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文玩吧 关注:336贴子:1,825
  • 15回复贴,共1

【枫亚】论檀香紫檀中“微透明化”产生的基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中“微透明化”的概念是指所谓的通透性。“荧光”指的是那种通透的,具有移步换景效果的现象,与泡水试验的荧光无关。










本楼图片除了两张血龙木外其他均为檀香紫檀(俗称小叶)
【鸣谢】以上图片有借用熟悉朋友的,也有直接取自网络的,时间一长记不清具体所属了。由于未提前取的朋友们的首肯就直接使用了,这里向原图片所有者表示歉意,并致以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IP属地:天津1楼2015-03-16 13:45回复
    有些物质,浸泡了油以后会呈微透明化。譬如一张纸滴上了油,或不小心沾上油,吃透油的部分即有通透(微透明)的表现。我们通过浸油区可影影绰绰地看到纸后的一定程度的影像。
    下面引用“我爱Rosewood”的转帖中《油性的极致:犀角质》的部分论述:“树木在成长中会生成植物油,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化合而成的化物。受大气和水文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同的树木,甚至同一棵树的不同部位,含油量均有所不同。而当一块料含油量达到极致时,就会像玉石一样透光” (笔者注:极致只是一种夸张性描述)
    这里阐述了油性(含油量)和通透感的关系,和我们玩家的实践经验是吻合的。
    檀香紫檀(后面简称小叶紫檀或小叶)属于含油量较高的树种之一。其中含油量最高的那部分通透感表现极好。


    IP属地:天津2楼2015-03-16 13: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同为高油性的小叶表现也是不同的,其中有高密、低密的区别,纤维平直、扭曲的不同,材色深、浅的表现,造型各异的状态,这些具体条件左右了通透感的表现。
      以下为本人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可以讨论。
      1.一般密度而通透感好的我们一般叫做通透感好。
      2.极高密度而通透感好的我们一般称之为“犀角质”
      3.随着光源位置和视点位置的变化,材色具有明暗变化,移步换景,而又入木N分的多数人称其为“荧光”
      其实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什么”。
      无论怎样表现,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油性好,表现的共性就是“微透明化”。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的荧光,微透明区“会动”。


      IP属地:天津3楼2015-03-16 13:48
      回复
        【木材通透的理论基础】
        《木材学》中讲到:木材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成分构成。而构成细胞壁的主体—纤维素本身是无色、无味的。
        《木材的化学性质》纤维素一节中说:纤维素是无色透明的,结晶纤维素的比重为1.6,木材内纤维素的比重为1.55

        木材细胞壁的组织结构,是以纤维素作为“骨架”的。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些长短不等的链状纤维素分子,这些纤维素分子链平行排列,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称为基本纤丝(又称微团)。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认为组成细胞壁的最小单位是基本纤丝。基本纤丝宽约3.5~5.0nm,断面大约包括40(或37~42)根纤维素分子链,在基本纤丝内纤维素分子链排列成结晶结构(X射线衍射图上反映出高度结晶)。

        结晶区和非结晶区:
        结晶区(crystalline area):沿基本纤丝长度的方向,纤维素大分子链排列最致密的地方,分子链规则平行排列,定向良好,反映出一些晶体的特征,所以被称为纤维素的结晶区。
        在纤维素结晶区内,纤维素分子链平行排列,在x射线衍射图反映是高度结晶的,分子链与分子链间的结合力随着分子链间距离的缩小而增大。
        非结晶区(amorphous area):纤维素分子链排列不平行(但不是完全无序的)。
        【注意】结晶区与非结晶区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并无明显界线。


        IP属地:天津4楼2015-03-16 13:50
        收起回复
          【纤维素在木材中的占比】
          木材主要是由细胞壁和抽提物组成的。
          广义的抽提物,指除组成木材细胞壁结构物质以外的所有木材内含物。抽提物的含量随树种、树龄、树干位置以及树木生长的立地条件不同而不同,一般在5%左右。
          而木材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亦称木素)三种成分构成的,它们在细胞壁中的物理作用各有分工,占比各有不同。(因为小叶紫檀属于阔叶材,故此处只列阔叶材数据,针叶材从略)
          三者在阔叶材中的平均占比如下:纤维素=45%;半纤维素=30;木质素=20。
          由此可以知道,无色透明的纤维素只是组成木材的各种成分之一,但是占比很大。这是木材具有一定通透性(微透明化)的基础。


