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吧 关注:2,056贴子:8,743
  • 12回复贴,共1

学科教学(物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想请问一下吧里的伙伴们,我想考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应该看哪一拦分数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12 21:31回复
    专硕里的教育学国家线今年是320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30 20:16
    回复
      2025-07-28 00:25: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专业硕士,教育学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3-31 08:26
      回复
        今年320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3-31 08:26
        回复
          政治英语好像都五十多分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3-31 08:27
          回复
            我今年考上 有什么不懂得可以问我 ···


            IP属地:湖北7楼2015-04-07 14:45
            收起回复
              先要过国家线,然后是目标院校的线,然后是二级学科的线!
              2016年教育学考研交流群: 288097455 看好你哟!加油加油啦!


              9楼2015-04-17 16:59
              回复
                第一节史前教育-第一章 经典笔记
                 第一节史前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一)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的。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他们所有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三、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1.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十分简单和落后的。
                  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也出现了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


                IP属地:上海10楼2015-04-20 19:31
                回复
                  2025-07-28 00:19: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国教育史——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的变法活动给予他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少好刑名之学”(法家学说),到秦国后,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乡邑大治”,“国以(此)富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盛的大国。
                    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比较彻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商鞅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他指责“儒学”为“虱子”,他说:“礼乐”、“诗书”、“仁义”、“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祸国殃民的东西,如果用这些复古主义的教条来治理国家,就会“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农战》)。敌人一来,国土就必被侵削;敌人不来,国家也必定贫穷。他同时痛斥那些“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画策》)的奴隶主贵族和儒生都是“□民”。必除之而后快。而当他们利用“诗”、“书”作为“以古非今”的舆论工具,企图进行反对活动的时候,商鞅则坚决主张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打击和镇压。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特别重视为新兴地主阶级培养革新变法的人才。他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韩非子?和氏》)。所谓“游宦之民”,主要是指那些满脑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识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他们摇唇鼓舌,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商鞅认为必须加以禁止和打击。商鞅要培养和提拔的“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封建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商鞅认为对待这样的革新分子则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大胆地培养、提拔和任用。


                  IP属地:上海12楼2015-04-23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