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吧 关注:31,711贴子:1,824,883
  • 8回复贴,共1

【兼资文武○论】转《氐羌种姓文化及其与秦汉魏晋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神与天使之战镇楼


IP属地:广东1楼2015-04-04 11:02回复
    国立中正大学学报
    人文分册
    民84,第六卷 第一期,页159-209
    氐羌种姓文化及其与秦汉魏晋的关系雷家骥
    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
    中华民国台湾省嘉义县
    提要
    氐、羌在五胡之乱时期曾先后建立过多个政权,现今氐族已消失于历史舞台,羌族存者不过十余万人。作为中国中古政治上的活跃民族,历史文献与地下史料存留下来者皆不多,用以研究其在华建国统治已感窘困,至于了解其原有文化更见困难。然而,欲了解氐、羌之统治问题,却不得不先研究其原本面貌。从其种姓文化、原居地与迁徙地,及其与中国不同时期各阶段性的关系,始可知其较原始的状态,变迁的情况,与及汉化的趋向,斯然后可据以进一步探讨其建国与统治的种种问题。此为本文所由作的原因。


    IP属地:广东3楼2015-04-04 11:16
    回复
      壹、前言
      《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此下殷周文献,往往有氐羌连称之辞,是知氐、羌二族在上古应有一定的关系,而又皆与中国密切,较匈奴、东胡更为悠久;但是,他们汉化的脚步与程度,为何落后于匈奴和东胡?而且氐、羌入塞居中国内地亦远较匈奴和东胡为早,然而五胡政权为何却不是由他们率先建立?他们的种族文化究竟发展如何,与秦汉魏晋的关系进展如何?此种种问题,即是本文所欲探究的中心。
      笔者曾经分就匈奴、羯胡、慕容鲜卑发表过一系列文章,(注一)主要是欲讨论他们汉化、起事与统治诸问题。笔者对氐、羌此类问题同样有兴趣,只是若不先解决上述疑惑,则显然难以探讨下去;若勉强为之,深度也不会大。因此,这里欲以秦汉魏晋时期的氐羌为主体,一索其究竟。
      有关中古氐羌的重要考古甚少,历史文献也不多,主要见于汉晋南北朝诸正史。大抵上,先秦视氐、羌为西戎,秦汉以降,则将氐族视为西南夷,羌族则划为西戎或西夷,因此《史记》及两《汉书》之〈西南夷传〉实为对氐的基本史料,而由于东汉「羌患」严重,故《后汉书·西羌传》更作专篇以载述之。上述三正史诸列传,对氐、羌往往亦有散漫的记叙,魏、晋二史尤其为然。至于(曹)魏人鱼豢之《魏略·西戎传》,被裴松之收入于《三国志》卷三○作注,对氐族有较完整记载,可补三史之不足,弥称珍贵。南北朝诸史中,《宋书》有〈氐胡列传〉,大抵为北《魏书》以下所本;后者另有宕昌羌、邓至羌等传,述两晋南北朝早期间事,大抵又为此下诸正史所本,只有《陈书》及《北齐书》对氐、羌全无所述。
      氐、羌曾经分别建立过前、后二秦政权,但前秦苻坚对其国史曾有焚史之举,使史事十不留一。(注二)《史通·古今正史》称秦亡后,有裴景仁等相继追修,今亦亡佚。(注三 )《晋书》二秦载记多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而成,但叙氐、羌先世历史文化甚略,不足以考论中古氐羌。
      氐族与羌族的主体已融入中国,现今仍存者不过十余万人,与汉晋时声势不可同日而语。近人马长寿曾走赴其地调查研究,撰有《氐与羌》遗稿,洵为力作。不过其书接近通论性,未能解答笔者上述之疑惑,故本文仍有进行之必要。


      IP属地:广东4楼2015-04-04 11:16
      回复
        买一楼,送二楼!
        什么是“最后一栋?”:http://fang.siyongad.com/gd/201502/junhua/form.htm