          IP属地:天津5楼2015-03-16 13:51
          回复
            如果我们将碎玻璃渣放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倒入透明液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油或其它)浸透并漫过玻璃渣的总高度,透明液体会将其中的孔隙完全填充。那么,这些破碎了的玻璃渣重又恢复了很大的透明度,透明度恢复的程度与透明液体的透明度正相关。
            同理,木材中的各种空隙—从基本纤丝、微纤丝、纤丝、的结构间隙到木材细胞腔的孔隙,如果被透明液体有所填充的话,毫无疑问该木材的通透度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通透度提升的程度和各种孔隙被透明液体填充的程度正相关。
            木材中这种填充孔隙的透明物质就是该材质本身具有的“油性”,油性的大小即含油量的大小。
            【总结】
            在材质密度和材色不变的条件下,含油量越大,空隙的总填充率越高,通透度越高。
            【补充】因为木材中的“油”只是抽提物的成分之一,所以是包含了“油成分”在内的抽提物对木材中各种空隙的填充。抽提物中油成分的占比是重要的因素。


            IP属地:天津7楼2015-03-16 13:55
            回复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决定木材通透性的要素有三点
              1)油性(含油量)大小;
              2)密度的高低;
              3)材色的深浅
              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油性为主。其中的规律如下:
              在密度和材色不变的条件下,油性越大通透性越好。
              在密度和油性不变的条件下,材色偏浅的通透性好。
              在油性和材色不变的条件下,密度高的通透性好。
              这个规律适用于我们目前已知、已见的各种木材。
              具体到小叶紫檀的材质特点,已知它是一种高密度、高油性和颜色偏深的木材。
              从小叶自身具备的条件和通透度表现分析完全符合上述规律。
              横向和其它树种比较,如金丝楠和血龙木。同为高油性的木材,由于颜色比金丝楠和血龙木都深,油性不及血龙木大。所以三者按通透度高低降序排队的话依次为:血龙木、金丝楠、小叶紫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阐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规律,不包括某些具体的个例


              IP属地:天津8楼2015-03-16 13:55
              回复
                枫亚兄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更把所以然按照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有关知识摊开、碾碎
                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全部奥秘,十分感谢枫亚兄的辛勤劳动!


                IP属地:山西10楼2015-03-16 14:4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决定木材通透性的要素有三点
                  1)油性(含油量)大小;
                  2)密度的高低;
                  3)材色的深浅
                  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油性为主。该规律是否同样适用于菩提跟核桃?核桃会出现玉化效果 ,是不是因为有盘玩过程中人体的分泌和内部果仁提供油分?加之核桃壳的密度高,原皮颜色浅?
                  同理,在密度、油性相近的情况下,原皮为浅色的凤眼更容易盘通透?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4-27 08:58
                  回复
                    【荧光—微透明区的随光而动】
                    荧光和通透性的关系
                    现实中,有些通透性很好的料子荧光却一般。反之,有些通透性一般的料子荧光却很好。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下面对荧光和通透性的关系分析如下:
                    笔者认为:荧光是微透明(通透性)效果的表现之一。
                    微透明区分会动与不会动两种。按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一般把会动的微透明区称为荧光。把不会动的微透明区称为通透感较强或较弱。
                    微透明区的通透感程度主要与油性大小相关,会不会动则与木纤维群的起伏相关。 所以水波纹给人的感觉经常是荧光充沛;顺直纹而又油性好的料子最多是通透感较强,并无荧光,因为它不会动。
                    荧光本质上是木纤维的通透性表现。光线照射木纤维之上,与光线垂直(直射)的部分通透感最强,斜射的较弱,光线与木纤维的夹角越小通透感越弱。因为光照强度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透性没变,通透感却变了,当光线照射在起伏(弯曲)的木纤维上时,一个弧形段内木纤维中只有一个点与光线垂直,这个点是通透感的最强点,这个点的两边都是渐弱的趋势。当轴向晃动木头或移动光源时,等于改变了光线与木纤维的垂直点,就是说通透感最强的部分发生了移动,两边渐弱的部分的通透感也因光线角度的变化而同步变化。表现在整体上感觉就是微透明区发生了移动。这是荧光现象的基本原理。
                    具体的荧光表现,在水波区,荧光之动与波纹同变;在(木纤维无序微曲)的无波区,荧光之动此起彼伏;在顺直纹区,没有荧光。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通透性“极强”的料子,即使木纤维弯曲起伏(如水波区)荧光感也不强。本人分析:随着料子透明度的提高,因木纤维弯曲所致的通透感差异逐渐趋向近似。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若通透性接近玻璃,那通透感差异几乎消失,所谓的“荧光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IP属地:天津12楼2015-05-14 10:32
                    回复
                      膜拜!真正专业的讲解。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26 0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