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政府驻验收镇原名长寿、同宾
唐虞三代为息慎地
夏周为肃慎(亦曰稷慎)
汉普为挹娄地
北魏为勿吉地
隋唐迄五代属靺鞨,后属渤海上京
辽初属渤海,后属女真的辖境
今为上京会宁府东境
元为合府,硕达勒达的属境
明为努儿干都司窝集部的西北境、费光图河卫的东境
清初属窝集部西境,后属阿拉楚哈。
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滨州厅,同时设分防巡检,驻烧锅甸
光绪二十三年(1897)筑城
光绪二十八年于长寿山地方设长寿县,(一说二十九年设置,实际上,二十八年设置,二十九年正式批准)。仍归属滨州厅管辖。
宣统元年(1909年)滨州厅升为府
民国三年(1914年)因长寿县与四川省名相同,故更名为同宾,以其原属滨州厅,取其会同之意,命名同宾县,划属吉林省滨江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同时县农会以“同宾”地名为本县地理上没有确切关系,建议呈请更“延寿”做为地名,从此改“同宾”为“延寿”,仍属吉林省,为二等县。
满洲国大同源年(1932年)为吉林省的乙类公
康的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乐北划为十四省,延寿县划属滨江省。在此后的历次行政改革中,本县均隶属滨江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省合并为九省,延寿县划属松江省。
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
延寿地名是以此地较著名的蚂蜒河( 满语为“肘子”之意)和长寿山而得名。取蚂蜒河和长寿山名一字,即蚂蜒河之“蜒”字。长寿山之“寿”字,组成地名“延寿”。
唐虞三代为息慎地
夏周为肃慎(亦曰稷慎)
汉普为挹娄地
北魏为勿吉地
隋唐迄五代属靺鞨,后属渤海上京
辽初属渤海,后属女真的辖境
今为上京会宁府东境
元为合府,硕达勒达的属境
明为努儿干都司窝集部的西北境、费光图河卫的东境
清初属窝集部西境,后属阿拉楚哈。
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滨州厅,同时设分防巡检,驻烧锅甸
光绪二十三年(1897)筑城
光绪二十八年于长寿山地方设长寿县,(一说二十九年设置,实际上,二十八年设置,二十九年正式批准)。仍归属滨州厅管辖。
宣统元年(1909年)滨州厅升为府
民国三年(1914年)因长寿县与四川省名相同,故更名为同宾,以其原属滨州厅,取其会同之意,命名同宾县,划属吉林省滨江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同时县农会以“同宾”地名为本县地理上没有确切关系,建议呈请更“延寿”做为地名,从此改“同宾”为“延寿”,仍属吉林省,为二等县。
满洲国大同源年(1932年)为吉林省的乙类公
康的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乐北划为十四省,延寿县划属滨江省。在此后的历次行政改革中,本县均隶属滨江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省合并为九省,延寿县划属松江省。
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
延寿地名是以此地较著名的蚂蜒河( 满语为“肘子”之意)和长寿山而得名。取蚂蜒河和长寿山名一字,即蚂蜒河之“蜒”字。长寿山之“寿”字,组成地名“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