        6楼2015-04-04 11:21
        回复

          上古及中古虽然常将氐、羌连称,但是两族的部落文化显然有很大差异,《后汉书·西羌传》云: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以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堪耐寒苦,……性坚刚勇猛……。
          此段记载主要指河关之西南羌地的概况。此地区主要为高山山地及高原山地地区,一般海拔高度在二千五百公尺至四千五百公尺之间,山峰常年积雪,无霜期短,降雨量小,因而地少五谷,而以游牧为业,养成羌人堪耐寒苦的性格。
          这地区自然条件虽然如此,但也并非就表示羌人全无农业,在地势较低的山谷和盆地,往往也有农耕作业。羌族最早的农业纪录殆以无弋爰剑为首,他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曾为秦人所执,以为奴隶,可能是农奴,故逃至三河间,被「诸羌」推以为豪。前引〈西羌传〉谓「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甚后世世为豪」。爰剑被人称为无弋,也就应是农奴的意思,河湟诸羌原为山地狩猎民族,因爰剑教以田畜,乃开始从事田作与畜牧,遂迳以「无弋」称呼此从事新兴产业的新部落。可证此时以降,黄河、湟水两谷地以「无弋」为核心的羌人,已发展至有农业与畜牧业了。
          笔者无意说爰剑以后诸羌已普遍农业化了,根据南北朝宕昌、邓至与党项诸羌的记载,这些在武都、阴平以西,至赐支河首之间,现今青康高原区域的种羌,大体上仍过著游牧生活,而无农业之纪录。由于羌族分布远较氐族为广,高原与山地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亦颇有差异,故川西、藏东、河首之间一带种羌,殆一直保持其畜牧的生活。只有以无弋为核心的种落集团,始进入了田畜的文化,并且随著其种落的繁衍分布,由河湟谷地向西发展至青海高原北部的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注二三)再过去的婼羌就「随畜遂水草,不田作」了。
          氐族「嫁娶有似羌」,种羌是以较原始的氏族血缘为纽带,行烝报婚的,只有吐谷浑所属贫穷地区见有抢婚方式。(注二四)种羌「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此则与氐「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的制度不同。无弋集团以优势生产方式结合羌人,较其它诸羌富裕当可想而知,因而其子孙乃有财力实行多妻制,致使种落繁衍成一百五十种之多。正因爰剑集团有生产与婚姻的优势,所以其子孙种落经常有抗汉的能力,例如〈西羌传〉记载在东汉章、和时代(公元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爰剑裔落迷唐,与汉争峙于于黄河大、小榆谷(约今青海贵德县附近)之间,最后麦作被收,牛马羊被虏,撤至赐支河首,依发羌而居。此地暂无羌寇,据隃麋相曹凤上言云:
          自建武以来,其犯法者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诸种易以非,难以攻伐。南得锺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青海湖)鱼盐之利,缘山滨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恃其权勇,招诱羌、胡。
          按爰剑十三世孙之一为烧当,因强大而以为种号,迷唐即其裔种(爰剑十九世孙)之一。〈西羌传〉末谓锺存种也是爰剑一百五十种之一,胜兵十余万。是则迷唐种落居大、小榆谷以至西海之地,以其田畜优势生产力雄视诸种,并结集以抗汉。迷唐既撤至河首,曹凤乃上言请于其地广设屯田,后至「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窃疑此三十四部屯田,殆皆因循迷唐原来田畜之基础,而非新开垦者。


