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民族军刀,大多数人会想到民国时期的大刀。厚重,短宽的外形和粗糙简的做工是民国军刀给人的第一映像。
其实,汉族最著名,使用时间最长,质量最上乘的军刀是从西汉一直沿用到唐的环首刀。
环首刀最初的流行时间是在西汉初年。基本特征是直而细的刀身,宽厚的刀背,刀身侧面有稿线,或大血槽。柄首有一个环。
镐线刀身是一个特别的设计,有利于加强刀身的强度,并给包钢提供空间。(包钢工艺:在日本称为甲伏锻, 刀以坚硬的钢作外壳,但是受到大力弯曲和重压后,这种坚硬的钢由于太脆而容易折断。解决办法就是在刀身内部保留空间,包进软铁,使得刀身具有弹性,压弯后可弹回原状。这样的刀就是“刚柔相济”了。)直刀身利于刺击,是农耕民族以步战为设计理念的体现。劈砍威力相当强悍,但是没有弧度以减轻反作用力,增加刀刃滑行时的切割距离。使得劈砍时比较振手。环刀首(柄上的环)是为了让刀柄不容易脱手而设计的。
环首刀在装具设计上比较简便,早期是在柄上缠绳(汉族缠柄绳的样式不少,多数已经失传。)很少有设计保护手的刀镡。木鞘用插扣固定在腰带上(日本刀现在还是使用插鞘方式佩戴刀),南北朝后鞘改成双耳悬挂式,挂在腰带上。环首刀作为汉族军队制式军用佩刀。
环首刀的品质:从汉到唐的千年中,环首刀经理了无数次的战争考验。其形制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一些游牧国家。成为当时东亚刀的代表。现在出土的环首刀文物并不少见,但是有完整装具的几乎没有。刀剑收藏家黄浦江先生做过演示,一把2000年前锈蚀严重的环首刀条,经过研磨后,观察其钢制精纯,做工精细。测试结果,在被弯成弓状后可以瞬间回弹笔直。硬度超过所有其研磨过的清代刀剑,质量略过日本古刀。(清代刀剑大多制作粗糙,其皇室御用刀剑装饰繁复,用色艳俗。审美观差异可见一斑。)
直到唐横刀流行后,没有环首的设计开始大量出现。环首刀的主导地位慢慢被取代(隋唐流行的切刃造横刀有许多仍然带有环首。)。刀形也多样化了。到了宋代,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使得汉族刀剑受到巨大影响,游牧风格的弯刀和相对廉价的手刀开始流行。元代,环首刀从汉族军队中彻底消失。之后的朝代在刀剑设计上只保留了柄上的环首,而刀身设计则基本是游牧刀的翻版(雁翎刀,柳叶刀这些著名的游牧民族弯刀成为中国的主流。)环首刀作为汉族的杰出兵器渐渐被人们遗忘。
边话:明代在刀剑制造上大量学习日本。使得一部分失传的中国刀剑制作工艺被从新恢复。但是刀装有很多是直接使用倭刀或者带有游牧风格。许多明代刀剑在质量上与倭刀不相上下。远胜清代中后期刀剑。
环首刀(环的作用是防止脱手,使手握的更紧)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弓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折叠锻打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0f490b1891001e94e3c1407880f7b06/ba197efa513d2697ead6d10551fbb2fb4216d853.jpg)
其实,汉族最著名,使用时间最长,质量最上乘的军刀是从西汉一直沿用到唐的环首刀。
环首刀最初的流行时间是在西汉初年。基本特征是直而细的刀身,宽厚的刀背,刀身侧面有稿线,或大血槽。柄首有一个环。
镐线刀身是一个特别的设计,有利于加强刀身的强度,并给包钢提供空间。(包钢工艺:在日本称为甲伏锻, 刀以坚硬的钢作外壳,但是受到大力弯曲和重压后,这种坚硬的钢由于太脆而容易折断。解决办法就是在刀身内部保留空间,包进软铁,使得刀身具有弹性,压弯后可弹回原状。这样的刀就是“刚柔相济”了。)直刀身利于刺击,是农耕民族以步战为设计理念的体现。劈砍威力相当强悍,但是没有弧度以减轻反作用力,增加刀刃滑行时的切割距离。使得劈砍时比较振手。环刀首(柄上的环)是为了让刀柄不容易脱手而设计的。
环首刀在装具设计上比较简便,早期是在柄上缠绳(汉族缠柄绳的样式不少,多数已经失传。)很少有设计保护手的刀镡。木鞘用插扣固定在腰带上(日本刀现在还是使用插鞘方式佩戴刀),南北朝后鞘改成双耳悬挂式,挂在腰带上。环首刀作为汉族军队制式军用佩刀。
环首刀的品质:从汉到唐的千年中,环首刀经理了无数次的战争考验。其形制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一些游牧国家。成为当时东亚刀的代表。现在出土的环首刀文物并不少见,但是有完整装具的几乎没有。刀剑收藏家黄浦江先生做过演示,一把2000年前锈蚀严重的环首刀条,经过研磨后,观察其钢制精纯,做工精细。测试结果,在被弯成弓状后可以瞬间回弹笔直。硬度超过所有其研磨过的清代刀剑,质量略过日本古刀。(清代刀剑大多制作粗糙,其皇室御用刀剑装饰繁复,用色艳俗。审美观差异可见一斑。)
直到唐横刀流行后,没有环首的设计开始大量出现。环首刀的主导地位慢慢被取代(隋唐流行的切刃造横刀有许多仍然带有环首。)。刀形也多样化了。到了宋代,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使得汉族刀剑受到巨大影响,游牧风格的弯刀和相对廉价的手刀开始流行。元代,环首刀从汉族军队中彻底消失。之后的朝代在刀剑设计上只保留了柄上的环首,而刀身设计则基本是游牧刀的翻版(雁翎刀,柳叶刀这些著名的游牧民族弯刀成为中国的主流。)环首刀作为汉族的杰出兵器渐渐被人们遗忘。
边话:明代在刀剑制造上大量学习日本。使得一部分失传的中国刀剑制作工艺被从新恢复。但是刀装有很多是直接使用倭刀或者带有游牧风格。许多明代刀剑在质量上与倭刀不相上下。远胜清代中后期刀剑。
环首刀(环的作用是防止脱手,使手握的更紧)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弓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折叠锻打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0f490b1891001e94e3c1407880f7b06/ba197efa513d2697ead6d10551fbb2fb4216d8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