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
如何区别聪明人与愚蠢人?人们通常是以智商和成就的高低大小来判断的。然而,日常生活中,,那些常常感到幸福的人不一定就是智商高成就的人。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比低智商者缺少快乐,因为前者往往会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足,对生活中的遗憾或不完美会产生更多的失望、沮丧和紧张情绪。
衡量聪明与否更切实的标准应在于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地生活着。追求生活幸福应该是聪明人最明智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其幸福生活的标准,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即是否善于排除消极情绪,不受或尽量少受它的影响。所以说,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己是情绪的主人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顺利如愿时觉得愉快,遇到挫折则必生烦恼。这便形成一种错觉,似乎是环境而不是我们自己在决定着自己的情绪。人们习惯说的“真令人气愤”、“他使我不高兴”、“这件事激怒了我”等等便是这种错觉的表现。可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人,面临着同样的环境影响,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两个死囚一同扒着牢门向外看,一个看到了门前的烂泥,一个却看到了天上的星星。这说明人实际上是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且自己的情绪是由于各自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看法的主观性给我们提供了选择情绪的自由天地。因而,一个人只要愿意,便可以通过改变对食物的看法而改变惯常的情绪反应。比方说常有人因交通堵塞而发火,其实堵车本身并不使人发火,只是人们对堵车本身的看法才导致了发火。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应该欺骗自己去喜欢堵车,而是说可以改变看法:“我为什么非要发火不可呢?”“这能使我更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吗?”的确,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那么,去掉旧习惯并非轻易之举,非经过练习不可。正如开汽车必须经过训练一样,人要驾驭自己的情绪也必须下一番修养的功夫。
正确对待不顺心的事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最大的缺陷就是人生有缺陷。”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人生在世,谁不会遭受挫折?遇到挫折,害怕、逃避、怨天尤人,只会雪上加霜,明智之举只能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冷静而理智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类的生活史告诉我们,没有挫折,没有失意便不是完整的生活。失意固然使人感到苦涩,但同时却使人成熟,从而加深对生活本身的认识。如果说把磨难当成财富,这总是过来人的说法的话,那么在失意的节骨眼上,要驾驭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一个字:“做”。“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却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的这句话,曾给当年的爱因斯坦多达的安慰!因此,“尽人事,听天命”,从挫折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开辟新的生活道路,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积极改变自我
指望改变别人使其合乎自己的意愿而让自己快乐起来是极不牢靠的,弄不好还会陷入更复杂的情绪纠纷之中。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能够完全而无条件地、百分之百地听你调遣。“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负责。你能改变的只能是你自己。承认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事情的现实性才不致于跟眼前的人或事过不去,才能够及时摆脱坏情绪的纠缠而腾出精力去解决问题。改变自我,除了改变自己惯常的思维方式之外,改变自己的注意,即转移兴奋中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产生了消极情绪之后,要改变这种状态,有意识地去找其他的事情做,借以分散注意力,如读报看报、郊游垂钓、寻友访旧、种植花草等等,总之,尽量去做自己平时爱做的事,这也是完全可以选择的。
学会安慰自我
在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的时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用形式上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维护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图再度振作是很有必要的。有一则新编寓言,说的是有几只狐狸同时走到葡萄架下却无法吃到葡萄。第一只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自己不想吃,走了;第二只则不断地使劲往上蹦,不抓到葡萄誓不罢休,最终耗尽体力累死在葡萄架下;第三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抱怨人们为什么把葡萄架得这么高,不料被农夫听到,一锄头打死在地;第四只生气抑郁而死;第五只犯了疯病,整天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哪一只狐狸的选择明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