          IP属地:广东12楼2015-04-04 11:26
          回复

            王莽败亡时,众羌还据西海郡,并攻金城、陇西。隗嚣慰纳之,并征发其众以与光武相拒。诸羌在凉州有羌屯及征兵之纪录,此应即前引匈奴使所谓「羌人为汉事苦」之事,表示西汉内附羌人除了依本俗田畜生活外,尚有被征用以屯田及战斗的义务,这种情况在东汉也是常见的。及至公元三三年(光帝建武九年)隗嚣死后,班彪建议重置护羌校尉,〈西羌传〉载其上言云:
            「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旧制……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若。又数遣使驿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光武从之。
            由此可见护羌校尉的护理和军事任务是相当明显的,并附有透过塞外羌夷收集国外情报的任务。此点与氐族情况不同,故东汉武都郡虽划入凉州,显然氐人仍不属于校尉的监护范围。
            凉部动乱主要因素之一,在羌是生存空间的返还,在汉是国防安全的确立。另一重要因素即是班彪所称的将吏守宰,以至黠人的侵渔。根据《汉书·地理志》秦地条记述,关陇河西的人文风气是有差异的:
            河西地区被移来的人民多是各地习俗颇殊的问题户,所谓「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誖逆亡道,家属徙焉」,王莽以西海郡为犯人集中地,只有益增当地人文社会的复杂性。
            陇右及三辅北部的山西地区,则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秦汉以来名将辈出,所谓「山西出将」是也。(注五四)他们对羌事动辄以武力解决,前述李广、义渠安国等人即是其例,东汉主持对羌征战者亦多此区人物。
            三辅地区则是大官、钜富及豪桀并兼之家的历来徙置区,「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h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
            如此的社会风气及人文结构,对诸羌与汉人杂处显然是不利的。东汉羌乱常从西海、金城、陇西诸郡起,战败降羌颇被逼东徙至天水、安定及三辅等地;连同自愿内附东徙诸羌,两汉有明确记载者起码有六次。三辅北部诸郡如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原皆旧有羌种,殆为东汉以前已隶属匈奴,而随之内附的部落。降至二世纪前期,东徙的新、旧诸羌乃有「东羌」之称。大体以陇山为界,其西之种落为西羌,其东徙置区之新、旧种落为东羌,而东羌且有一部分徙入河东(注五五,并参表一及图二、图三)。关陇人文风气既然如此,故上述班彪之言,及〈西羌传〉所谓「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役,积以愁怨」的情况,当然可想而知。
            诸羌竟受小吏黠民如此侵夺役使,如果守宰能举职行法,理当可以禁止;不过东汉时诸羌屡屡起事,在朝廷以至边吏眼中,已是一种「羌患」,最后竟至如段熲等力主实行剿绝政策,他们如何尚能平等合理对待诸羌?
            再者,诸羌因地理、天候之条件,彼起此落对抗汉朝,也因此条件而不能统一,而且因隔阂至种落间自相仇杀,故容易被汉朝收买分化,前引赵充国、义渠安国之例即可见知,东汉此类例子在〈西羌传〉中更常见。这种组织力与民族性,殆难引起汉朝对他们的尊重;甚至降至北朝,杨素尚鄙视羌人甚于鲜卑,《隋书·萧琮传》可以为证。
            东汉对羌豪也有王侯君长的封拜,前面第四节引〈西羌传〉,说光武封广汉塞外白马种豪楼登为「归义君长」,和帝封蜀郡徼外大牂夷种豪造头为「邑君长」,这是对内属塞外种羌的封拜。因战事不利而降的,如一一五年(安帝元初二年)封率七千家来降的号多以「侯印绶」,一二二年(安帝延光元年)封率三千余户来降的麻奴以「金印紫绶」,可能皆是羌侯之类名号。至于被分化而为汉执行刺杀任务之例,则仅见一次,即二世纪初先零别种滇零以北地郡为中心起事,自称「天子」,向西沿汉阳、陇西经略至武都,向东经上郡、西河、河东进逼至河内,声势庞大,战事延绵十余年,汉军费用二百四十余亿。汉朝为了早日终战,故悬赏刺杀。当阗种榆鬼因刺杀其将军杜季贡而封「破羌侯」,效功种号封刺杀继任天子零昌而封「羌王」,全无种雕何刺杀其谋主狼莫而封「羌侯」,使诸羌瓦解,战事结束。


