现象棋中巨大的秘密。
      也许我们得推断根本就是错误的,拿破仑的失败并不在于他没有使用超常的思维来对待这副象棋。其实,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要逃跑。如果他想到了,即使没有这副象棋,心计万千的拿破仑同样可以有别的方法。


      4楼2015-04-10 17:12
      回复
        分享:“知足常乐”〈一〉
        如果大家都懂得“知足”做到“知足”,那么社会就会安宁、和谐,从而人人讲文明,讲贡献,讲道德,就自然会按照大道的自然规律处事、行事。
        当然,“知足”是有两个前提的:一是“知足”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自身或家庭在生活上至少没有生存担忧的基础上,这才有资格谈“知足”。而不是有上顿没下顿,过一天是一天、对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这样的状况下谈“知足”;二是年轻人,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哪怕他的家庭是中产阶级或大资产阶级也不具备谈“知足”这个话题。因为在他身上肩负着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他需要有奋斗和努力的精神,而不是做父母的寄生虫,他们是不可以知足的。当然,中产阶层和大资产的父母要拥有一种“无为而治”、“功成身退”的朴实之心,给年轻人提供平台,让年轻人有锻炼、提升、成长的机会,而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力。只有一代胜过一代,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生机,才会不断进步。


        5楼2015-04-10 17:13
        回复
          知足常乐(二)“知足”与“追求”
          在有些人看起来,人都没有知足,只有没完没了的追求,为此:“有钱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叫娘”等拜金思想变得根深蒂固。所以一些人在人生中不断的追求工作、事业和赚钱,甚至不管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也不管自己的身体,一味的追求金钱和名利,永不知足。
          我们浙江均瑶集团原董事长王均瑶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38岁因癌症而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事例似乎真是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的意思。正如老子(道德经)在第50章摄生之道中讲到的那样:“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该怎么理解这话呢?就是说“你明明是长寿的命,由于你的不重视、不珍惜、不养生而导致你短命了”。
          因此,我们要牢记老子的话,“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要懂得知足和珍惜,而不要过份过度无节制的追求。


