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的孤独小窝吧 关注:51贴子:5,062

回复:进化成更好的人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致的利己主义:目的性很强,善于利用种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前在做的事,在达到目的后就不再继续了。


来自手机贴吧76楼2015-05-13 14:52
回复
    以前,我因为不拿事当回事,过上了神仙的生活。


    来自手机贴吧77楼2015-05-14 00:19
    回复
      达里奥·福说:“宁愿演一个不成熟的戏,在演出中完善它,也比长期期待要好。”我们常常误把期待中的样子当成事实,算了吧,所空想的等于无。梦想中的远航从不存在,只要你还没登船。——而且,水手不会因为害怕暴风就拒绝远航;我也不会因为不想拉粑粑就不吃饭——只要这是我们从心而行所必须承受的。


      来自手机贴吧78楼2015-05-14 02:23
      收起回复
        当你要学拉小提琴时,你要先有想拉琴的白日梦;可是,只有当你正在学拉琴时,你才有资格做拉琴的梦。


        来自手机贴吧80楼2015-05-14 02:32
        回复
          所空想的等于无。白日梦没有重量和体积;什么时候你真的去做了,什么时候它才会得到重量和体积,并值得被提及、被思考、被意淫或期待。


          来自手机贴吧81楼2015-05-14 02:38
          回复
            鲁渔荣2682——人性之恶。


            来自手机贴吧82楼2015-05-15 02:07
            回复
              钱锺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指出,中国文评的特点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animism)”。“用一个粗浅的比喻,好像小孩子要看镜子的光明,却在光明里发现了自己。”季进在博士论文《钱锺书与现代西学》中称,这种诗化的人文主义观念,可以说贯穿钱锺书的全部著作。


              来自手机贴吧83楼2015-05-18 17:02
              回复
                “不断学习成长就是人生最美好的过程。”(via.奥德赛的暗流)


                来自手机贴吧84楼2015-05-20 21:37
                回复
                  郑红:抗击焦虑——生活节奏化。


                  来自手机贴吧85楼2015-05-21 18:21
                  回复
                    观大家日记,一日乃一生缩影。刘节、顾颉刚日日为学,夏鼐日日考古。怎样度过了一天就怎样会怎样度过一生。


                    来自手机贴吧86楼2015-05-22 16:28
                    回复
                      书确然是好东西。疏离现实,异构一个宇宙,徜徉于想象的空间。一本书读完,伸个懒腰,走出来吃顿饭,稍不小心没控制住,对现实世界的鄙夷和不屑就开始发酵。(帮助你摆脱细碎物事的纠缠)


                      来自手机贴吧87楼2015-05-30 16:58
                      收起回复
                        自己的行为有一种理性的癫狂。记得去年日记里曾说是一种“严肃的不正经,不拿事当回事”。《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称之为一种“可控制的疯癫状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在论述酒吧里的谈话规则时对这种状态有入木三分的描绘。


                        来自手机贴吧88楼2015-06-17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