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吧 关注:17贴子:1,380
  • 8回复贴,共1

周佛海案:汉奸的生与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24 03:42回复
    文/毛剑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24 03:4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3-24 03:46
      回复
        庭外角力
        周入狱后不久,南京最高检察院检察官陈绳祖就于1946年9月19日、21日、24日至26日连续对周佛海进行侦讯,10月2日向法院提交起诉书,指控周佛海“参与组织伪国民政府、滥发伪币资敌、签订卖国的中日基本条约、以汪伪特使身份出访满洲国,以及招募伪军、公卖鸦片、搜刮物资、奴化青年”等罪行,认为“无一而非祸国殃民之举”,指其触犯《惩治汉奸条例》。
        10月21日,南京高等法院公开审理周佛海案,主审法官是时任立法委员的知名法学家、高等法院院长赵琛,推事葛之覃、金世鼎,主诉检察官陈绳祖,辩护律师章士钊、王善祥和杨喜麟,都是名动一时的民国法政精英。
        对赵琛等法官来说,审判周佛海时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不久前审判褚民谊、陈公博等其他几名大汉奸:一头是认为“汉奸人人得而诛之”、甚至可以不必调查证据、直接枪毙的极端公众情绪,在民间一呼百应。
        另一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高层,许多周佛海旧日同事、朋友,如陈立夫、陈布雷、顾祝同等能量大到足以影响国策的党政军界要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希望法院能不判周佛海死刑。
        两头压力,同时考验着法官们依程序审判、维护司法独立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它们甚至直接在法官身上碰撞角力。
        公审之前,蒋介石约谈司法部长谢冠生,询问高等法院有无可能不判周佛海死刑,谢冠生委婉回答,周佛海一案目标太大,处理不善会引起更大的舆论怒火。蒋介石还约见过承办此案的推事,得到的答复是,从案卷来看周佛海罪行应重于陈公博,若最终判决不是死刑,舆论一定哗然,认为陈公博死得冤枉(侯学宾《周佛海受审记》)。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3-24 03:47
        回复
          爱国还是卖国?
          各方诉求在法庭外角力多时后,法庭内的控辩也终于开场。这是一场截然不同于庭外角力、纯粹司法程序层面的较量。
          10月21日上午10时,庭审开始,依程序问过被告人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后,审判长赵琛开始切入正题:“国民政府曾公布惩治汉奸条例,你为何要参加伪组织?”(南京市档案馆《审判汪伪汉奸笔录》)
          周佛海辩称,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觉得有搞和平运动的必要,但在现今看来已是错的。”并且,“依当时国际形势,我认为抗战不能得到胜利,我对抗战失去信心,宁愿牺牲自己,去参加和平运动。”
          周此前在狱中写的洋洋数千言自白书中,也承认参与组建汪记南京“国民政府”,但同时否认这是卖国行为,因为“不会影响抗战的阵营”,也不会“增加敌人的战斗力”。理由是“一直到敌人投降止,有许多日人仍以为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是日本上了当。因此南京伪府的成立不但没有增加敌人的战斗力。倒反使敌人碍手碍脚,不能畅所欲为。”
          周还称:他在伪府担任许多伪职,但却是“空名”“都没有权责,既不能做恶,也不能做善。”且自己已于1942年向军统局自首,有戴笠的信件可以作证。
          随后,审判长问及起诉书中指控的第二项罪行,即周佛海与日方签订卖国条约一事。周佛海说自己未参与详情。
          “高、陶二人悔悟回渝,你为何还甘心附逆呢?”审判长指的是高宗武、陶希圣二人脱离汪伪阵营并公布所携汪伪卖国密约事。
          周辩称高、陶二人与中央早有联络故得逃走,而他那时没有。
          “高、陶发表文章,还说到你参加和平运动是很坚决的。”
          周不答。
          起诉书指控的第三项罪行,是周主导成立伪中央储备银行、滥发伪币,并颁布法令禁止人民持有法币一事。
          庭审至此,参加旁听的军统人员赵毓麟回忆,这时周佛海忽然将置于面前的扩音机挪近了一些,目的在使听众对他的供词听得更清楚些。(《中华文史资料》“周佛海受审旁听记”)
          周佛海在自白书中也曾专为此事写了长篇辩解,称他是为了减少民众损失,抵制日军军用票才不得以发行中储券。且中储券有货币储备基金支持,并非掠夺。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24 03:48
          回复
