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虽然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但总归事先声明下比较好,以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①本文里所新阐述的理念词汇皆已用引号标注,阅读时请不要因为您以前的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导致对本文的误解
②人类层次上的命不等同于宇宙层次上的天命 命是秩序 天命是道
③人类的平凡并不等同于个体意识的平凡,人类平凡的我已经用引号特别标注
④本文行文思路皆是先由人类层面再引申到宇宙层面的思考,说一下有助于理解
⑤由于“真理存在”这个命题尚未被证实,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我这个个体意识的个人观点
标题: 由“高三不甘平凡”思考的引出
为什么这个社会阻塞了绝大部分人摆脱平庸的机会?我在此解释,并加以引申:为什么宇宙阻塞了人类走出无知的机会。
我很难想象面对如此大的人口基数,每个人都能够活出其个性,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于世人,令世人感受到其存在。他们存在似乎只是作为庞大人类群体的组成部分被统称为“那个时代的人”而被铭记。仅此而已!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不甘平凡,但那些能让人们知晓他们内心向往平凡这个想法的人,恐怕本身就已经不平凡了。跟悲哀的是,生来平凡的人甚至都没有资格声称自己甘于平凡。这是为什么?
现在,我告诉你,这是秩序,这是意志,这是作为人类集体强加给个体意识的法则。作为“人类”位面最高层次的存在,人类集体的意识却是由那些甘于平凡的个体意识聚集而成的。尽管单个来看待个体是毫无意义的。这是讽刺吗?不,这也是秩序,它叫“物极必反”。(声明:“秩序”不是“道”,它只是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下文会阐述)
回到原来的话题。这个意志,这个秩序究竟是什么?庄子曾做过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者,大领袖、救世主也。百姓者(战国贵族才有姓),精英贵族也。刍狗者,天下凡人也。“圣人”视“百姓”与“刍狗”为平凡,皆以平凡等视之,抹杀其特性,只注重“百姓”与“刍狗”的职责,即平凡的存活以待在“圣人”需要的时候被其拯救,此为不仁。“百姓”之于“刍狗”即“不甘平凡者”之于“甘于平凡者”,精英贵族不甘平凡,不甘被拯救,妄图超越“圣人”,此为不知“命”。而这命,就是秩序,就是天下“凡人”“刍狗”的集体意识。这就是“圣人”“百姓”“刍狗”三者之间的与秩序有关的联系。
我由此引申。
相较于庄子,老子之言更具有概括性。他这样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天地”,老子视之为“道”(由于老子的理解超脱所有人,我也无法描述“道”为何物,因为我没有达到那种智慧,这也是我平凡的地方)。回到话题。所谓“万物”,即庄子话中的“圣人”“百姓”“刍狗”的作为人类的统称。所谓“刍狗”,即牲畜也就是自然界内的所有物质。“天地”毫无意识的(这只是我的猜测)视人类与牲畜等同,等同的惩罚,等同的毁灭,等同的忽视,此为不仁。而“万物”(即人类)不甘“平凡”,不但被忽视,不甘存在不被体现,妄图掌控天地,此为不知“天命”。“天命”就是“道”。“道”我无法像前文解释秩序那样解释。即使将其描述于纸面,那也不可能正确。正如“一切能被人类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上帝模样肯定错误”这个结论一样。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意思。“天地”创造了“万物”“刍狗”,并给予了人类可以思考“道”的智慧,但却没有给人类足够的智慧来想明白它。也许老子可以。
了解了关于秩序和“道”的存在条件和目的后,我来探讨:如果你是作为“百姓”(不甘平凡的个体意识)和“万物”(不甘“平凡”的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首先,就“百姓”身份的看待。有这样一个辩论可以作为比喻:“上不上学,是由学生决定还是学校决定”。这里的“学校”就是集体意识,“学生”就是个体意识,而“上学”就是个体意识产生的行为。绝大部分人认为“上不上学由学校决定”。他们就是甘于平凡的“刍狗”。千万个他们的意识构成了“学校”的意志也就是集体意识。还有少部分人认为“上不上学由学生决定”。他们就是不甘平凡的“百姓”。从某种意义上说,甘于平凡的“刍狗”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将它们的意志强加给了不甘平凡的“百姓”身上,迫使其服从,改变其反抗集体的行为。