            IP属地:广东22楼2015-04-04 11:32
            回复

              东汉内属种羌远较西汉为多,但是初期仅封以君长之位号,与氐豪相似。中期则主要是滇零政权的起事,故安帝始封来降及刺杀之羌人为王侯。故谓东汉对羌之政治重视,似乎已不如西汉,这也与历史发展的大环境颇有关系。盖西汉时匈奴呼韩邪单于称臣内属,汉天子待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而且率蛮夷君长王侯亲自郊迎。及至东汉初呼韩邪二世(首任南单于)称臣内属,光武帝仅遣使至五原受降安置,并置护匈奴中郎将实行监护,愈后单于王长礼遇愈替,中郎将竟至逼迫、扣押及擅斩其单于。(注五六)东汉护匈奴中郎将对一个号称统壹百蛮的匈奴单于尚且如此,则护羌校尉及边郡守宰对不统一的诸种羌豪-即使也有王侯君长之号,更不必待言。
              分析羌患原因及汉朝失措的种种问题当然有意义,(注五七)但若不从这些处根本入手探讨,将会失诸琐碎。羌族大体尚处于较原始的氏族社会,民族自我意识不明显,部落文化亦有缺点,远不能与汉相比,较匈奴,鲜卑及羯族也为失色。他们虽然较早入居及散布于中国内郡,但是社会政治地位甚低,两汉时始终未刻意吸收汉文化,起事时除了上述滇零政权稍稍摹仿汉规模及利用一二汉人力量之外,其余百余年间诸起事者,皆以临时解仇诅盟方式作动员结集,是个别的,孤立的,断续的,所以即使东汉国力东移,凉、并虚耗残破,羌族也未能乘虚领先五胡,建立正式的王朝。东汉儒应劭之《风俗通》,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似乎颇能反映了汉人对羌人的看法。后来氐人苻坚骂姚苌,说「五胡次序,无汝羌名」,也是可以理解的。


              IP属地:广东23楼2015-04-04 11:33
              回复
                表一、氐羌重要内徙:
                时间 种族 酋豪 部众 性质 内迁地 备注
                前156-151年汉景帝时 研种 留何 求入守塞 陇西郡之狄道、安故、临洮、氐道、羌道五县 《后汉书·西羌传》
                前108年武帝元封元年 河池氐 反叛 酒泉郡禄福(东汉福禄)县 西汉唯一一次迁氐纪录,《后汉书·西南夷·白马氐》
                前60年宣帝神爵二年 先零种煎巩种等 降徙 破羌、允街二县 为之置金城属国《汉书·赵充传》
                9-23年王莽末 烧当种 滇良 还返 西海郡、金城郡、陇西郡等地 《后汉书·西羌传》及〈马援传〉
                35年光武建武十三年 先零种 数千人 降徙 天水郡、陇西郡、扶风郡 始内迁三辅,《后汉书·光武纪》〈西羌传〉及〈马援传〉
                58年明帝永平元年 烧当种 滇吾 七千人 降徙 三辅,余部在两年间陆续入降,居塞内地不详 《后汉书·西羌传》
                77年章帝建初二年 三辅降羌 河东郡 袁宏《后汉纪》
                101年和帝永元十三年 烧当种 迷唐 六千余人 降徙 汉阳郡、安定郡、陇西郡 《后汉书·西羌传》
                214年献帝建安十九年 仇池氐 杨千万 少于万余落 降徙 守善者留天水、南安界,不稳定者迁扶风郡之美阳县 氐始入三辅,《魏略·西戎传》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 武都氐 万余户 避蜀 天水郡、扶风郡、京兆府 徙治小槐里《三国志·杨阜传》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武都氐 五万余落 避蜀 天水郡、扶风郡 《通监》
                235年魏明帝青龙三年 阴平氐武都氐 强端、苻双 六千余人 降附 略阳郡 《晋书·宣帝纪》,陈连庆前引书〈强氏〉条
                240年魏齐王芳正始元年 柔氐 三千余人 掠徙 关中 《三国志·郭淮传》


                IP属地:广东36楼2015-04-04 11:42
                回复
                  ————————————————the end---------------------------------------------


                  IP属地:广东37楼2015-04-04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