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南奇石吧 关注:26贴子:637

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3-30 08:08回复
    匆忙间,俺把漂亮的“翠花”娶回了家,现已成为俺的“妻子”!高兴之余,想知道她的大名叫啥,爹妈是谁,老家在哪?哈哈!感觉确实有点傻!因为它是“哑吧”(石头)!俺也是个傻瓜(石痴)!


    2楼2015-03-30 08:09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3楼2015-03-30 11:14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4楼2015-03-30 13:28
        回复
          有人说俺家翠花原名叫草花!别说,猛一看,真有几分神似。什么大叶的,还有小叶的都齐了,也不知道这名字谁给取的,简直是太有才了!草花就草花吧!反正也挺赫亮的......
          忽然有一天,几位朋友聚会,一位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草花吗?俺说:就是因为像呗,朋友说:不,因为它是蕨类化石。话音未落,另一位朋友道:不对,是因为它本身是桫椤化石。不是的,有一位朋友不甘示弱,它是椰子树化石。话音未落,又有一位口吃的朋友,更不买账,我佛它细小、小、阿舅小纹木化习......几个人呛呛成一锅粥了!好生热闹,俺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乎!就有了本贴的题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5楼2015-03-30 13:37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5-03-30 13:43
            回复
              这种石头,最早发现于黑龙江省北部的桦南、克山、克东、鸡西、黑河、伊春等地,且数量较少!陆续在内蒙和吉林等地也少有发现,被石友们称之为草花玉。
              之前,个别地方也有叫蕨类硅化玉、椰子树树化玉的,还有叫小纹木化石的等等!直至前几个月,在哈尔滨奇石展会上又有人称其为桫椤玉。总之,名称较多,虽五花八门,但总体上没有脱离植物化石(玉)。好在价值较高。它虽然得到了许多藏家和奇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可它的名称太多,定位又不准确!至今,它的前世和今生很少有人能彻底探究。如此下去,定会影响它的真正价值和未来前途!


              7楼2015-03-30 13:45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8楼2015-03-30 13:47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0楼2015-03-30 13:49
                  回复
                    本人喜欢寻找和收藏家乡的奇石已有多年时间,对此种石头情有独钟,颇有心得!但,不同意大部分石友对此种石头的认知和定位。故,在此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想与国内外奇石爱好者一起探讨和交流。
                    首先,我认为它不是植物硅化玉。因为植物纤维的排列及走向应是平行有序的,亦或是受外力影响及树结部分的纤维走向也应是同曲同绕,不可能出现纷繁复杂的交织缠绕的现象。如果是草类植物硅化玉,它也不可能以虫子的生命机理出现,故,也可排除!
                    从实物和图片上观察其纹理状态,似麦浪、似火苗,又似千万条小虫在游动,条条线线相互交织和缠绕,动感十足。种种迹象表明,它是某种虫体集束的生命机理,而非植物和自然机理。由此断定,此石应为虫化石(玉)。
                    下面,我就斗胆谈一谈我对虫化玉的假想和展望!请各位专家和石友批评指正!首先,我认为此种石头内的虫子集合体(集束),为生长在古海洋浅海大陆架内或远古内陆湖里的苔藓虫及层孔虫等虫体集束(集团),现已形成化石,有的并且硅化成玉了。


                    11楼2015-03-30 13:51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2楼2015-03-30 13:55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4楼2015-03-30 13:57
                        回复
                          本人,对虫化玉的形成条件及其硅化过程,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假设,仅供参考!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已有46亿年了,期间或因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亦或是遭到小行星的撞击等原因,致使地球在不同时期先后出现过四次冰河期。在某个冰河期的初始阶段,生长在浅海大陆架和内陆湖浅水域中的苔藓虫和层孔虫等,被相继冻在冰内。(其它鱼类等逃入深水区)时间流逝,岁月更迭。若干年后遇有强烈的大地震并伴有强大的造山运动产生,致使部分冰块携带虫体等被深埋于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冰渐渐融化成水渗入泥土中流走,留下足够的绝养(氧)空间,避免了虫体的损毁,因此虫体等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光阴以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亿万年过去了!深埋于地下的虫体等,经历了与二氧化硅等物质长期而且复杂的物质置换过程(俗称硅(钙)化过程),虫体彻底的被硅(钙)化成了玉(石)。历经无数次磨砺,难以想象!最后终于同有缘的采石人见面了!另有,虫体等由沉积的火山灰掩埋等情况下,也极有机会形成化石(玉)。当然,所有这些推理和假设,均需我们的地理学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方可成立!本人十分的期待!


                          15楼2015-03-30 13:58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楼2015-03-30 13:59
                            回复
                              之前,国内外许多地质专家,对于生长在水里的苔藓虫、层孔虫等,认为其非常脆弱,很难有机会形成化石(即几率和可能性较小)。但自然界即是残酷的,同时也是慷慨的,阴差阳错的却留给了这些脆弱体形成化石的机会。只是,目前有些东西不被我们认知和认可,因为这些均属自然奇迹!通常是难以想象的......
                              近些年,我发现比它们脆弱的虫体,形成化石的有很多,且美妙绝伦!有的是不方便抖落,(部分朋友见过些许,不足为奇。)另外,这些东西更会引起争议!我有能力发现它们,但,因我等人微言轻,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论证它们!这些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国情。我们民间人士的心血和劳动,最终,多半属于专家的,且不算“毛病"......


                              17楼2015-03-30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