但甘于平凡者就站在了人类层次的最高点了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受“物极必反”这个秩序惠顾的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可怜虫罢了。而且集体意识虽然是最高层次的存在,但它仍可以受到超脱于“百姓”“刍狗”的“圣人”的影响,被引导,被改变其价值观念。我又要说那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与“刍狗”等同!“百姓”不甘被引导,不甘被改变,很抱歉,你只能毁灭,这是“命”,是秩序。极其悲哀,“百姓”作为精英可能连“刍狗”都不如。所以我说,你若甘于平凡,那就履行自己被拯救的义务,平凡的存活。你若不甘平凡,除成圣或毁灭无他。成圣之路何其艰也,你需要有极大的利他主义和毅力。
接下来,就“万物”身份的看待。人类自文艺复兴以来(也有少部分人即“圣人”和“百姓”提早就意识到了)逐渐认识到“人是万物(非我前文的‘万物’,这里相当于自然界所有物质)之灵”这个思想。由此便引发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天地”面前便没有感受到相较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性,人类不甘。就像“百姓”对待“圣人”一样,人类妄图掌控“天地”。但一万年(目前已知)人类文明史却表明,人类永远无法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永远无法窥探的“天地”的模型。有人要问:“或许将来可以。”可笑也!他仍不知科技文明的发展注定只有两个结局:其一,人类最终意识到知识的无尽,凭自己的智慧永远无法探测到“道”的领域,于是探索的热情消退,整个人类社会陷入混沌,像一滩死水一样永无生机;其二,人类或许会明白存在的意义(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而非个体意识存在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绝大部分个体意识(即甘于平凡的‘刍狗’)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圣人拯救),人类在明白的同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存在没有意义只有毁灭。由此观之,“万物”之于“天地”的地位似乎连“百姓”之于“圣人”的地位都不及。起码“百姓”还可以超凡成圣,二万物永远无法成为天地。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在自己的层面实现超越,却永远不发超越“自己的层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理道不仁以存在为刍狗
后记:悲哉,我虽然探讨不甘平凡,但我写这篇文章不就是希望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就是不甘平凡吗!哎,深陷自己的逻辑乱局中,却妄图在局中解局,不是很可笑吗!但又有谁能够摆脱自己人类的身份,灵魂跳出自己腐烂的躯壳来看待这个世界,天地造人赋予其能够思考天地的智慧,难道就是为了折磨他吗!!!或许第三句“不仁”可以小窥天地之上的层次,这样也许人类在摆脱天地束缚后,可以发现新的存在意义,从而存活吧。
①本文里所新阐述的理念词汇皆已用引号标注,阅读时请不要因为您以前的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导致对本文的误解
②人类层次上的命不等同于宇宙层次上的天命 命是秩序 天命是道
③人类的平凡并不等同于个体意识的平凡,人类平凡的我已经用引号特别标注
④本文行文思路皆是先由人类层面再引申到宇宙层面的思考,说一下有助于理解
⑤由于“真理存在”这个命题尚未被证实,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我这个个体意识的个人观点
标题: 由“高三不甘平凡”思考的引出
为什么这个社会阻塞了绝大部分人摆脱平庸的机会?我在此解释,并加以引申:为什么宇宙阻塞了人类走出无知的机会。
我很难想象面对如此大的人口基数,每个人都能够活出其个性,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于世人,令世人感受到其存在。他们存在似乎只是作为庞大人类群体的组成部分被统称为“那个时代的人”而被铭记。仅此而已!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不甘平凡,但那些能让人们知晓他们内心向往平凡这个想法的人,恐怕本身就已经不平凡了。跟悲哀的是,生来平凡的人甚至都没有资格声称自己甘于平凡。这是为什么?