            “我曾到日本借到一亿日元,充作中储行的发行准备。最初中储券与法币的比价是77与100之比,后来才逐步变为1与2之比,这是因为中储券有了一些信用的关系。当时我的方针是整理币制,安定金融,尽量减少同胞因币值低落所受的损失。同时我订立银行制度,使它尽到扶助农工商业的任务,不使社会金融成为国家财政的牺牲品。”
            审判长回应说:“你要知道参加伪政府、组织储备银行、稳定沦陷区金融是已达到敌人以战养战的目的吗?”认为周佛海“借此套取法币,供给敌人购买物资,使后方物价高涨。”
            周佛海答:“我们实在是想安定沦陷区物价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3-24 03:49
            回复
              这时,陈绳祖忽地站起身来:“这里有蒋委员长侍从室和军统局的公文,对周犯所称功劳及胜利时委派为上海行动总队司令一事,完全是一时利用!”这话完全否定了周佛海自己宣称的投诚为国。(《周佛海受审记》)
              此前辩护方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中有个意外,军统局出具的公函中,虽承认周佛海确曾为军统提供过情报和庇护,但同时却否认周佛海有自首行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3-24 03:50
              回复
                死中求生
                但杨淑慧的努力并非完全没有成效。在她四处求告的同时,蒋介石也在谋求为周佛海免去死刑。
                蒋先是委托周佛海的好友陈布雷出面,希望仍然在司法层面完成此事,但当时的最高法院院长夏勤认为,最高法院已经作出维持原判的决定,无法再加以更改。司法行政部部长谢冠生和司法院院长居正协商,认为只能政治方式加以解决,即由司法院签呈国民政府,请求减刑,也就是特赦令,这是周佛海免死的唯一希望。
                杨淑慧千方百计通过高层关系设法延缓执行死刑,一边再顾不得礼节,于除夕夜闯进了陈布雷的家。陈是周佛海的老朋友,且能随时见到蒋介石,他见杨淑慧头发蓬松、脸色煞白,马上进入客厅说:“周太太,定定神,慢慢说。”(侯学宾《周佛海受审记》)
                杨淑慧也不哭,一副豁出去的样子,表示若周佛海被枪决,她便把蒋介石写给周佛海的亲笔信交给香港媒体。
                陈布雷则安慰杨淑慧说,法院若要处决周佛海定会行文到侍从室,他可代为压下,“以性命担保”周佛海暂时不会被处决,并保证在初一去蒋处拜年时会提醒其处理周佛海的事。
                陈言尽于此,杨淑慧只得半信半疑地走了。
                年初五一过,毛人凤突然找到杨淑慧,说蒋介石要召见她。到了蒋介石官邸,陈方领她进去,蒋早已端坐在客厅里了,她一见到蒋介石。眼泪就簌簌地流了下来,赶紧跪倒在地,阵阵悲泣。
                蒋介石皱着眉头,打破沉默表态称“让佛海在里面休息一两年,我一定放他出来。”杨淑慧终于吃了定心丸,轻轻地又磕了几个头,站起来走了。自始至终一言未发。(侯学宾《周佛海受审记》)
                杨淑慧在等待中度日如年之际,舆论也在反复质问南京高等法院:为何周佛海已判处死刑,却迟迟不予执行。对此,南京高等法院院长发表谈话称,周佛海何时执行,需等司法院下令由检查处执行。
                1月25日,陈果夫、陈立夫上书蒋介石,为周佛海求情免死。
                1月29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曾就周佛海一案通令各通讯社及报馆,“不宜有刺激人心之记载。”随后,2月3日最高法院呈文国民政府,申请给周佛海减刑。
                3月26日,蒋介石签署特赦令,以有戴罪立功表现为理由,核准将周佛海原判之死刑减为无期徒刑。
                至此,周佛海终于逃脱死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3-24 03:51
                回复
                  终有盖棺日
                  1947年农历端午节,杨淑慧叫进整桌酒菜,和周幼海、周少海等子女一起到监内合家同欢,共度佳节。但他们不曾想到,这是周家最后一次团圆。
                  这年秋天起,周佛海心脏病复发,并发症一起袭来,痛得常常只能俯卧床头大叫。杨通过关系找到司法行政部长谢冠生,想保外就医,但谢以“刚特赦又要保释,等于放人,担不起这个责任”为由拒绝了。
                  1947年l0月,周佛海心脏病日趋严重,由监狱医生及家属聘请的医生医治,病况时好时坏,只能靠注射维他命及麻醉剂维持。1948年2月9日(农历除夕),又突患肺炎及急性肋膜炎,病情严重,但未获保外就医。只能在监狱中由医生二人随时治疗,并有其家属聘请的医师随同昼夜诊治。
                  2月28日晨,周佛海病情突变,浑身出汗如雨,精神疲惫。下午1时半已处于弥留状态。2时气绝身死,时年5l岁。4月5日,周佛海埋葬于南京郊区汤山永安公墓的半山间。一生机巧的周佛海,就此盖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3-24 0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