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亮吧 关注:9贴子:174
  • 0回复贴,共1

《三国演义》——一个“义”字贯千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小说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洗礼蕴藏着丰富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国古典小说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和红楼梦 更是璀璨夺目 光耀千古 他们不但丰富了人类的文明 记录着人类道德发展的足迹 而且滋润这人的思想 陶冶着人的道德操守 四大名著的作用还远不至于此 站在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也只有今天在人类走向新纪元的这个零界点回头一看
才能充分认识到 这些圣贤先哲们 所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不只是能够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生是一台戏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台戏 潮起潮落 花开花谢物是人非 事事更别 朝代交替 战争和平 也都是一台戏。
让我们先来分析探讨一下四大名著 各自要表达的是什么先从三国演义开始
三国演义一个义子贯千古 人是神造的。中国文化也是神传给人的。在《三国演义》里,神传文化的痕迹比比皆是。天象变化,世事变迁,奇人异事,神机妙算,都蕴藏着神的旨意。作者罗贯中学贯古今,涉猎百家,对此自然了然于胸。但此书的意旨却不在此。虽然,《三国》以计谋为人称道,诸葛亮、曹操、周瑜、司马懿、陆逊、姜维等等,皆有鬼神不测之妙算。这些古人的智慧也确应算是书中的主题之一,但书中所要表达的却远不止于此。那么,是三国的历史故事吗?有道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非也,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而历史故事只是作者借以表达的载体。作者表达的正是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人所具有的特质——义。
“演义” 者,演“义”也。书名已经标示出来了。当然,“演义”早已成为今人所认为的一种小说体裁,体裁而已。而它真实的本义,就是在书中利用各种人物的互动,把 “义”的内涵丰满起来。“义”所表达的内涵和故事、人物紧密相联。提起“义”,人们想到的不只是一个字的表面意思,任何定义也定不了“义”的内涵,只能起一点表述作用。而通过《三国演义》人们所获得的却是永远具有生命活力和参照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国演义》包容进了人类生存所赖以维系的崇高品质。
明白了这一点,三国的此兴彼衰、恩怨情仇已不足道;人物的喜怒哀乐、忠孝悖逆都围绕着“义”而徐徐进行。诚然,古代是有许多“演义”的小说,而能和《三国演义》相提并论者,没有。书中对“义”确有很多精到的描写。在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只发了一言却救了赵云,是对刘备的恩义;曹操哭祭袁绍,也能显出 “奸雄”对义的理解和作为;孟获感“七纵”之恩以归顺,有诸葛亮“义”服的成份。而义薄云天的关羽却将“义”演绎到了极限。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赤兔、封亭侯没动他寻兄之意。面对曹操之隆恩,不报恩不离开显其义士本色。为寻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义”至此,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少时读《三国》至“华容道”,深怪诸葛亮为何不把关羽和赵云或张飞换一下位置,要是张飞守华容,曹操不是死定了吗?及至修炼后才明白,一切皆有定数。诸葛亮这样安排是遵天意、行人事。关释曹,更成全和丰满了关羽之“义”。罗氏著书,真是深得“义”之玄奥。
修炼者看事物,往往能看到本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义”。经过一个朝代,三个势力互相之间的较量中充份表现出“义”的内涵。而且是经过一个朝代这么长的时间表现出了这个“义”的深层文化,今天传法时人类对“义”才有深刻的认识,知道义是什么,它的表面与内涵所引申着什么关系与深层反映。人不能光知道这个字的表面,内涵中得什么都得明白。当然《三国演义》 中也表现了人的智谋等内涵。”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3-22 21: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