现在,我告诉你,这是秩序,这是意志,这是作为人类集体强加给个体意识的法则。作为“人类”位面最高层次的存在,人类集体的意识却是由那些甘于平凡的个体意识聚集而成的。尽管单个来看待个体是毫无意义的。这是讽刺吗?不,这也是秩序,它叫“物极必反”。(声明:“秩序”不是“道”,它只是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下文会阐述)
回到原来的话题。这个意志,这个秩序究竟是什么?庄子曾做过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者,大领袖、救世主也。百姓者(战国贵族才有姓),精英贵族也。刍狗者,天下凡人也。“圣人”视“百姓”与“刍狗”为平凡,皆以平凡等视之,抹杀其特性,只注重“百姓”与“刍狗”的职责,即平凡的存活以待在“圣人”需要的时候被其拯救,此为不仁。“百姓”之于“刍狗”即“不甘平凡者”之于“甘于平凡者”,精英贵族不甘平凡,不甘被拯救,妄图超越“圣人”,此为不知“命”。而这命,就是秩序,就是天下“凡人”“刍狗”的集体意识。这就是“圣人”“百姓”“刍狗”三者之间的与秩序有关的联系。
我由此引申。
相较于庄子,老子之言更具有概括性。他这样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天地”,老子视之为“道”(由于老子的理解超脱所有人,我也无法描述“道”为何物,因为我没有达到那种智慧,这也是我平凡的地方)。回到话题。所谓“万物”,即庄子话中的“圣人”“百姓”“刍狗”的作为人类的统称。所谓“刍狗”,即牲畜也就是自然界内的所有物质。“天地”毫无意识的(这只是我的猜测)视人类与牲畜等同,等同的惩罚,等同的毁灭,等同的忽视,此为不仁。而“万物”(即人类)不甘“平凡”,不但被忽视,不甘存在不被体现,妄图掌控天地,此为不知“天命”。“天命”就是“道”。“道”我无法像前文解释秩序那样解释。即使将其描述于纸面,那也不可能正确。正如“一切能被人类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上帝模样肯定错误”这个结论一样。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意思。“天地”创造了“万物”“刍狗”,并给予了人类可以思考“道”的智慧,但却没有给人类足够的智慧来想明白它。也许老子可以。
了解了关于秩序和“道”的存在条件和目的后,我来探讨:如果你是作为“百姓”(不甘平凡的个体意识)和“万物”(不甘“平凡”的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首先,就“百姓”身份的看待。有这样一个辩论可以作为比喻:“上不上学,是由学生决定还是学校决定”。这里的“学校”就是集体意识,“学生”就是个体意识,而“上学”就是个体意识产生的行为。绝大部分人认为“上不上学由学校决定”。他们就是甘于平凡的“刍狗”。千万个他们的意识构成了“学校”的意志也就是集体意识。还有少部分人认为“上不上学由学生决定”。他们就是不甘平凡的“百姓”。从某种意义上说,甘于平凡的“刍狗”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将它们的意志强加给了不甘平凡的“百姓”身上,迫使其服从,改变其反抗集体的行为。但甘于平凡者就站在了人类层次的最高点了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受“物极必反”这个秩序惠顾的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可怜虫罢了。而且集体意识虽然是最高层次的存在,但它仍可以受到超脱于“百姓”“刍狗”的“圣人”的影响,被引导,被改变其价值观念。我又要说那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与“刍狗”等同!“百姓”不甘被引导,不甘被改变,很抱歉,你只能毁灭,这是“命”,是秩序。极其悲哀,“百姓”作为精英可能连“刍狗”都不如。所以我说,你若甘于平凡,那就履行自己被拯救的义务,平凡的存活。你若不甘平凡,除成圣或毁灭无他。成圣之路何其艰也,你需要有极大的利他主义和毅力。
接下来,就“万物”身份的看待。人类自文艺复兴以来(也有少部分人即“圣人”和“百姓”提早就意识到了)逐渐认识到“人是万物(非我前文的‘万物’,这里相当于自然界所有物质)之灵”这个思想。由此便引发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天地”面前便没有感受到相较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性,人类不甘。就像“百姓”对待“圣人”一样,人类妄图掌控“天地”。但一万年(目前已知)人类文明史却表明,人类永远无法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永远无法窥探的“天地”的模型。有人要问:“或许将来可以。”可笑也!他仍不知科技文明的发展注定只有两个结局:其一,人类最终意识到知识的无尽,凭自己的智慧永远无法探测到“道”的领域,于是探索的热情消退,整个人类社会陷入混沌,像一滩死水一样永无生机;其二,人类或许会明白存在的意义(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而非个体意识存在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绝大部分个体意识(即甘于平凡的‘刍狗’)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圣人拯救),人类在明白的同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存在没有意义只有毁灭。由此观之,“万物”之于“天地”的地位似乎连“百姓”之于“圣人”的地位都不及。起码“百姓”还可以超凡成圣,二万物永远无法成为天地。也就是说,人类可以在自己的层面实现超越,却永远不发超越“自己的层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理道不仁以存在为刍狗
后记:悲哉,我虽然探讨不甘平凡,但我写这篇文章不就是希望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就是不甘平凡吗!哎,深陷自己的逻辑乱局中,却妄图在局中解局,不是很可笑吗!但又有谁能够摆脱自己人类的身份,灵魂跳出自己腐烂的躯壳来看待这个世界,天地造人赋予其能够思考天地的智慧,难道就是为了折磨他吗!!!或许第三句“不仁”可以小窥天地之上的层次,这样也许人类在摆脱天地束缚后,可以发现新的存在意义,从而存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