          6楼2015-04-10 17:13
          回复
            今天分享38章,功德标准第一段(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德之人积德行善:不图回报,无私,无为,从不认为自己在积德,也从来不挂在嘴上,默默无闻,不张扬,因此有德,而且是大德。
            一个人从起床就在积德,而好些人可能在失德,也有些人可能是无德。“烧饭、做菜、洗衣服也是德,如果你用自己的心和带着满满的爱去做这些事情,同样是最高的叫“上德”。凡用心用爱去做的善事好事,都是“无私之德”,“大公之德”,“上德之德”。都会存入“公德银行”帐户。
            上德之人常常把“德”运用在语言中,运用在活动中,运用在朋友圈中,运用在生活中,运用在工作中,运用在实际行动中,“德”无处不在,“德”行天下……
            上德之人的积德行善是无私无为,所以他非常快乐!非常享受!也非常幸福!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5-04-15 20:25
            回复
              今曰分享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2)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是指朋友间非常大义,非常义气,也是一种德:它属于“中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义"之人仗义、地道、义气,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帮助一个人或做企业,都是有为的。
              生活中,人不是万能,通过你的智慧,帮助朋友或他人解决原本他办不到或办不好的事,从中收取合理的报酬~称之为“上义”。
              我们做企业的,目标明确,为公司创造效益合情合理,不仅将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还帮助社会解决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安定),而且为国家贡献了税收。为此,这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4-18 13:14
              回复
                今日分享: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3)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上礼":是指有礼、礼貌、礼仪,也是一种德:是“小德"。
                “为之”:有目的。
                “莫之应”:就是“回报”,而且要马上,不回报不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礼”之人以礼施德,目标明确。
                社会生活中:艺人“打金匠"用自己的手艺,帮助人们把金子打造成你生活中所需要的工艺品,使你锦上添花带来美的享受。
                “歌唱家”他用自已独特的嗓音和自己对歌唱事业的热爱,唱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唱出了心声,给人们带来欢乐、幸福。
                这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5-04-20 07: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今日分享第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五)“则攘臂而扔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社会上有一种人,当他帮助别人做了好事或者对人有善举后,见对方没有感觉,甚至一点反应都没有,更谈不上感激或表示什么的。他会为此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甚至想伸出拳头去威吓或责问被他帮助的人。
                  现实生活f中确实会有这样的人,当他替别人做了事之后,不见别人的反应动静时,就马上恶言恶语、出口争执,甚至拔拳相向,态度180度大转变,以至于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落得由公安或司法机关来处理解决。这种“则攘臂而扔之”的表现会把他当初做善事的初衷导向反面的结果。
                  明天继续分享道德经之38章“功德标准”。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5-04-20 07:23
                  回复
                    今日分享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五)“故失道而后德”
                    传统文化所说的“道、德、仁、义、礼”是告诉人做人的准则和要求,也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是自然无为,道是滋养万物生长,但从不主宰万物,为此:道是五行之尊。人世间,虽然不是人人与道有缘,但是,当人们在失道之后,千方百计要把握“德”的真理,因为“德”是人人向往,人人追求的一种美德。“德”可以改变你的六千亿兆子民走上健康之路。“德"能够养寿,能够补寿。“德”能够滋养你家庭幸福、和睦。“德”能使社会安定、和谐,“德行天下”。
                    为此,我们没有抓住“道”,可千万不能失弃“德”。钱不是万能,德才是通天大理。倡导人们“人人讲德,人人有德,人人积德。“小钱靠努力,大钱靠积德”,积德可以承载一切,积德的力量比聪明的大脑要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为此,“德”才是真正的万能。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5-04-21 07:39
                    回复
                      今曰分享第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七)
                      “失仁而后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在失弃“仁”之后不可以放弃“义”。
                      其实,每个人的起点和对事业的追求是不同的,这跟人的家庭背景、文化、周围圈子,以及自己的念头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因素其实决定了他的人生旅程。因此,当他认为自己失弃了“仁”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自己必须要抓住“义”,来作为自己为人“仗义”、“义气"的衡量标准。
                      “义”:虽然目的明确,有义有为,但也是一种德,他是属于“中德"。
                      比如,我们做企业,目的是为了创造效益,在完成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产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帮助地方、社会解决剩余劳动力,以至于带来社会和谐、安定,还为国家创造了税收。所以也是一种“德”。
                      明天继续分享道德经之“功德标准”、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5-04-23 08:54
                      回复
                        今曰分享第38章:“功德标准”第二段(八)“失义而后礼"
                        这句话的原意是在失弃“义"的时候一定要守住“礼"。
                        如果人人做到彬彬有礼,那整个社会安宁、祥和、安康,这也很不错。至少“礼”也是德,虽说小德,也是“礼义之德”。
                        在曰常生活中,上下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互相交流、走动,“礼尚往来”,看到邻居有困难去帮忙,甚至解决问题,都是一个人情理之中的事,为此,就比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贫困学生就读,为困难家庭捐点小钱,都是传统美德,“礼义之德"。
                        明天继续分享道德经之“功德标准”。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4-24 14:10
                        回复
                          今曰分享:第44章“知足不辱”第一段(二)
                          “身与货孰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和财货哪个更重要?
                          这个话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金钱是生命的稻草,离开了金钱寸步难行,因此:金钱是生活的基础也是生活的保障。
                          年轻人以事业为重,努力赚钱,养家糊口,从而体现了一种责任和价值。
                          二,中年人二则并重,既要有钱,更要有身体。
                          三,社会上往往有许多对金钱永不满足的人,只顾事业、只顾赚钱,却不关心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
                          为此,知足的人是富有的,知止的人是有福的,“身与货都重要"。


                          来自手机贴吧25楼2015-05-03 07:59
                          回复
                            今日分享:第44章节 知足不辱 第二段(二)“多藏必厚亡”
                            “多藏”:是指收藏,过多,过分,贪念。
                            这句话跟前半句“甚爱必大费”是一个意思,只是后果更严重。
                            一个人的“命”是老天指定的,一个人的“运”这是靠自己把握的,因此说:过多的贪,过多的藏只会给你灾难,应适可而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我们嘉兴秀洲区油车港镇有位企业家叫李再兴,非常的聪明,能干,赚了不少钱,也真是过分的贪,藏,而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不到五十岁因癌症离开了人世。真的“多藏必厚亡”。
                            各位家人:先人用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要关爱和珍惜生命。只有生命才是无价之宝,才是我们革命的本钱……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5-05-04 11: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今日分享:地44章 知足不辱 第三段“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故”:所以。
                              “辱”:耻辱。
                              “止”:适可,适度。
                              “殆”:危险。
                              这句话的意思:告诫人们要知道和懂得知足,适度并适可而止知才能平安长久。
                              生活中有道之人是重视名利, 更懂得知足和注重养身的,他们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能长久”。
                              为此,我们要认真了解和真正掌握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各位家人:知足的人,朴实,简单,知足的人是感恩的人。知足的人是有境界的人,知足的人一定是积德行善的人。
                              为此:知足是幸福而不是耻辱。知止没有危险,带来的是无限光明,是天长地久……


                              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5-05-05 0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