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吧 关注:31,711贴子:1,824,882
  • 7回复贴,共1

【一日一水】再谈名与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


IP属地:广东1楼2015-03-29 15:18回复
    之前,看到吧内有精品谈到三国名与字的关系,很是好看,不过个人认为其所论的根据和规则没有清晰列出。
    最近也是被水牛拉着去做相关的东西,看了些材料,才发现古人名字的规则还是蛮清晰的。
    先吧内的链接:http://tieba.baidu.com/p/861398257
    再个人的探索....


    IP属地:广东2楼2015-03-29 15:21
    回复
      引述部分:
      在先秦时代的史籍中,只有对命名取字的一些零星说明,谈不上研究。如《左传·桓公六年》、《礼记》、《仪礼》的有关篇章,都有些简单记载。
        东汉的许慎写《说文解字》,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征引先秦人物的名和字,来解释文字的本义。此举给后世的训诂学家以极大的启发。和许慎同时的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第一次揭示了名和字的相互关系,使人对名字有了理性认识。
        南朝齐贾渊写过《人名书》,北朝的索敞和高允,都写过《名字论》,但三书失传,其内容不详。从他们的传记记述看,当是关于家谱之类的著作。
        唐代的陆龟蒙,注意到历史人物的小名,把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名人的小名集中起来,编了一本《小名录》,这是材料汇编性质的书。此风一开,于是宋人纷纷效尤。陈思作《小字录》,洪遂编了《侍儿小名录》,王铚〔zhi至〕作《补侍儿小名录》,温豫又作《续补侍儿小名录》,张邦畿〔ji机〕又作《侍儿小名录拾遗》。至清代,此风仍未息。尤侗作《宫闺小名录》,李调元作《乐府侍儿小名录》。他们多是猎奇,不是研究。但他们把材料集中起来,使后世作研究的人省去了许多劳动。清代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历史上的一些名字现象,如清初学者顾炎武就是突出的一位,但他也只是零零散散地提出一些看法,没能作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总之,清代学者这方面的见解,如散珠碎金,多散见于各种笔记中。
      第一个对古人名字作集中解释研究的是清代的王引之。他写了一本《春秋名字解诂》,从训诂学的角度,对春秋时代(有少数战国)的300多个人名,作了考释,并从中概括出了先秦人命名取字的方式,以及如何去识别这些名字的方法。王引之的作法引起后来学者的注意,如俞樾作《<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玉作《驳<春秋名字解诂>》,王萱龄作《<春秋名字解诂>补》。进入民国之后,仍有学者给王氏作“补”、作“正”,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和王引之同时的或稍后学者,也有不少人注意古人名字问题。如段玉裁、桂馥、朱骏声和王筠,他们研究《说文解字》时,都曾像许慎那样,利用古人名字去考证词义。另外,程廷祚还写过《左传人名辨异》一书,这是厘定《左传》人物名字纷乱现象的一部著作。
        关于别号,宋人已开始注意。徐光溥编了《自号录》。他搜集当时人物别号700余条,分类编排,成了最早的一部别号工具书。清人葛万里又编《别号录》。到了现代,陈乃乾有《室名索引》和《别号索引》,解放后合为一本,叫《室名别号索引》。20世纪30年代,陈德芸也编了《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将人物正名以外的字、号、谥全都包罗进去。杨廷福、杨同甫又专门将清人的室名、别称、字号集在一起,成为《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这些书对研究历史人物的名字别号提供了极大方便。


      IP属地:广东3楼2015-03-29 15:23
      回复
        可见,这个里面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春秋名字解诂》
        那么,这本书又是如何说的呢?
        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3-29 15:27
        回复


          IP属地:福建5楼2015-03-29 18:47
          回复
            有力


            IP属地:海南6楼2015-03-29 23:24
            收起回复
              牛🐮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18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