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尸一生 吧主,我这次要叫你来加精!这是一篇对《李陵传》的解读。尽管吧友们对《汉书》的看法和我很不一样,不过,我个人相信,《李陵传》的作者就是班固,不会是别人。班固和司马迁,在灵魂中一定有相同之处。
二
李陵降敌以后的虬曲郁结心理,班固继续借《苏武传》描绘,首先是李陵劝苏武投降时所流露的心曲: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不仅显示李陵对自身降敌行为的惭愧、痛苦;也显示了李陵对汉法苛虐的愤恨。而当苏武誓死不降时,班固写李陵的反应是:
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李陵终究是永远在羞愧的罪愆自觉中无从救赎,其喟然之叹不啻是一声长长的昊天罔极之叹!李陵的自惭还反映在这样的一个“行动”——“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最后,苏武荣归,李陵置酒相贺,班固“叙录”李陵的话语是: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再次表明李陵“不见天日”、不为人知的宿昔之志。“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是一种绝然的绝望之中又极度企盼知己的悲凄之音;而班固意犹不足,乃继续描写道:
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至此,不唯李陵虬曲郁结的心理有了更完整、具体、深入、清晰的刻画呈现,李陵悲剧英雄的色彩也更增添一份茕独寂寥的气质;而李陵在后世史家与文士心中的形象从此“定格”。
然而《苏武传》中的李陵书写,其值得玩味之处尚不仅如前述。首先,这部分的文字风格与前节所言,皆近似司马迁——观上文所引四例可知。其次,班固对苏武的推崇揄扬是毋庸置疑的,论赞有云:“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可以为证——而这也完全符应班固本然的体制思维、儒道价值。但有趣的是,我们反复读这篇传,苏武的人物形象是固定不变的,班固对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心理描写”——应验了王靖宇的观点——直言之,苏武是个扁平型人物。尤其一开始苏武出场的两次自杀,宛如“机械反应”的行为模式,一点也不动人[6],即使至第三次生命受威胁的场景,卫律作势欲剑杀之,武不为所动,相应于前文的叙写,也由于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遂很难让读者有什么“心感”[7]。从而其下苏武骂卫律的“大义”之言,我们也就不特别觉其“凛然”。事实上,《苏武传》中的苏武开始“有血有肉”,是从李陵上场以后才使人有所感觉的。当李陵以“悲愤”之情语劝降时,苏武“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也才具有肺腑由衷的情致;而当相饮数日后李陵续劝时,苏武“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也才充分显示其忠义之坚定;由是,当武帝死,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我们才终能体会苏武深刻的悲伤。明明苏武是传主,可是副角的李陵,反而成为聚焦所在,其形象之鲜明巨大,几乎完全把苏武掩盖掉了。班固这样的书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还是和司马迁有关:因为司马迁,所以班固对李陵有特别的关怀、感怀,乃至有特别的同情、理解、诠释;因为司马迁写人物本有副角神貌超越主角者,如《管晏列传》中之鲍叔牙、越石父、御者之妻,《孟尝君列传》中之冯驩等,所以《苏武传》中的苏武、李陵,其角色轻重隐显为之
翻转,亦无非史迁笔法之承继与发扬而已——而这些都使班固在有意识无意识中超越其既有思维与作法,展现迥然异趣的另一种叙事风貌。
李陵降敌以后的虬曲郁结心理,班固继续借《苏武传》描绘,首先是李陵劝苏武投降时所流露的心曲: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不仅显示李陵对自身降敌行为的惭愧、痛苦;也显示了李陵对汉法苛虐的愤恨。而当苏武誓死不降时,班固写李陵的反应是:
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李陵终究是永远在羞愧的罪愆自觉中无从救赎,其喟然之叹不啻是一声长长的昊天罔极之叹!李陵的自惭还反映在这样的一个“行动”——“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最后,苏武荣归,李陵置酒相贺,班固“叙录”李陵的话语是: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再次表明李陵“不见天日”、不为人知的宿昔之志。“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是一种绝然的绝望之中又极度企盼知己的悲凄之音;而班固意犹不足,乃继续描写道:
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至此,不唯李陵虬曲郁结的心理有了更完整、具体、深入、清晰的刻画呈现,李陵悲剧英雄的色彩也更增添一份茕独寂寥的气质;而李陵在后世史家与文士心中的形象从此“定格”。
然而《苏武传》中的李陵书写,其值得玩味之处尚不仅如前述。首先,这部分的文字风格与前节所言,皆近似司马迁——观上文所引四例可知。其次,班固对苏武的推崇揄扬是毋庸置疑的,论赞有云:“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可以为证——而这也完全符应班固本然的体制思维、儒道价值。但有趣的是,我们反复读这篇传,苏武的人物形象是固定不变的,班固对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心理描写”——应验了王靖宇的观点——直言之,苏武是个扁平型人物。尤其一开始苏武出场的两次自杀,宛如“机械反应”的行为模式,一点也不动人[6],即使至第三次生命受威胁的场景,卫律作势欲剑杀之,武不为所动,相应于前文的叙写,也由于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遂很难让读者有什么“心感”[7]。从而其下苏武骂卫律的“大义”之言,我们也就不特别觉其“凛然”。事实上,《苏武传》中的苏武开始“有血有肉”,是从李陵上场以后才使人有所感觉的。当李陵以“悲愤”之情语劝降时,苏武“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也才具有肺腑由衷的情致;而当相饮数日后李陵续劝时,苏武“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也才充分显示其忠义之坚定;由是,当武帝死,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我们才终能体会苏武深刻的悲伤。明明苏武是传主,可是副角的李陵,反而成为聚焦所在,其形象之鲜明巨大,几乎完全把苏武掩盖掉了。班固这样的书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还是和司马迁有关:因为司马迁,所以班固对李陵有特别的关怀、感怀,乃至有特别的同情、理解、诠释;因为司马迁写人物本有副角神貌超越主角者,如《管晏列传》中之鲍叔牙、越石父、御者之妻,《孟尝君列传》中之冯驩等,所以《苏武传》中的苏武、李陵,其角色轻重隐显为之
翻转,亦无非史迁笔法之承继与发扬而已——而这些都使班固在有意识无意识中超越其既有思维与作法,展现迥然异趣的另一种叙事风貌。